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2024-06-21 10:34:39)
标签:
留赏插花 |
分类: 留赏插花 |
NO.53-111讲讲记记之哲学名著经庄严2
下面是四种意趣,在这里是这样讲的。
师念藏语传承。
辛二、解说四种意趣:
平等及别义,别时之意趣,
数取趣意乐,当知四意趣。
“平等”,第一个意趣,平等意趣。
我们刚才讲了,诸佛的法身都是平等的。刚才是从对治层面来讲的,这里是从平等层面来讲的。诸佛是一本体异反体的关系,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我当时成为毗婆尸佛”、“我当时成为迦叶佛”,这是平等意趣。
“别义”,第二个意趣,别义意趣。
在胜义当中,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不生不灭的。这个不生不灭并不是说,名言当中也是不生不灭,不是这个意思。
有些人会说:“怎么是不生不灭呢?有生灭嘛。你看,我家儿子出生了,昨天刚刚取了名字。我家老爷爷死了,昨天刚刚火化的。怎么不生不灭?明明是有生的、有灭的。”
我们不能这样说的,佛说不生不灭的里面,有很多的意义。这个叫做别义意趣。
“别时之意趣”,第三个意趣,别时意趣。
对一点点善法都不能行持的、特别懈怠的人,佛陀就跟他讲,只要念一遍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实际上,并不是他念一遍、七遍,就能往生的。
有些时候,佛陀为了引导众生断除邪见、断除懈怠、激发欢喜心,会讲一些,比如说念了无垢月如来的名号以后,能够获得无上菩提;念一遍咒语,有非常大的功德。这些是有别时意趣的,名号咒语有这种能力,但是不一定能马上消除所有的罪业。
念了阿弥陀佛,并不是都能往生。要依靠明观福田、积资净障、发菩提心、发愿和回向这四种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在因缘具足的时候,才能往生。
有些人讲,“念佛不是很殊胜的,只是别时意趣”,这样说也是不对的。别时意趣当中,并不是没有这个功德,也并不是念一句阿弥陀佛马上都能往生。
《佛说阿弥陀经》[注6]当中讲,“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那七天当中,你真的念佛,能不能马上往生极乐世界呢?不一定的,还需要其他的因缘和资粮,其中的密意是有朝一日可以往生。
这叫做别时意趣,是很重要的。
“数取趣意乐”,第四个意趣,补特伽罗意乐意趣。
有些众生特别爱布施,除了布施以外,什么都不想做。在这些人面前,佛陀就给他讲,“布施也可以,但是持戒的功德更大”;有些人天天放生,除了放生以外,什么都不干,佛陀就跟他说,“除了放生以外,闻思修行的功德更大”;有些人天天闻思,其他的世俗善法都不行持,佛陀就跟他讲一下,“除了闻思以外,还需要积累六度万行的功德”。
佛陀在不同的经典当中,有时候讲布施的功德特别大,即使布施一团食物,也能获得如是如是的功德;有时候呵斥,如果你没有很好地发心,即使用多少七宝供养三宝,连善趣的果报也是得不到的。
我们善巧了知经典中的各种意趣,是很重要的。修行人的意乐是不同的,有些人对世俗法特别执著,我们就对他说,“世俗法再好也没办法解脱,应该用空性摄持。你所行持的五波罗蜜多,如果没有用智慧空性摄持的话,那就不是无漏的法、不是真正解脱的因”。
现在外面学佛的人当中,有些人没有闻思,不懂佛法,只有一个发心、只有一个兴趣。察言观色就能看得出来,一提起闻思的时候,他马上转移话题,就是外行;而他发心很不错的,做其他事情的时候,就比较有兴趣。
有些人只是很喜欢闻思,除了闻思以外,对发心、做事,都没有兴趣。
作为一个修行人,当然不能学得太杂,但还是要全面一点。对世俗的善根,对胜义的善根,都要重视。有些道场只对持戒很重视,对安忍也不重视、对精进也不重视,这样的话,也不行的。
《经庄严论》的后面专门会讲,六波罗蜜多当中,精进是很重要的。很多道友不精进,比较懈怠,爱睡懒觉,特别散乱。不好好念佛、不好好闻思,爱玩手机。在手机上能看到很多世间的信息、佛教的一些知识,我们也不能要求所有人都不看手机。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比较散乱,今天看这个信息怎么样,明天看那个微信怎么样,特别耽误自己的修行。
如果没有信心的话,世间出世间的任何事都没办法做的。布施、持戒、禅定、智慧,这些都是没办法行持的。
精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精进的话,什么事都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一直这样拖下去;如果很精进的话,即使智慧不是很高、脾气不是太好,但是通过精进,就可以战胜一切。
“当知四意趣”,这里讲到四种意趣,通过自己的精进力,去搞懂佛教的甚深道理,这也是很重要的。
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已经讲完了,下面讲到八障之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