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06/2022.11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2022-11-10 09:06:46

《孟子.梁惠王上》06/2022.11

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孰能與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雲,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如是,孰能禦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請見下載版本第90頁: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

望之不似人君。亦即,並不是在外表上做樣子。

內心有所本,所以,「不見所畏」。

再來,這不見所畏的「原因」是什麼?

是什麼樣的東東,可以撐起一個人的生命能量,而能不見所畏?

「卒然」,亦即,在預期之外。

「卒然」很重要。

德性而來的智慧是「當下」的應境而「呈現」。而不是一種深思後的成果。

正因為是當下呈現,非「人為」的利害思索之成果,所以是「超出個人性的」。

德性的特色本來就是超出個人性的,所以是「智慧」。

「不嗜殺人」。

德性之所以是德性,正在於「與他人的美好共在」。

「他人」是德性之所以能夠呈現的現象之基礎。

與他人的美好共在,是一種超越性的原理嗎?換言之,是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嗎?

有的。

孟子用植物生長過程的必然性來比喻。

與他人美好的共在,是「人的超越性的本質的現象」。

願意讓這美好來呈現,並不是刻意為之,只是一種「應然」。

如同,「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禦之?」

孟子從「人的最基本處來談治理」。

治理是為了讓人的「應然」能最恰當的呈現。

這是儒家。

富或強兵,會是這「應然」之實踐所應有的副作用。

這是儒家。不為因為「富國強兵」而忘了更根本者。

《孟子.梁惠王上》06/2022.11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请见下载版本第90页:http://xsh.aqnu.edu.cn/__local/E/EB/4A/09456DE9BF4A4C013E7A23EC4D9_334FF7D8_2C8C2A.pdf?e=.pdf

×××

望之不似人君。亦即,并不是在外表上做样子。

内心有所本,所以,「不见所畏」。

再来,这不见所畏的「原因」是什麽?

是什麽样的东东,可以撑起一个人的生命能量,而能不见所畏?

「卒然」,亦即,在预期之外。

「卒然」很重要。

德性而来的智慧是「当下」的应境而「呈现」。而不是一种深思后的成果。

正因为是当下呈现,非「人为」的利害思索之成果,所以是「超出个人性的」。

德性的特色本来就是超出个人性的,所以是「智慧」。

「不嗜杀人」。

德性之所以是德性,正在于「与他人的美好共在」。

「他人」是德性之所以能够呈现的现象之基础。

与他人的美好共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原理吗?换言之,是具有形而上的超越性吗?

有的。

孟子用植物生长过程的必然性来比喻。

与他人美好的共在,是「人的超越性的本质的现象」。

愿意让这美好来呈现,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一种「应然」。

如同,「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孟子从「人的最基本处来谈治理」。

治理是为了让人的「应然」能最恰当的呈现。

这是儒家。

富或强兵,会是这「应然」之实践所应有的副作用。

这是儒家。不为因为「富国强兵」而忘了更根本者。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