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专家聊聊“六根功德”

(2023-05-02 15:35:25)
标签:

下马三观花

分类: 下马三观花

听专家聊聊“六根功德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4、7、14第二义门,六根功德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先生聊聊

51

1、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说一切万法都是空性的?他并不是不承认世俗当中——现在我们面前呈现的这些各种各样的显相,不是不承认显现。实际上不管是当下的这些事物也好,众生也好,时间也好,空间也好,真正去观察的时候,这些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真实、坚固不化的有一种法存在。真正去观察的时候,这些都得不到,了不可得这就是般若思想的核心。

在闻思的过程当中,对甚深道理,自己一定要生起定解。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里面讲:“如果没有生起定解的话,不可能产生智慧;如果没有产生智慧的话,不可能断除疑惑;如果没有断除疑惑的话,那也不可能解脱。”

2、总的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当中,各各都有一千二百个功德。功德,德用、功用,有这个作用的意思

具体来说,有些根具足一千二百的功用,有些好像只有八百功用,这个是为什么呢?这是从根的对境的角度来讲,它可以拥有多少的法。比如说眼根它不一定有一千二百个,只有八百个。比如我现在往东方看的时候,我的后面我看不到,这个时候我只有八百个所取,只有八百个法——前面时空结合的法只有八百个功德。

所以总的来说,六根,每一个根都一样的,一千二百个功德应该具足各各都有。观待而言有些根不具足一千二百个功德。

3、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

佛陀对阿难说,你应该根各各具足一千二百个的功德当中,一定要确定或者说审定,有些根比较殊胜、优秀,有些根比较低劣。可能有些有一千二百个功德,有些只有八百个功德。

4、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

六根当中,比如第一个分析的是眼根。

那么眼睛观看的时候,只有前面正前200+左前100+右前100)能看得到后面正后200)看不到这里明暗不是光明和黑暗,前面看得到,后面看不到。

除了天眼通以外,我们凡夫的肉眼前面全部都能看得到。除非有些眼翳的人或者说眼睛不太好的,看起来有点模糊的人。所以一般来讲前方是看的全面的,后方看不到,全部都看不到的。

5、左右旁观,三分之二。

眼睛观看左边和右边,三分之二看得到的,三分之一看不到的。比如说左边正左200+左后100)和右边正右200+右后100)有四百个功德,那么只有三分之二看得到的正左200+正右200),左边的三分之一看不到的左后100),右边也是三分之一看不到的右后100)

6、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这样统计下来,这些功德不能全部见到——这个眼睛,其实它周围时空的法的功德,或者是功用,不能全部见到。

7、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

那见到多少呢?整个功德的三分之二能看得到的,三分之一看不到。

总功德1200=正前200+正后200+正左200+正右200+左前100+右前100+左后100+右后100

有功德800=正前200+正左200+正右200+左前100+右前100

无功德400=正后200+左后100+右后100

蕅益大师《楞严文句》卷四:“四方各二百。四隅各一百。共千二百。前方全明。指正方及二隅共四百也。后方全暗。亦指正方并二隅四百也。左右旁观句。言左右正方各二百亦皆见也。三分之二句。总算见八百而不见四百也。”师在52场始再释此意)

这样的话眼睛整个全部一千二百个功德当中只看得到前方的两侧八百个功德。所以我们的眼睛并不是全能,除了天眼通以外,基本上还有四百个,也就是说三分之一看不到的,只有三分之二的功德,眼睛能看得到眼根唯有八百个功德能看得到。

眼根,不管是能享受、所享受,只有八百个所享受的话,对境的法能享受的话,从眼根上面的有境来讲的。

这是第一个眼根的功德。

8、如耳周听,十方无遗。

第二个分析的是耳根耳根接受周围的声音,去听闻。耳根能听到四方、四隅、上下,所有的这些声音,只要是靠近它附近的话,全部都能听得到。当然太远了的话可能不行的。但是一般来讲,可以成为自己对境的远和近的声音,都是可以听得到的。

从方位方面讲的耳根跟眼根有点不同,眼根后面看不到

9、动若迩遥,静无边际。

不管是近的、远的,动摇的声音全部都听得到的静止的声音是无边无际的周围是静悄悄的话,能成为耳根的对境

10、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耳根跟眼根不同,它时空所摄的一千二百个功德都能一五一十的全部接受。

