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2/2022.11獨樂樂,與人樂樂

2022-11-25 08:54:27

《孟子.梁惠王下》02/2022.11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不與民同樂也。」

「今王鼓樂於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於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白話譯,見文末。

×××

為什麼孟子會說宣王的好世俗之樂,是件好事呢?

要怎麼論證呢?

世俗之樂的「樂」本身,換言之是什麼樣子的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的得到「那種樂」?

這一論述的模式,在之前孟子也展示過了。

當你得到那種「樂」,別人也都替你高興你可以「得到那種樂」,這樣就對了。

方法與過程,那是最重要的。什麼樣的方法與過程呢?

因為,你得到那種樂的過程,也對別人是有益的,這是「推己及人」,是儒學的心法。

良心的呈現及判斷,就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普遍性。但,這種推己及人卻是「超越性的」,並不是一種既有的文化的風俗的慣性。

「說謊」不好,是來自一種超驗的、普遍的對個人給出「感受」,是良心的聲音。並不是一種某種區域性的風俗。

孟子後來會用力的談這點。

所以,這裡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這裡的樂不是指「樂的那種內容」,而是指,你獲得你想要的樂的過程,也能讓他人也獲得他們自己想過的樂。

你獲得你目的過程,也是有益於他人目的的獲得。

是「過程」,過程是一種可以「推己及人」的普遍性概念的經驗界呈現。

這是「仁政」。

個人不妨礙群眾,群眾也不妨礙個人。

要能滿足這樣條件的「樂的獲得」,並不多。

反方向的一種現象,倒是更多。

自己在「得樂」的過程,「他人」之所需也沒有離開自己的思慮範圍。這是儒學的「自己」與「他人」關係的理論架構。

如果你愛看古典文本或古典宗教文本,大致也都可以看到這樣的一種思維架構。

一般的生活中,例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也是這樣的一種架構。我的與他的,是一種共構的完整過程。

這裡有黑格爾的市民社會那種思想架構的樣子,樣子啊,黑格爾把市民社會看作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在現代世界可以結合的中介基地,是一種個人與他人的「整體性的」關係。

獨樂樂也可以是眾樂樂,裡這,個人與他人是交織的,無法分割的。

可以眾樂樂的獨樂樂,才是可以維持下去的、不再擔心會有他人威脅的那一種「獨樂」。

教學也很有這種樣子,同學獲得知識理解的快樂,更能增益老師自己對知識理解的快樂。

這種獨樂,很好。所以,孟子向宣王說,可以得到世俗之樂,很好。

孟子舉了二個例子來進一步分解說明。

×××

白話譯:

齊王說:“這個道理可以說給我聽聽嗎?”孟子說:“一個人單獨地欣賞音樂快樂,跟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呢?”齊王說:“當然跟別人一起欣賞更快樂些。”孟子說:“跟少數人欣賞音樂固然快樂,跟多數人欣賞音樂也快樂,究竟哪一種更快樂呢?”齊王說:“當然跟多數人一起欣賞更快樂。”孟子馬上接著說:“那末,就讓我向您談談欣賞音樂和娛樂的道理吧。假使王在這兒奏樂,老百姓聽到鳴鐘擊鼓的聲音,又聽到吹簫奏笛的聲音,卻全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議論:‘我們國王這樣愛好音樂,為什麽使我苦到這般地步呢!父子不能見面,兄弟妻子東逃西散!’假使王在這兒打獵,老百姓聽到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麗,卻全都覺得頭痛,愁眉苦臉地互相議論:‘我們國王這樣愛好打獵,為什麽使我苦到這般地步呢?父子不能見面,兄弟妻子東逃西散!’〔為什麽百姓會這樣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王只圖自己快樂而不同大家一同娛樂的緣故。“假使王在這兒奏樂,百姓聽到鳴鐘擊鼓的聲音,又聽到吹簫奏笛的聲音,全都眉開眼笑地互相告訴:‘我們國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這樣,怎麽能夠奏樂呢?’假使王在這兒打獵,老百姓聽到車馬的聲音,看到儀仗的華麗,全都眉開眼笑地互相告訴:‘我們國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這樣,怎麽能夠打獵呢?’〔為什麽百姓會這樣呢?〕這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王同百姓一同娛樂吧了。如果王同百姓一同娛樂,就可以使天下歸服了。”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39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2/2022.11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白话译,见文末。

×××

为什麽孟子会说宣王的好世俗之乐,是件好事呢?

