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专家聊聊“识大藏性”2
标签:
下马三观花 |
分类: 下马三观花 |
听专家聊聊“识大藏性”2
一、聊聊千年古译文言文:14、5、7大七虚妄,识大藏性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二、听索先生聊聊:
第39场
29、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阿难你们的话,本来也是不知道如来藏当中,其实识的本性是光明明知的,明觉的这种本体的话,它是真正的识,真正的如来藏的这种识,也是光明了然的,也是不灭自相的,这种心性周遍于整个法界。”
30、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整个包含所有的十方虚空界当中,怎么会是有指定的,或者说是片段的一种方所呢?不可能有的。所以识的话,我们表面上看起来,你的意识、我的意识,可能是有这种界限的,片段性的。但实际上的话,它遍于十方法界,这样的话,怎么会是有的这种偏堕呢?
只不过我们的业力显现不同,业力显现不同的话,像诸佛菩萨,所有的万法都像手中的芒果一样,看得清清楚楚的。我们凡夫人的话,对我们的心识一点都不了知。
31、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这个时候包括阿难,还有在座的大众,获得了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和微妙的开示,身心荡然,没有任何挂碍。
32、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他们对各自心的认识遍于十方,见到十方的空性,就像是看到自己手掌当中的一片叶子一样的。
以前他们对自己心的认识很狭窄的,狭隘的,现在他们各个都好像对整个空性有所认识,了如指掌,就像是手掌当中的叶物一样。
33、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圆,含裹十方。
他们就通达了什么?世间所有的万物,实际上就是菩提心的一种妙用。真正我们的这种明心见性、普遍圆满的这颗心的话,它可以说是包含整个十方。
这是讲一个他们的境界。
34、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
他们对整个大的空性和大的世间万物,已经通达空性。通达空性的时候,他们反观自己的身体,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哇!很渺小,就像是十方虚空当中,被风吹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微尘。我们的身体,在整个虚空当中的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微尘。
35、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我们的身体,自身的所谓的这种身躯的存亡,就像是特别澄清巨大的大海里面,有一水泡,起灭都是特别渺小的。
36、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但是真正的心的本体的话,了然自知,本来的这种妙心常住不灭的。真正的如来藏光明心的话,其实它本来就已经获得了,无离无合的,并不是今天才来的,我认识的时候才来了,之前一直是没有的,不是的,一直是常住不灭的。
37、礼佛合掌,得未曾有。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所以他们就特别开心,合掌,他们的这种了悟从来都是没有过的。他们当时在如来面前说了这样的一个偈颂,一般是叫叩钟偈。
38、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妙湛是法身的意思,总持是报身,不动是化身,其实显现化身也是不动身。法宝化三身的尊主,就是佛陀,佛陀所说的最深的法就是这个首楞严法门。它是我们世间当中非常难得的、非常稀有的。
因为佛陀所说的所有佛法的精髓实际上就是破妄心,破妄心的唯一的窍诀的话,在《楞严经》里面讲得很清楚。所以《楞严经》在世间当中都是非常稀罕的。
39、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而且它的功德,把我们亿劫当中的颠倒梦想都一一消除,而且不用经历三个阿僧祇劫,当下、即生当中——这里也可以说是讲即生成佛,也可以说,不用经历三个阿僧祇劫。
40、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愿得到今天这样的佛果以后,成了如意宝一样的佛王的话——我发了愿,以后得到佛陀的果位的时候,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如恒河沙的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41、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我们发这样的心,也就是说得佛果和下化众生这么一个甚深的心,这个心可以称之为菩提心——我愿度众生的心就是菩提心。那这个菩提心,我要供养尘数刹土的这些佛。
在佛面前,我们供养花,供养香的话,不一定欢喜的,供应钱也不一定欢喜的,佛陀也是不缺钱。最主要的是什么呢?要供养发心,发菩提心,这个才算是真正报答佛的恩德。
42、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在这里发愿的时候,请释尊作证:我在五浊恶世的时候,先发这个誓愿,众生只要一个没有成佛,那我就不会取涅槃,一个都不剩下。
43、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佛陀已经断证圆满,我就依靠佛的加持、我自己的发愿获得了如来的果位,并且在十方世界当中,我用佛法来饶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大雄,指的是佛陀,他是大力大慈悲的,我希望遣除所有细微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让我也是早证这样的佛陀果位,而且在十方世界当中坐道场。坐道场的意思就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
44、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是虚空,空无的意思,即便是世间的虚空全部都消亡;但是我烁迦罗,烁迦罗心是坚固的心,我坚固的心不会动摇的。
45、48法如来藏性,以比喻推理出无生,无生者必空性也。
五蕴藏性喻无生
(1)眼劳看虚空的空花,色蕴喻无生;
(2)双手摩擦涩滑冷热,受蕴喻无生;
(3)酢梅生口水,想蕴喻无生;
(4)瀑布波浪,行蕴喻无生;
(5)一瓶虚空往来,识蕴喻无生;
六根藏性喻无生
(6)眼劳看虚空的空花,眼根喻无生;
(7)塞耳听声,耳根喻无生;
(8)长吸闻冷触,鼻根喻无生;
(9)长舐吻苦味,舌根喻无生;
(10)冷手触热手,身根喻无生;
(11)睡醒忆忘,意根喻无生。
十二处藏性喻无生
(12+13)园中看树林泉池,色见喻无生;
(14+15)园中食办击鼓,听声喻无生;
(16+17)炉中旃檀香,嗅香喻无生;
(18+19)持钵遇醍醐,尝味喻无生;
(20+21)以手摩头,身触喻无生;
(22+23)善恶无记三念,意法喻无生。
十八界藏性喻无生
(24+25+26)眼+色→眼识,眼色识喻无生;
(27+28+29)耳+声→耳识,耳声识喻无生;
(30+31+32)鼻+香→鼻识,鼻香识喻无生;
(33+34+35)舌+味→舌识,舌味识喻无生;
(36+37+38)身+触→身识,身触识喻无生;
(39+40+41)意+法→意识,意法识喻无生。
大七藏性喻无生
(42)粗为大地,细为微尘,地大喻无生;
(43)手执阳燧,日前求火,火大喻无生;
(44)手执方诸,承月中水,水大喻无生;
(45)整衣角动,风拂人面,风大喻无生;
(46)凿井出土,中得虚空,空大喻无生;
(47)见日则光,见黑月暗,见大喻无生;
(48)周视会众,次第分别,识大喻无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