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文化 |
上回说到,项羽接手关中以后,把这片天下最富庶的地方烧成焦土,然后分封天下诸侯,自称楚霸王。而本该称王关中的刘邦成为汉王,被迫迁往汉中、巴蜀。那么,刘邦会一直在汉中待下去,还是会奋起夺回关中?请听少史公继续讲述。
文|少史公
云横秦岭家何处
公元前206年暮春的一个夜晚,秦岭深处山高谷深的小路上,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趁着月色匆匆赶路。在他身后不远处,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奋力追赶。这个年轻人叫做韩信,年纪大的那位就是萧何。不久,一股上涨的溪水拦住了韩信的去路,使萧何终于追赶上韩信,在他苦口婆心的劝说下,这个叫韩信的年轻人最终跟随他原路返回了汉中。
秦岭,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它把中国西部一份为二,秦岭以北是关中地区,属于北方;秦岭以南是汉中盆地,属于南方。秦岭南北两麓气候、植被、物产都迥然不同。
汉中盆地是汉水上游河谷的宽阔地带,顺汉水而下,可以到达今天湖北省襄阳地区;如果回溯古汉水而上,则通向甘肃陇南地区。从汉中盆地向南翻过大巴山或米仓山,就进入了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尽管没有四川和关中重要,但在中国政局南北对立的年代,往往是反复争夺的焦点。
战国后期,汉中与巴蜀先后被日益强盛的秦国收为领土。秦朝灭亡以后,巴蜀作为秦朝的遗产,被项羽分封给了本该在关中称王的刘邦。后来,经过张良的筹谋和项伯的劝说,汉中也归属刘邦所有。汉中与巴蜀,与北方中原相隔着重重山岭,项羽此举,相当于把刘邦给关了禁闭。
在当时,从关中到汉中去,必须通过几条横穿秦岭的险道,而刘邦走的其中的是子午道,子午道的某些路段,是一种悬挂在峭壁上的栈道。所谓的栈道,就是在山壁上打孔,用梁柱支撑,上铺木板的半悬空险道。
当刘邦和他的军队通过栈道后,为了阻断其他诸侯的偷袭,刘邦下令将木质的栈道烧毁,并以此告诉他的政敌项羽,自己很满意分封结果,准备老死在汉中,使项羽对他彻底放松警惕。
然而,刘邦和他的部下并不满意这样的分封结果,因为汉中和巴蜀,是当时最偏远落后的地区,来到这里,就意味着彻底被边缘化,意味着将远离争夺天下的中心地带,意味着在龙争虎斗的历史大戏中提前退场,还意味着他们几乎再也不可能返回故乡。
因此,当刘邦困居在群山环抱的汉中盆地时,他的军队中出现了可怕的逃亡潮,他的部下或因为思念故土、或因为另奔前程,纷纷离开了刘邦。
然而,最令刘邦感到愤怒和震惊的是,他的最铁杆部下、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萧何,竟然也背他而去!刘邦一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觉得就像失去了左膀右臂一样。
国士无双
刘邦在惶惶不可终日的忧虑中度过了一两天,这一天,左右突然来报:“丞相萧何回来了,正在门外求见!”刘邦顿时又怒又喜,指着萧何骂道:“怎么连你也逃跑,到底是为啥?”
萧何回答说:“臣不敢逃跑,臣是去追一个逃亡的人。”
“追谁?”
“韩信。”
刘邦一听,勃然大怒,骂道:“骗鬼呢吧!军中逃亡的各路将领不下数十人,你不去追,却去追一个叫什么韩信的无名小辈,你以为老子好骗吗?”
萧何不温不火地回答道:“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无双国士,普天之下找不出第二个人。大王如果要长期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商议大事的人了。就看大王你怎么决策了。”
刘邦怏怏地说:“当然是要向东发展啦,岂能郁闷地长久困守在这么个破地方。”
萧何道:“大王既然决意向东发展,那就要能够重用韩信,韩信才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终究要走的。”
刘邦知道萧何素来为人稳重靠谱,就说:“看在你的面子上,那就封他个将军吧!”
萧何毫不妥协,说:“要是只封个将军,韩信还是会走的!”
刘邦沉吟片刻,一拍大腿说:“那就封他为大将!”
萧何拍手称快:“那太好了!”
