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论讲义》2观去来品9课(1)

(2021-06-14 08:52:54)
标签:

佛学------复制法宝

分类: 留赏插花

中论讲义2观去来品91)

本品主要观察来去。人们认为有来去,比如从彼处来到此处,从这里去往那里;从善趣转生到恶趣,又从恶趣转生到善趣;心中先生起柱子的执著,之后又去执著瓶子;心中先生起无的分别,之后又生起有的分别。

世间虽然有来去的说法,但依佛法的究竟奥义,来去是不存在的。顶礼句里有“不来亦不去”一句,而不来不去的道理就在本品宣说。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观去来品》的推理比较难懂,如果懂了,其他品的推理也容易懂。虽然每一个推理都有不同的特点,但只要你懂了其中一种,其他的推理也容易通达。因此,第二品是关键的一品。

一品一品学下去,可能有的++++++会觉得很多推理基本相同,不来不去、不生不灭等似乎都差不多。但实际上,每一个推理都有不同的作用。众生的实执千差万别,我们只有以不同的推理断除他们的种种实执和邪念,这才能给他们最大的利益。为什么佛陀要讲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龙猛菩萨要著《中观六论》,目的就是要对治众生的各种分别妄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分别和执著,也就需要不同的法来对治。比如在座的++++++,有的对《俱舍论》特别有信心,因为《俱舍论》对他的相续有很大帮助;有的认为《大圆满前行》是至高无上的法,因为他觉得《大圆满前行》最适合他;有的认为中观最殊胜,因为中观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就刚刚学过的第一品十四个颂词来说,我想每个++++++的理解和受益也会不同,也许有的人认为第一颂非常好,而有的则受益于第十四个颂词。所以,每一部论典、每一个颂词都有宣说的必要。

当然,没有信心的人,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十二部对他的相续也不会有一点利益。但对有信心、也有前世因缘的人来讲,只要即生付出精进,单单一部法已经足以让他获得无穷利益,更何况所有的佛法。所以,针对不同的相续,种种法门都会带来不同的利益。

因此,在平时说话、讲考或传法的过程中,不要一口断定“这个法不好”或“这个法没有用”。对某个人来讲,可能某一部法不一定用得上,比如对大圆满自宗根机的人来说,不一定要学《俱舍论》;但对某些人来说,要断烦恼,大圆满用不上,而《俱舍论》却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智者说话相当谨慎,但愚者却很随便,往往因为说话而造了很多恶业。

关于不来不去的道理,佛经云:“妙力伏,色法无来亦无去。”妙力伏是佛的一位眷属,佛对他说:妙力伏啊,你应该知道,一切色法是无来无去的。当然不仅色法,一切心法也是无来无去的。

佛经虽然有这个教+YI+,但到底怎么无有来去呢?这就需要《中论》的推理了。所以,对于现在的知识界人士来说,我们把《中论》介绍给他有相当的必要性。为什么呢?因为《中论》对佛经里“无来无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教+YI+是以理证抉择的;只要以智慧一一分析,就能获得空性的见解。当然,没有智慧的人不会懂得这种分析,但有智慧的人学了以后,就会对佛经里所谓“无来无去”的道理生起定解,知道一切万法的确没有来去,只不过众生因迷乱实执不能见而已。那时候,他们对佛陀的教+YI+一定会生起不可思议的信心。

虽然有些++++++还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中论》,但读过《般若经》的++++++就会知道,如果没有中观的理证,佛经所宣讲的空性教+YI+就很难解释。所以,我们要通达理解佛经的空性教+YI+,就一定要借助龙猛菩萨的理证。

我看了龙猛菩萨的传记之后对菩萨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佛陀在那么多的经典中对龙猛菩萨作了授记,而菩萨对佛教的贡献又如是广大……我们知道,龙猛菩萨已经真实通达了佛的密意,而《中论》也真实解释了佛的密意,但现在很多讲经的人是否通达了佛的密意很难说。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得地菩萨的论典来理解佛经的密意,像印度的二胜六庄严,他们的论典非常可靠。能学习这样的论典,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非常难得。

戊二、(观去来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己一、(以理证广说)分二:一、以理广破来去;二、以理证略说。

庚一、(以理广破来去)分五:一、于作业观察三时而破;二、于作者观察三类而破;三、破有来去之能立;四、观察去法与去者一体异体而破;五、观察去法之一异而破。

辛一、(于作业观察三时而破)分二:一、总破三时道;二、别破去时之道。

壬一、(总破三时道):

我们观察来去,主要从去上抉择,破了去,来也就不成立了,因为去来只是从不同方向上观待安立的。

要观察去,首先要分析作、所作和作者。作是作的行为;所作是作的业;作者是作业的人,也就是能作。在藏文文法当中,作有能作的作和所作的作。比如我用斧子砍树,每一个砍的动作叫能作方面的作;而树上的木头一块块被砍下来,树最终倒在地上,这是所作方面的作。而单从能作方面来看,作又有自动的作与他动的作。比如我去色达,这是作者自身的行为,所以是自动的作;我用斧子砍木柴,斧子是能作,要借人的力量,所以是他动的作。

这里我们所要观察的去,不是他动性的,而是自动性的动作。比如一个作者,他从什么地方来,是从自己的身体上表现出的;到什么地方去,也是从自己的身体上表现出的。所以,从文法上讲,他的动作是自动性的。

人们认为去是存在的,比如我从家里走到经堂,这就是去。但实际上,这只是名言的一种假相,在胜义中去是不成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