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胞凋亡的特征

(2018-12-19 08:12:06)
标签:

细胞凋亡

分类: 教学疑难必修1

典型动物细胞凋亡过程,在形态学上可分为3个阶段。
1.凋亡的起始
    这一阶段的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如微线毛等消失,细胞间接触消失,细胞膜依然完整,仍具有选择通透性;细胞质中,线粒体大体完整但核糖体逐渐与内质网脱 离,内质网囊腔膨胀,并逐渐与质膜融合:细胞核内染色质固缩,形成新月形帽状结构,沿着核膜分布。这一阶段历时数分钟,然后进入第二阶段。
2.凋亡小体的形成
   核染色质断裂为大小不等的片段,与某些细胞器如线粒体等聚集在一起,被反折的细胞质膜包裹,形成球形的结构,称为调亡小体。从外观上看,细胞表面产生许多泡状或芽状突起,随后逐渐分隔,形成单个的凋亡小体。
3.吞噬
凋亡小体逐渐被邻近细胞或吞噬细胞吞噬,在溶酶体内被消化分解。细胞调亡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过程中细胞膜始终保持完整,细胞内含物不泄漏到细胞外,因此不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细胞调亡的过程很迅速,从起始到凋亡小体的出现不过数分钟,大约30min到几个小时后整个凋亡细胞便被吞噬灭迹。因此,细胞凋亡虽然是机体中频繁发生的细胞死 亡方式,在组织学水平上却难以观察到,因而也迟迟未引起早期研究者们的注意。

image

A.细胞凋亡过程模式图。1.正常细胞;2.细胞凋亡的起始,染色质固缩、分离并沿核膜分布,细胞发生皱缩;3.凋亡中的细胞,细胞质膜反折,包裹染色质片段和细胞器等细胞碎片,形成芽状突起并逐渐分 隔,形成凋亡小体;4.凋亡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B.凋亡细胞的电镜照片,显示染色质的变化。上图:染色质凝集并沿核膜分布;中图,下图:染色质逐渐“离 开”细胞核,进入核膜包围的泡状结构。(B图由丁明孝提供)

摘自《细胞生物学》第四版P34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