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09-13 09:55:42)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68-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讲持戒波罗蜜多清净的功德。
我们平时讲,身体的三种不善业,杀、盗、淫;语言的四种不善业,妄语、离间语、粗语、绮语;心的三种不善业,贪心和害心,还有邪见,总共有十不善业。菩萨守戒的话,至少要守身口意的十种善业,断除十种不善业。
慈悲于众生,性命受用妻,
恒施极欢喜,何不护断彼?
首先这个颂词讲了身体的三种不善业。
“慈悲于众生”,菩萨对所有众生有特别大的慈心,他的慈悲是什么样的呢?
“性命”,第一个,连自己最珍贵最可贵最可爱的生命,都愿意施舍,那怎么会杀生呢?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爱众生,连生命都愿意布施,会不会杀生呢?不会的。
一般吃素的居士,基本上不会杀生、不会吃螃蟹了。看到螃蟹的时候,以前习惯吃的,现在很想吃,但是不好意思了,“嗡班札萨埵吽”。有了菩提心以后,不会杀生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愿意舍给众生的话,杀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这是第一个。
“受用”,第二个,菩萨把自己所有的受用,房子也好、床也好、书也好,都放弃,愿意布施给众生,那怎么会偷盗呢?
偷盗的话,是想得到、拥有别人的财物。菩萨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布施,有些慈善家讲祼捐,怎么会偷东西呢?不可能的,这是第二个。
“妻”,第三个,菩萨把自己的妻子也好、丈夫也好,最可爱的家人,都愿意布施给众生,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义成王子广行布施》的故事一样,这样的话,怎么还会邪淫呢?根本不可能的。
“恒施极欢喜”,将自己的生命、受用、妻子等等,恒时愿意布施,而且非常欢喜。
“何不护断彼”,怎么会不断除杀生、偷盗、邪淫呢?为此具足断除身体三种不善业的清净戒律。
我自己觉得,这么简单的,比如说十善业、十不善业,每个人都能算得清清楚楚,但是以这样的智慧和道理结合而解释,可能在其他经论当中是没有的,我是很感兴趣的。对于《经庄严论》,不管是讲也好,还是翻译也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今天肯定会有很多新的东西”,感觉上总是这样的。
菩萨把身体、食物、财富,都愿意布施给众生的话,那怎么会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呢?现在很多的贪官,有些是身体不清净、有些是偷盗、有些是杀人。如果这些人发了菩提心的话,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也好、受用也好,全部布施给众生,怎么会造这些恶业呢?绝对不会的。
《菩萨本生鬘论》是圣勇菩萨等造,宋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同译经梵才大师绍德慧询等奉诏译。这里面讲的是,“菩萨悲愿力,愍恤诸群生,勇猛捐自身,不生忧苦想”,菩萨因为大悲和愿力,特别慈爱和关怀所有的众生,所以他特别愿意将自己的身体捐出去,根本不会产生痛苦。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提倡捐器官。前一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医院,有些医生说,“现在很多的眼角膜,是从国外空运过来的。在中国的佛教徒当中,几乎没有捐的。而印度和斯里兰卡、新加坡那边,捐的比较多”。他们问我:“佛教徒能不能捐?”我说:“这个可能要研究一下。”
从菩萨布施的角度来讲,这是非常合理的。人死了以后,自己的眼角膜确实用不上了。如果能让其他众生复明的话,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一些经论有说法,二十四小时或者三、四天当中,不能损害遗体,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要研究一下。
活着的时候,身体不能捐;死了以后,我觉得,捐了,也应该可以的。如果发心比较大的话,临死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嗔恨心吧。世间的一些歌星、明星、一些人,他们也是愿意捐器官的。
从佛教的理论上,要去观察;在生活当中,也要去想。如果给的话,既不属于佛教不合理的说法,也能真正利益到众生,也是需要这样的。
我刚才讲的是什么?《菩萨本生鬘论》里面讲的“勇猛捐自身”,能不能“勇猛捐自身”?现在、以后可能要研究。法师对生活中的一些道理要去研究,不然遇到提问的时候,怎么回答?有些佛教徒根本不专业、不去想,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问题,不会从佛教的角度去解释。以教理解释很多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问题,要想一下,对吧。
以上身体的三种不善业已经讲完了。
下面讲语言的四种不善业。首先用一个偈颂讲妄语,其他的离间语和粗语、绮语,用一个颂词来讲。
师念藏语传承。
圣不惜心平,无畏悲普施,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
这主要讲妄语,妄语是什么样呢?