于是,刘邦就让萧何把韩信找来,准备任命他。然而萧何说道:“大王素来轻慢无礼,如今任命大将就像呼唤小孩一般,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既然大王决心要拜他为大将,就要选择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礼仪周全,方才可以呀。”刘邦一一应允。
拜将坛遗址在汉中城南门外,存有南北两座夯土台,传说是韩信拜大将时所修筑的将坛遗址。
刘邦手下的众将听说汉王要拜大将了,一个个喜形于色,人人都以为自己要做大将了。等到举行拜将仪式时,让全军大跌眼镜的是,新任大将的竟然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韩信。
那么,这位韩信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胯下之辱
汉军新任大将韩信,原先是淮阴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出身平民,家境贫穷,也没有好的品行,无法被推选为公务员,又不能经商。虽然韩信生得人高马大、仪表堂堂,但是却从来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喜欢带着刀剑到处瞎晃荡,连饭都吃不上,却不肯放下架子从事劳动,只能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在当地是一个人见人厌的角色。
韩信曾经接连几个月在一个亭长(秦朝基层公务员,刘邦原先就是个亭长)家里吃闲饭,亭长的妻子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卧室里去吃,等到开饭的时候,不给韩信准备饭食,韩信一怒之下,竟再也不来往了。
韩信这种在别人家白吃白喝生活方式,在后世看来很不光彩,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活法。战国时代的贵族都喜欢收养门客,以壮大自己的羽翼,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四位公子。他们门下都养活了数千名白吃白喝的门客,这类人混饭吃的居多,真正有才能的很少。所以,韩信这种依附于别人吃闲饭生存方式,是古代贵族社会的产物。
后来,韩信在淮阴城下以钓鱼为生,有几位老大娘在这一带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带来的饭食分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带饭给韩信吃,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将来一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没想到却引来大娘一顿教训:“大丈夫自己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有一天,韩信佩着宝剑在淮阴街头晃荡,在当地吃瓜群众看来,像韩信这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闲人最讨人嫌,整天连饭辙都找不到,却酸溜溜地端着宝剑,自以为高人一等,实在是欠揍。这时,韩信被一群从事屠宰行业的恶少拦住去路,恶少说:“别看你小子长得牛高马大,整天佩刀带剑,但实际上是个胆小鬼!”
韩信没有搭理他,恶少更来劲了,高声嚷嚷:“你小子要是有种,就用你的剑刺死我;要是没种,就从我胯下钻过!”韩信不说话,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最终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围观的吃瓜群众哄堂大笑,都以为韩信是个窝囊废。
那么,韩信真是窝囊废吗?如果他果真一剑捅死了恶少,会有以下两种可能:一是被官府逮捕归案,判处死刑;而是逃亡江湖,四处躲避。秦朝的法网是非常严密的,孤身一人逃亡,存活的几率很低,如果韩信这样选择,他的生命有极大可能会提前终结。
一个胸怀大志的人是不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口角而随便断送掉自己性命的。而要想实现远大志向,就必须能够隐忍常人所不能忍;要想实现远大志向,还必须始终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不能因为一件小事而被激怒,从而丧失理智,干出让自己抱憾终身的事来!
韩信就是这样一个既有远大志向,又有能力实现远大志向的人!他不是窝囊废,而是能屈能伸的大丈夫!
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项氏叔侄挥军北上,渡过淮河,韩信也加入了项氏集团,然而却始终只是个执戟郎中,一个无关紧要的闲职。他也曾经屡次向项羽献策,以求重用,但项羽都没有采纳。鸿门宴上,韩信更是亲眼目睹了项羽的优柔寡断,在韩信心目中,项羽缺少统一天下的才能,自己在项氏集团也不会有出息,于是离开了项羽,追随刘邦来到了汉中。
韩信归顺刘邦后,由于没有名气,只做了一个叫做“连敖”小官,主要负责接待宾客。没过多久,韩信就因为犯法而被判处斩刑,同伙的十三人都被杀了,轮到韩信,他抬头仰视,正好看见刘邦的司机夏侯婴,说道:“汉王难道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夏侯婴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见他相貌堂堂,就释放了他。夏侯婴和韩信交谈,很欣赏他,就把这事报告刘邦,刘邦就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此时刘邦仍没有察觉他有什么出奇超众的才能。
后来,韩信多次与萧何交谈,萧何认为韩信是个盖世奇才。然而,过了很久韩信仍然只是个治粟都尉,他揣测萧何已多次向刘邦推荐过自己,但是刘邦不能重用,就趁着逃亡潮逃走了。萧何一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刘邦,就亲自追赶他,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始的那一幕,也就有了刘邦对萧何的误会。
韩信被拜为大将后,又与刘邦深谈了几次,刘邦觉得与他相见恨晚。至少在刘邦心目中,这位新任大将理论水平很高,比他那些老部下都强。
那么,这位出身寒微,屡遭挫折的汉军大将实战能力又如何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