这是第二个耳根的功德。

11、如鼻嗅闻,通出入息,

第三个分析的是鼻根鼻根嗅闻气息,它能嗅到气息畅通出息和入息。

12、有出有入,而阙中交。

实际上出气和吸气,它是一个过程,在这个中间,它有一个中断中间交界的时候,可能也不呼也不吸——呼和吸没有这么做的话,中间有一些停顿。

13、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果鼻根没有出气也没有吸气的话,那个时候它就不作用,停止了,它就没有工作。比如三分之一是吸气,三分之一是呼气,三分之一中间中断,或者说停止不呼吸那么这样一来,我们检验鼻根的功德的话,它三分当中缺一个。如果一千二百个功德三分当中缺一个的话,当知鼻根的功德,只有八百个功用。

这是第三个鼻根的功德。鼻根跟眼根一样,唯有八百个功德,比不上耳根,耳根的功德是全的。

14、如舌宣扬,

第四个分析的是舌根舌根一个作用接受味道,舌尝味道;还有一个作用是宣扬、言谈,说话舌根很重要的作用。在《楞严经》当中,舌根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我们的言谈。

15、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舌根宣扬什么呢?世间和出世间的所有道理和智慧都可以说出来舌根可以尽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智慧。

16、言有方分,理无穷尽。

语言表达能力,毕竟有方分的,有限制限量比如有些人是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但有些人可能连一个民族的语言都还不是说得很好。

但是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比如说自然本智或者是直指心性,可能语言到达一定的时候没办法表示,但它的道理无穷无尽的。

17、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舌根它能表达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或者道理,没有什么阻碍,不要说是一千二百个功德,无数无边的功德,都可以用舌根来表达的。

佛菩萨显现上他们用舌根来表达,但实际上给我们指示了无穷无尽的世间和出世间的智慧。所以舌根的量完全可以到达一千二百个。如果再分的话,也有更多的功德可以讲的。

这是第四个舌根的功德。

18、如身觉触,识于违顺。

个分析的是身根身根知觉外面的所触接受它的所触的过程当中,有一些是顺行的,让它得到快乐的一些感觉还有违背它的这种感受,给它带来痛苦。

接触外境的时候,你的身体获得快乐,有这样的对境获得痛苦的、不悦意的、不顺心的,也有这样的对境。

19、合时能觉,

当这些外境接触你的时候,你是有知觉的——能察觉这是粗糙的,这是柔软的,这是寒冷的,这是温暖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感觉可以出现的。

20、离中不知,

一旦这些外境离开以后,离开了这些外境后,你的感觉没有了,不管是冷也好、热也好,轻也好、重也好,各种各样的这些触觉没有的

21、离一合双。

这样一来,离开的可能三分之一,获得的三分之二也就是说大多数的功德能获得。

从身体的知觉的整个方所和时间来讲的话,它接触的比较多,应该有三分之二,离开的比较少,应该有三分之一。

22、验于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果我们检验身根接触的功德,三分当中的一是缺的,应该说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的话,一千二当中三分之一没有的话,那四百就没有身体的这种功德,有八百个功德。

这是第个身根的功德。

23、如意默容,十方三世。

个分析的是意根意根是默然的,它是向内包容。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它悄悄包容十方三世的一切法。

24、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

这个意根真的很广大,它容纳什么呢?从世间到出世间,或者从凡夫到圣者,一直到无穷无尽的法,全部都能包容。

世间和出世间都可以容纳,能遍及一切法佛陀圣者和凡夫的这些法都可以容纳到了佛陀的时候,意根只不过换一个词叫做智慧,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意根没有不容纳的,一切都能容纳无穷无尽

雨果《悲惨世界》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天空是无比广大的,大海是无比广大的,比这两个更广大的什么?我们的心。

25、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所以说,意根一千二百个功德已经具足。

26、佛陀跟阿难尊者讲了六根的不同差别六根当中,耳根、舌根、意根三个是圆满一千二百个功德,眼根、鼻根、三个的功德是缺的,是八百个功德。

听专家聊聊“六根功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