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理解与培育
(2018-01-25 16:34:50)
标签:
生命观念 |
分类: 核心素养-生命观念 |
例谈高中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理解与培育
张祥(江苏省扬中市教师发展中心江苏镇江21220)
摘要
关键词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33卷第12期P57~P58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征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概括,是人们对生命的总的认识或看法。生命观念的培育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提供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给学生,让学生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主动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释生命现象,树立生命观念。现以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实例,来说明学生如何理解与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
1结构与功能观的理解与培育
“结构与功能观”是指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是生物体长期进化形成的,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包括两层含义①一一定的结构必然对应一定的功能;②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实现。无论在生命系统的宏观上(个体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统一的)、中观上(细胞、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统一的),还是微观(构成细胞的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也是统一的)都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相统一性。
例如,在“细胞膜的结构”一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模型或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细胞膜的结构模型,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细胞膜上脂质分子与蛋白质分子的排布是这样的?这与细胞膜的功能有什么样的关联?并在学生学习“叶绿体的结构”一节时,教师可以将该内容与光合作用的发生过程整合在一起,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层层递进地分析:为什么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发生?叶绿体中哪些结构及物质与光合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它为光合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哪些条件?为什么光反应是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而暗反应则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将细胞的相关结构与功能相联系,引导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物质与能量观的理解与培育
教材中有很多重要概念的建构与理解都为“物质与能量观”的培育提供了支撑例证。例如,光合作用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并将化学能贮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在师生共同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图1),并将光合作用发生的两个过程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从多方面进行比较(表1),使学生宏观上把握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过程,也就可以理解光合作用的本质。另外,在学习呼吸作用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比较,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学生把握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规律,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理解生物学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并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
3进化与适应观的理解与培育
“进化与适应观”是指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进化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生物适应环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要能够用生物进化观点解释生命起源、生物多样性及适应性。
4稳态与平衡观的理解与培育
稳态的概念是1857年由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首先提出来的。美国生理学家坎农于20世纪初引申和发展了内环境的概念,认为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高中生物教材中关于稳态与平衡的例证很多:有细胞层次的,如细胞生活在一个液体环境中,液体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与理化因子是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的;有个体层次的,如人体的稳态是在神经—体液一免疫的网络调节机制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植物体内各种激素的调节共同维持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生态系统层次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者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利用重要概念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形成生命观念。,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零散的生物学事实,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抽象概括,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也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
参考文献
吴成军.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高考命题研究[J.中国考试2016(10):25-28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