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01/2022.11今之樂猶古之樂也

2022-11-24 09:06:00

《孟子.梁惠王下》01/2022.11

莊暴見孟子,曰:「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曰:「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他日,見於王曰:「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猶古之樂也。」曰:「可得聞與?」

白話譯,見文末。

×××

又是談「樂」。

這真是這世俗世界永遠無法不去想的大問題。

我也好樂啊。也是世俗樂,好吃,好喝,好看,好玩,好聽,好摸,好聞,好美。

人與「世俗樂」之間,應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大致有二種思維方向:一、對立、二、同一。

對立,基本上是把「可樂」當作是一種「對象物」,一種真實存在,主客對立關係下的對象物。

所以,若不是「捨棄」,就是「佔有」。這是人與對象物的二種可能性關係。

同一,是辨證概念下的同一。是指,對象物是人的向上變化過程中必要的「中介物」。

既是中介物,那麼「對象物」的必要存在就有了理論上的根據。

但也是因為是中介物,所以,人與對象物的關係就不是捨或佔,而是,人如可透過對象物而有更好的向上變化。

人與對象物的最後關係之極點,最後又指向了「自己」。

我們這個時代,是把樂當作「對象物」的時代。我們不斷尋求佔有「樂」。但這過程,人恰恰不會「自我變化」。

人會不斷的固定化和僵化。只有固定化的人,如此,人主客對立的能去「去佔有樂」。

孟子是古典的想法。

人不必要否定樂,可以享受樂。世俗樂。孟子一再強調是「世俗樂」。

這點,連齊宣王都不相信。

他忙著說,我所說的樂是世俗之樂哦,不是你孟子愛談的「道德之樂」。

孟子有點誇張的說,宣王樂的好啊,世俗樂真是樂得好。

宣王您愛好世俗樂,這會讓齊國大展。

宣王有點搞昏了。這和他直覺的認知不同。說,這是什麼道理呢?

儒家從不否定世俗樂。但,世俗樂是人的辨證向上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的「中介物」。

個人變好,社會自然會更好。

所以,儒家才一定需要「制禮作樂」,而不是道家的「小國寡民」。

孟要要往下論證了。

×××

白話譯:齊國的臣子莊暴來見孟子,說道:“我去朝見王,王告訴我,他愛好音樂,我不知應該怎樣回答。”接看又說:“愛好音樂,究竟好不好?”

孟子說:王如果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很不錯了。”過了些時,孟子謁見齊王,問道:“您曾經告訴莊暴,說您愛好音樂,有這回事嗎?”齊王很不好意思地說:“我並不是愛好古代音樂,只是愛好一般流行的樂曲罷了。”

孟子說:“只要您非常愛好音樂,那齊國便會很不錯了。無論現在流行的音樂,或者古代音樂都是一樣的。”齊王說:“這個道理可以說給我聽聽嗎?”

全文及完整譯文,請見下載版137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下》01/2022.11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

白话译,见文末。

×××

又是谈「乐」。

这真是这世俗世界永远无法不去想的大问题。

我也好乐啊。也是世俗乐,好吃,好喝,好看,好玩,好听,好摸,好闻,好美。

人与「世俗乐」之间,应是一种什麽样的关係?

大致有二种思维方向:一、对立、二、同一。

对立,基本上是把「可乐」当作是一种「对象物」,一种真实存在,主客对立关係下的对象物。

所以,若不是「捨弃」,就是「佔有」。这是人与对象物的二种可能性关係。

同一,是辨证概念下的同一。是指,对象物是人的向上变化过程中必要的「中介物」。

既是中介物,那麽「对象物」的必要存在就有了理论上的根据。

但也是因为是中介物,所以,人与对象物的关係就不是捨或佔,而是,人如可透过对象物而有更好的向上变化。

人与对象物的最后关係之极点,最后又指向了「自己」。

我们这个时代,是把乐当作「对象物」的时代。我们不断寻求佔有「乐」。但这过程,人恰恰不会「自我变化」。

人会不断的固定化和僵化。只有固定化的人,如此,人主客对立的能去「去佔有乐」。

孟子是古典的想法。

人不必要否定乐,可以享受乐。世俗乐。孟子一再强调是「世俗乐」。

这点,连齐宣王都不相信。

他忙着说,我所说的乐是世俗之乐哦,不是你孟子爱谈的「道德之乐」。

孟子有点夸张的说,宣王乐的好啊,世俗乐真是乐得好。

宣王您爱好世俗乐,这会让齐国大展。

宣王有点搞昏了。这和他直觉的认知不同。说,这是什麽道理呢?

儒家从不否定世俗乐。但,世俗乐是人的辨证向上发展过程中一定要的「中介物」。

个人变好,社会自然会更好。

所以,儒家才一定需要「制礼作乐」,而不是道家的「小国寡民」。

孟要要往下论证了。

×××

白话译:齐国的臣子庄暴来见孟子,说道:“我去朝见王,王告诉我,他爱好音乐,我不知应该怎样回答。”接看又说:“爱好音乐,究竟好不好?”

孟子说:王如果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过了些时,孟子谒见齐王,问道:“您曾经告诉庄暴,说您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齐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爱好古代音乐,只是爱好一般流行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您非常爱好音乐,那齐国便会很不错了。无论现在流行的音乐,或者古代音乐都是一样的。”齐王说:“这个道理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全文及完整译文,请见下载版137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