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晚饭后,翻出朋友送的毛笔,顺手找了一个爸爸收藏的茶杯,在门前的水龙头上盛了半杯水。就那样随意地坐在地上,开始写毛笔字。
茶杯,毛笔,宋词,字……和着夕阳撒下的温暖余晖倒映出一幅美好的画面。恍然间想起一句话“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想,大概此刻便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吧。
回家后,睡在床上,听妈妈和大姑聊天,说那些家长里短,似乎开始慢慢地能感受到那些弥漫在他们周身的沉重的气息。他们每一个人身上都担着年老的父母亲,下面又都有正在念书的小孩子,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很差……
有时候会有一种错觉,我的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都是我偷来的,父母穷其一生给我们安稳无忧的生活,把那些沉重默默地藏在渐深的皱纹和温暖的微笑背后。
又一次从尘封的箱底找出了那本路遥的《人生》,高加林的故事似乎是赤裸裸的现实,甚至有时候有一种自己正处在那种时代的错觉。年事渐高的父母一生在两亩三分地里刨食,用尽全部的力气供我们上学,念书。
出身似乎真的像别人说的那样决定了许多东西,恍惚间未来有太多关于理想、迷茫之类的东西。
犹记得年少时最初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羡慕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可以自小有人教,可以接触更多关于美术的东西,自小便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得小时候是特别喜欢读书的,也特别向往图书馆,书店那样的地方,可直到我对读书的兴趣渐渐淡了之后才有了那些。这些年,明明感觉自己大了,却又觉得自己好像正处在青春期的叛逆期,处处和父母做对。甚至有时候心里会默默地责怪他们,心想如果不是他们,我应该学了自己喜欢的画画,看了很多书,学了自己向往已久的古琴;如果不是离家太远,总是心急不想看书,我的高考成绩本可以更好,我本可以去更好的大学……如果……
后来,终于感觉自己长大了。慢慢地领略到了生活的艰辛也终于明白了他们的不易,更知道了自己的不努力和懒惰。像那时候朋友说的,我们上大学选专业的时候,第一不是看我们喜欢什么,而是什么好就业。因为我们身上都寄托着家里的希望,并且我们自身也都极度渴望早日分担家里的辛苦。
这两年虽然选了一个与画画无关的专业,但还是一直在默默地坚持,也坚持写文,看书。努力地把专业课学得更好,努力地生活。
才发现,重要的不是我们出生在什么地方,我们有什么样的家庭,过去怎么样……
而是我们有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我们选择什么,我们希望的是什么,在做什么,朝着那个方向走。才发现,条件的差不是自己不努力的借口,人定胜天,重要的是自己是否足够渴望与足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