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2年4月8日星期五:疫情复课总结

(2022-04-14 07:40:48)
标签:

365

教育

杂谈

地理

分类: 教育论丛

1、要客观看待网课、要接受网课、要好好利用网课来提升自己。网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未来可能是某时段某区域某专业的主要学习方式。网课的优点毋庸置疑:集成多种媒体,多感观接纳信息,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拓展知识;自如的互动,拉近师生的距离;即时的检测,利于诊断学情,改进教学,提升质量;方便回看,疑难解答,可以针对性地指出问题和明确答题的方向;可以同步答题,不分先后,提高互动效率;学习不是“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2、同学们都坚信,通过努力可以战胜疫情,也希望疫情赶快过去,还自己一个正常的生活。疫情对生产、生活的破坏极大,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大家想的是打败疫情,而不是被疫情打败,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3、疫情不可怕,可怕的是产生了疫情的心态——躺平。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4、改变自己易,改变别人难找别人的问题堕落,找自己的问题成长。常“这是我的问题”、“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即是成长的动力源泉。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才可能进步。

5、有时候只要跨出第一步,一切都变得简单了。同学们都很善良,都知道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恩国家,这是在爱的浸润下长大的孩子们所具有的特性。希望把你们的爱传播出去,把小爱转化成大爱,把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个行动派。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6、求助是一种能力。合理的求助,灵活地调动身边的资源,来帮助自己走得更好,应当是一个人,必须要学会的一个社会技能。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你的疑问可能激发教师教学的灵感,你们是老师的老师,能给老师带来活力。

7、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但知识不会自发生成,你需要向老师夺取知识。

8、教学是一种交往。教学不应该是集体操,而应该是交响乐。老师不希望面对抽象的学生,老师希望交往具体的学生。教师面对集体,头脑里是抽象的班级符号;教师面对个人,当面锣,对面鼓,进行交流,形成交情,头脑里是形象的个人;

9、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途径,以及能力。是未来的主要学习方式。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自学能力老师比较强的。

10、学习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组成学习小组,互相督促,交流学习经验;可以在讨论区表达观点,交流看法,通过互动,纠偏正向;可以通过每日作业的中的作业反馈,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11、对于学习本身,同学们有着自己的清醒的认知。学习时间是相同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方法及其产生的学习效率的差异:优秀的学生都知道课堂的重要性,课上1分钟,课后1小时;课堂状态取决于课外的几分钟,花几分钟,做点课前预习;花几分钟,做点复习巩固消化建构;课上听讲就更具针对性、成就感和效率感。磨刀不误砍柴工。要避免盲目学习和考试、被动学习和迎考,要做好预判。

12、地理网课问题反馈:

1: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便更好地完成今日作业?

1:先前的作业讲评一定涉及过。新课融合过程中,思路是否打开,词汇是否积累?“先试误,后整合,再应用。”也是一种建构的学习方式。

2:老师能否上课前复习旧知?

2:复习,就是反复识记。可以课上提问复述,可以通过练习巩固,可以在新课过程中遇到时再强化。不必拘泥于提问、复述、背诵和默写这些相对机械化的形式。

3:老师可不可以让同学上传笔记,加强督促?

3:笔记是个性化的学历,老师希望看到的是整合和反思,而不是复印件;作业是学情的最好反馈;作业讲评。

4:如何进行“区域地理”的学习?

4:一、区域地理教材的特点:采用案例式教学,着重的是方法论。二、如何落实区域地理的方法论?整理区域地理词汇表,有话讲;整理作业讲评中的问题模板,有思路;整理问题集,心中有区域,建立心理地图集,实现因地制宜。三、如何答题?根据行为动词(指令词),确定答题的要求深浅,例如描述类、说明类、分析类;抓住题目的中心词,明确答题内容,进行思路建构,例如原因类、特征类、影响类;根据限定词,确定答题方向;根据时空特征,做到因地(时)制宜;充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并用地理词汇表达材料的观点。

5:老师上课时能否列出知识点,明确记录点?

5:每节内容都有知识结构图;需要做的是结合课文向二级、三级延伸细化。

6:能否活跃一下课堂学习氛围?

6:大家对地理中国感兴趣,可以找到相关视频。同学们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很好奇,希望老师能做点评,老师要订阅相关期刊,才能有更客观的准确的观点与大家分享,这方面老师有待提高。我会努力想出更多的办法,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多出出点子。氛围要师生共同营造,我们一起努力。

13、父母的修养,孩子的教养。每一个成绩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父母含辛茹苦的付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同桌的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