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八/2022.11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請見文末。
×××
這段,浮上來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的一些論述。
古典時代,許多有名而流傳下來的人,在許多想法上,是很有方向上的一致性的。
柏拉圖談太陽喻、線喻、洞穴喻。
這是談善理型的「存在」、「人可以接近的必然性」、「去接近的實踐方法」。
孟子論述了「仁」的存有,而且是人人都具有的存有,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
孟子說,人人都是可以「親近」仁的,有如反掌折枝之容易。這是從個體談人與「仁」的實踐之呈現。
孟子再來要談的是,如何讓「仁」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聚集組織中」之呈現。
這裡要面對的是一個論證上的「難題」,正如同我們可以眼見的:人與人之間有強烈的在能力上的不同之差異性。
是的,「仁心」人人都具有,人人都能「接近」,人人「都能實踐」。
但,人與人比較起來,真的不一樣,真的有差異,真的在處理具體事務上有能與不能之間的差距。
平等的「仁心」與不平等的「經驗界具體之能力」,這二者之間,如何來調合?
柏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哲王」,孟子的解決方向是「明君」。
但,哲王和明君是有「理論上質性的」不同差異。
哲王,強調的是「智慧」,明君,強調的是「仁心」。
智慧的問題是「認識論」,明君的問題是「德性論」。
認識論強調去探求「像太陽一樣真理」,「德性論」強調的是「推己及人」。
哲王是桌越於「眾人」之上,而明君則是「待人如己」。
從仁心的立場上來看「我」與「他人」的同一性。
所以,「仁心」在社會性人與人聚集的呈現就是「像我過的活的一樣好」。
這一種「仁政」的一種美好畫面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這一思路,也把「福德一致」的這一哲學上的大難題,做出了儒學者們的解決方案。
×××
白話譯: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理想不能再有進一層的體會,希望您輔佐我達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行,也無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只有士人才能夠做到。至於一般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便也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樣,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麽事都幹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去加以處罰,這等於陷害。哪有仁愛的人坐了朝廷卻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人們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再去誘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地聽從了。
“現在呢,規定人們的產業,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也是艱難困苦;壞年成,只有死路一條。這樣,每個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閑工夫學習禮義呢?“王如果要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著手呢?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末,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綿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和工夫去飼養、蕃殖,那末,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田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末,須發花白的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看、背負看物件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個個穿綿吃肉,一般人不凍不餓,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那是從來沒有的事。”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21。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八/2022.11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恆产而有恆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恆产,因无恆心。苟无恆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飢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请见文末。
×××
这段,浮上来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些论述。
古典时代,许多有名而流传下来的人,在许多想法上,是很有方向上的一致性的。
柏拉图谈太阳喻、线喻、洞穴喻。
这是谈善理型的「存在」、「人可以接近的必然性」、「去接近的实践方法」。
孟子论述了「仁」的存有,而且是人人都具有的存有,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
孟子说,人人都是可以「亲近」仁的,有如反掌折枝之容易。这是从个体谈人与「仁」的实践之呈现。
孟子再来要谈的是,如何让「仁」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聚集组织中」之呈现。
这裡要面对的是一个论证上的「难题」,正如同我们可以眼见的:人与人之间有强烈的在能力上的不同之差异性。
是的,「仁心」人人都具有,人人都能「接近」,人人「都能实践」。
但,人与人比较起来,真的不一样,真的有差异,真的在处理具体事务上有能与不能之间的差距。
平等的「仁心」与不平等的「经验界具体之能力」,这二者之间,如何来调合?
柏拉图的解决方案是「哲王」,孟子的解决方向是「明君」。
但,哲王和明君是有「理论上质性的」不同差异。
哲王,强调的是「智慧」,明君,强调的是「仁心」。
智慧的问题是「认识论」,明君的问题是「德性论」。
认识论强调去探求「像太阳一样真理」,「德性论」强调的是「推己及人」。
哲王是桌越于「众人」之上,而明君则是「待人如己」。
从仁心的立场上来看「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所以,「仁心」在社会性人与人聚集的呈现就是「像我过的活的一样好」。
这一种「仁政」的一种美好画面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这一思路,也把「福德一致」的这一哲学上的大难题,做出了儒学者们的解决方案。
×××
白话译: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理想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希望您辅佐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行,也无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去诱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地听从了。
“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也是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死路一条。这样,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末,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绵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和工夫去饲养、蕃殖,那末,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末,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看、背负看物件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个个穿绵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21。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八/2022.11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八/2022.11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譯文,請見文末。
×××
這段,浮上來的是柏拉圖的理想國的一些論述。
古典時代,許多有名而流傳下來的人,在許多想法上,是很有方向上的一致性的。
柏拉圖談太陽喻、線喻、洞穴喻。
這是談善理型的「存在」、「人可以接近的必然性」、「去接近的實踐方法」。
孟子論述了「仁」的存有,而且是人人都具有的存有,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
孟子說,人人都是可以「親近」仁的,有如反掌折枝之容易。這是從個體談人與「仁」的實踐之呈現。
孟子再來要談的是,如何讓「仁」可以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聚集組織中」之呈現。
這裡要面對的是一個論證上的「難題」,正如同我們可以眼見的:人與人之間有強烈的在能力上的不同之差異性。
是的,「仁心」人人都具有,人人都能「接近」,人人「都能實踐」。
但,人與人比較起來,真的不一樣,真的有差異,真的在處理具體事務上有能與不能之間的差距。
平等的「仁心」與不平等的「經驗界具體之能力」,這二者之間,如何來調合?