要怎麽论证呢?

世俗之乐的「乐」本身,换言之是什麽样子的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的得到「那种乐」?

这一论述的模式,在之前孟子也展示过了。

当你得到那种「乐」,别人也都替你高兴你可以「得到那种乐」,这样就对了。

方法与过程,那是最重要的。什麽样的方法与过程呢?

因为,你得到那种乐的过程,也对别人是有益的,这是「推己及人」,是儒学的心法。

良心的呈现及判断,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普遍性。但,这种推己及人却是「超越性的」,并不是一种既有的文化的风俗的惯性。

「说谎」不好,是来自一种超验的、普遍的对个人给出「感受」,是良心的声音。并不是一种某种区域性的风俗。

孟子后来会用力的谈这点。

所以,这裡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这裡的乐不是指「乐的那种内容」,而是指,你获得你想要的乐的过程,也能让他人也获得他们自己想过的乐。

你获得你目的过程,也是有益于他人目的的获得。

是「过程」,过程是一种可以「推己及人」的普遍性概念的经验界呈现。

这是「仁政」。

个人不妨碍群众,群众也不妨碍个人。

要能满足这样条件的「乐的获得」,并不多。

反方向的一种现象,倒是更多。

自己在「得乐」的过程,「他人」之所需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思虑范围。这是儒学的「自己」与「他人」关係的理论架构。

如果你爱看古典文本或古典宗教文本,大致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种思维架构。

一般的生活中,例如,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也是这样的一种架构。我的与他的,是一种共构的完整过程。

这裡有黑格尔的市民社会那种思想架构的样子,样子啊,黑格尔把市民社会看作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在现代世界可以结合的中介基地,是一种个人与他人的「整体性的」关係。

独乐乐也可以是众乐乐,裡这,个人与他人是交织的,无法分割的。

可以众乐乐的独乐乐,才是可以维持下去的、不再担心会有他人威胁的那一种「独乐」。

教学也很有这种样子,同学获得知识理解的快乐,更能增益老师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快乐。

这种独乐,很好。所以,孟子向宣王说,可以得到世俗之乐,很好。

孟子举了二个例子来进一步分解说明。

×××

白话译:齐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孟子说:“一个人单独地欣赏音乐快乐,跟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说:“当然跟别人一起欣赏更快乐些。”孟子说:“跟少数人欣赏音乐固然快乐,跟多数人欣赏音乐也快乐,究竟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说:“当然跟多数人一起欣赏更快乐。”孟子马上接着说:“那末,就让我向您谈谈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道理吧。假使王在这儿奏乐,老百姓听到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声音,却全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议论:‘我们国王这样爱好音乐,为什么使我苦到这般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假使王在这儿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却全都觉得头痛,愁眉苦脸地互相议论:‘我们国王这样爱好打猎,为什么使我苦到这般地步呢?父子不能见面,兄弟妻子东逃西散!’〔为什么百姓会这样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王只图自己快乐而不同大家一同娱乐的缘故。“假使王在这儿奏乐,百姓听到鸣钟击鼓的声音,又听到吹箫奏笛的声音,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这样,怎么能够奏乐呢?’假使王在这儿打猎,老百姓听到车马的声音,看到仪仗的华丽,全都眉开眼笑地互相告诉:‘我们国王大概很健康吧,要不这样,怎么能够打猎呢?’〔为什么百姓会这样呢?〕这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吧了。如果王同百姓一同娱乐,就可以使天下归服了。”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39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