“圣不惜”,菩萨连自己的生命、身体都根本不顾惜、根本不在乎,怎么会欺骗众生说妄语呢?
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为了保护自己的性命,在自私心的驱使下,才会说妄语的。菩萨没有这些、不顾自己的一切,怎么会说妄语呢?
“心平”,菩萨对众生是平等心,完全跟自己的独子一样对待,怎么会对他们说妄语呢?
为了保护自己的亲朋好友,为了反对和排斥自己的怨恨敌人等等,这样不平等的原因,才会说妄语的。
“无畏”,菩萨远离了五种畏惧[注4]。五种畏惧,在前面的第十五《教授随教品》讲过,维生方面的畏惧、害怕名声不好、害怕眷属散了、害怕堕入恶趣、害怕死亡,菩萨已经远离了这五种畏惧。
讲义里面讲的是,不会畏惧国王的惩罚等等,这样也可以。
菩萨在诸法平等的境界现前的时候,没有什么畏惧,不会说妄语。很多人说妄语,是害怕自己的名声不好、害怕维生困难等等。
“悲普施”,菩萨在慈悲心的前提下,布施所有的众生。内在的身体,外在的财物,都愿意布施,怎么会给别人说妄语啊?根本不会说妄语的。
说妄语的主要原因,是自私心。为了自己得到一些利益,而说妄语。
“岂能以害他,言说颠倒语”,菩萨怎会以欺骗他众损害他众而说不真实颠倒的妄语呢?这些原因菩萨都没有,所以不可能说妄语。
在语言的四种过失当中,妄语是比较严重的。所以在四根本戒当中,只有妄语,而离间语和粗语、绮语,并没有安入根本戒。
说妄语的话,西方人认为是人格问题。世间人也经常这样认为,“你如果骗我,那我会不客气的”,“我其他都可以容忍,千万不能对我说妄语”,“你如果说妄语,就是破了根本戒的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如果一个人在语言上欺骗了别人,就会对将来他们之间的合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诸法集要经》里面讲的,“若人说妄语,彼速自轻懱,智者咸舍去,诸天皆远离”,如果有些人说妄语的话,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自然而然会受到很多人的轻蔑,智者都会抛弃他,天人都会远离他。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一个人欺骗过别人一次,以后再遇到这个人的时候,别人就会注意防犯他。
十不善业当中,妄语是很严重的。
现在的世间当中,有人说妄语,好像这个人很英雄似的。比如说一部电影里面,或者电视里面,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对反面人物,很多人都赞叹,“这个人很接地气;这个人很了不起、好牛、很不错;这个人把内在的欲望和愤怒表现出来了,多好啊”。
以前对正面人物,支持的人比较多一点,希望正面人物能顺利、能成功;但现在大多数的人,对反面人物点赞的比较多。很多人学坏了,为了得到一些利益,好的方面,不学;不好的手段、方法,学得很好。
我们说妄语不好,但这个时代,很多人觉得,“说妄语很好,说明这个人有技巧、很有能力,说话各方面都是很不错的,能把别人骗得一点都不知道”。
一般西方人不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亚洲很多人,“我今天欺骗了那个人,那个人真的信以为真了”,自己认为很了不起。
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的,不能单纯以一个圈子里面的思维模式,来推所有的人群。古代的思维模式跟现在有一定的差别;现在当中,中年人的思维模式跟年轻人也有差别;年轻人的思维模式,将来也会被更年轻的人推翻。轮回虚幻的戏,不断上演,确实不可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