柏拉圖的解決方案是「哲王」,孟子的解決方向是「明君」。
但,哲王和明君是有「理論上質性的」不同差異。
哲王,強調的是「智慧」,明君,強調的是「仁心」。
智慧的問題是「認識論」,明君的問題是「德性論」。
認識論強調去探求「像太陽一樣真理」,「德性論」強調的是「推己及人」。
哲王是桌越於「眾人」之上,而明君則是「待人如己」。
從仁心的立場上來看「我」與「他人」的同一性。
所以,「仁心」在社會性人與人聚集的呈現就是「像我過的活的一樣好」。
這一種「仁政」的一種美好畫面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這一思路,也把「福德一致」的這一哲學上的大難題,做出了儒學者們的解決方案。
×××
白話譯:宣王說:“我頭腦昏亂,對您的理想不能再有進一層的體會,希望您輔佐我達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導我。我雖然不行,也無妨試它一試。”
孟子說:“沒有固定的產業收入卻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的,只有士人才能夠做到。至於一般人,如果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便也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這樣,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麽事都幹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去加以處罰,這等於陷害。哪有仁愛的人坐了朝廷卻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規定人們的產業,一定要使他們上足以贍養父母,下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豐衣足食;壞年成,也不致餓死。然後再去誘導他們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地聽從了。
“現在呢,規定人們的產業,上不足以贍養父母,下不足以撫養妻兒;好年成,也是艱難困苦;壞年成,只有死路一條。這樣,每個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都怕來不及,哪有閑工夫學習禮義呢?“王如果要施行仁政,為什麽不從根本著手呢?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末,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綿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和工夫去飼養、蕃殖,那末,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田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末,須發花白的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看、背負看物件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個個穿綿吃肉,一般人不凍不餓,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的,那是從來沒有的事。”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21。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孟子.梁惠王上》07之八/2022.11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恆产而有恆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恆产,因无恆心。苟无恆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飢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请见文末。
×××
这段,浮上来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一些论述。
古典时代,许多有名而流传下来的人,在许多想法上,是很有方向上的一致性的。
柏拉图谈太阳喻、线喻、洞穴喻。
这是谈善理型的「存在」、「人可以接近的必然性」、「去接近的实践方法」。
孟子论述了「仁」的存有,而且是人人都具有的存有,是人人「都可以接近的」。
孟子说,人人都是可以「亲近」仁的,有如反掌折枝之容易。这是从个体谈人与「仁」的实践之呈现。
孟子再来要谈的是,如何让「仁」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聚集组织中」之呈现。
这裡要面对的是一个论证上的「难题」,正如同我们可以眼见的:人与人之间有强烈的在能力上的不同之差异性。
是的,「仁心」人人都具有,人人都能「接近」,人人「都能实践」。
但,人与人比较起来,真的不一样,真的有差异,真的在处理具体事务上有能与不能之间的差距。
平等的「仁心」与不平等的「经验界具体之能力」,这二者之间,如何来调合?
柏拉图的解决方案是「哲王」,孟子的解决方向是「明君」。
但,哲王和明君是有「理论上质性的」不同差异。
哲王,强调的是「智慧」,明君,强调的是「仁心」。
智慧的问题是「认识论」,明君的问题是「德性论」。
认识论强调去探求「像太阳一样真理」,「德性论」强调的是「推己及人」。
哲王是桌越于「众人」之上,而明君则是「待人如己」。
从仁心的立场上来看「我」与「他人」的同一性。
所以,「仁心」在社会性人与人聚集的呈现就是「像我过的活的一样好」。
这一种「仁政」的一种美好画面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的这一思路,也把「福德一致」的这一哲学上的大难题,做出了儒学者们的解决方案。
×××
白话译: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理想不能再有进一层的体会,希望您辅佐我达到目的,明明白白地教导我。我虽然不行,也无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只有士人才能够做到。至于一般人,如果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便也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样,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等于陷害。哪有仁爱的人坐了朝廷却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的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人们的产业,一定要使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然后再去诱导他们走上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地听从了。
“现在呢,规定人们的产业,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儿;好年成,也是艰难困苦;坏年成,只有死路一条。这样,每个人用全力救活自己生命都怕来不及,哪有闲工夫学习礼义呢?“王如果要施行仁政,为什么不从根本着手呢?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末,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绵袄穿了。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和工夫去饲养、蕃殖,那末,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末,须发花白的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看、背负看物件在路上行走了。老年人个个穿绵吃肉,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的,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完整文及译文,请见下载版,页121。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