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自信大禹的《甘誓》与中华联盟的机构框架甘之战所在地陶寺遗址与有扈氏的关系

标签:
大禹甘誓有扈氏陶寺遗址三正 |
《庄子·人间世篇》:“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现代译文】[孔子继续说]“从前,有过唐尧攻伐丛、枝、胥敖和夏禹攻伐有扈等四个小国,使得那四国国家成为废墟,国君则被杀戮之事,这说明唐尧和夏禹已经做了天子了还在不断发动战争,追求物资利益,足见这两人也是追求名利的人,这你难道不知道吗?看来,名利欲是即使圣人也不能克制的,何况你啊!既然如此,你想去卫国大概是铁了心了,那么,你一定有个去了后想怎样表现的打算吧,不妨跟我说说。”庄子引用孔子的话,说明禹攻有扈氏。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司马迁写的《甘誓》基本上抄写于《尚书·夏书·甘誓》,把甘之战定性为夏启与有扈氏战于甘地,战前作了《甘誓》,并且战败了有扈氏。
《墨子·兼爱下》记载《禹誓》:禹曰:“济济有众,咸听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此有苗,用天之罚。若予既率而群对诸群,以征有苗。”墨子说禹征有苗作《禹誓》,禹征有扈氏作《禹誓》,墨子认为禹在战争之前作的动员令,都叫《禹誓》。
从以上文字记载分析得知,甘之战历史上存在大禹作《禹誓》攻伐有扈氏和夏启作《甘誓》攻伐有扈氏两种观点。这就产生很多疑问:甘之战是大禹发动的还是夏启发动的?或者大禹先发动失败了,后来夏启继续征战获胜?甘地在哪里?有扈氏是哪个部族?历史上是否真实发生过甘之战,还是后来文人为了著书立说杜撰出来的?要解决甘之战,需要解决有扈氏属于哪个部族,甘之战发生的原因,甘之战发生的地点,甘之战是谁发动的,甘之战放生的时间,甘之战的结果。
首先解决甘之战的地理位置。历史上甘之地的地望有陕西户县、河南洛阳西南和郑州以西古甘水沿岸等说法。甲骨文“甘”的造字来源于一端基本封闭具有河流的大峡谷,这是“甘”之地的地貌特征,我在《少昊金天氏源于山东郯城,朝鲜新罗人来源于江苏新沂地区》中已经讲到。通过卫星地图分析发现,上述的甘之地望都不符合“甘”的特征。
“户”甲骨文演变

“邑”甲骨文演变
《说文·邑部》解释:“扈”字从“户”字衍变而来。“户”得甲骨文看上去像“半扇门”,也就是“門”的一半,表示用来可关可开的一种保卫家园的设备。加“邑”变“扈”后,成了一座城邑的防御系统,即包括城门、城墙、城郭、城池一系列军事设施。因城池高大坚固,故“扈”字又引申出“广而大”、“护卫”、“随从”等字义。而据古籍透露,远古扈地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这可能跟城邦擅长设置坚固的防御系统有关。
“扈”强调门户的下边有个大的城池,有扈氏是居住在“甘”谷谷口大城市的人。通过卫星地图,结合现代考古,找到了一个高度相似的地方,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置卫星地理图
陶寺遗址是否为甘之地,还要看这里是否发生过战争。现代考古证实,公元前2000年,陶寺遗址曾发生过激烈的暴力破坏和毁灭行为,入侵者有组织的拆毁城墙防御体系,部分遗迹常堆积有大量的建筑垃圾如夯土块、白灰皮,说明这个时期曾有大规模的人捣毁宫殿宗庙等大型建筑,推倒观象台的夯土柱子的行为。陶寺早期王族墓地中5座一类甲型大墓,在陶寺晚期全部被有意识地捣毁。杀死了大量青壮年,城壕内30多个死人尸骨累累堆积,头骨多被砍切,有的只留面部而形似面具,有的头骨下还连着好几段颈椎骨。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只有来自敌对异族邦国的侵入、破坏、报复等行为才有可能出现毁城垣、废宫殿、拆宗庙、扰陵墓等大规模暴力政治报复式的捣毁。
陶寺遗址确实放生过战争,是否能确定其就是甘之战所在地?当然不能,还需要解决甘之战发生的时间是否与陶寺城池捣毁的时间相一致。现代考古证明,陶寺城池毁于公元前2000年。按照我以前发表的《中国公元前历史纪年年表》查询,大禹担任中华部落联盟首领在公元前1971年,夏启担任夏朝的首领在公元前1926年,大禹更接近于陶寺城池被毁的时间,所以甘之战是大禹发动的,而不是夏启发动的,这也与墨子和庄子的记载相一致。
以下需要解决大禹为什么要对有扈氏发动战争。大禹说因为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这句话是解开甘之战原因的重要依据,也是进一步印证是否是大禹发动的甘之战的根据。“威侮”意思很清楚,就是威胁侮辱的意思,关键是“五行”如何解释。举个例子,如现在我们问人别“在家排行老几一样”,人家回答:“排行老五”。如果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就会知道他兄弟五个,“行”在这里是排第几的意思。“五行”应理解为大禹的部族,有五个部落联盟组成,现代考古和甲骨文造字能证明这一点。这句话真正的意思是有扈氏对大禹部族的五个联盟部落实施了武力威吓和侮辱,这也进一步说明有扈氏与大禹不是一个部族。“怠弃”就是懈怠和放弃的意思,关键是“三正”如何解释。“三”是数字,表示第三,或者三个。“正”不好理解,正的意思很多,但是与前句话对照,“正”应该理解为政治或政策的“政”。“三正”的政治地位要比“五行”高,“五行”代表大禹部族,“三正”代表中华部落联盟,是中华部落联盟最高精神。中华部落联盟的“三正”是黄帝、蚩尤和烈山柱三家通过逐鹿之战后,订立的部落联盟协议。有扈氏对大禹的共主地位怀揣质疑,不服大禹的领导,懈怠和放弃订立的中华部落联盟协议。大禹借口有扈氏不服从中华部落联盟的领导,征伐有扈氏。
《甘誓》体现了中华部落联盟的政治构架。大禹征伐有扈氏之前,召集“六卿”开会。古代历史上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六卿”就相当于“六部”。为什么大禹不经过黄帝、蚩尤和烈山柱三部的同意,而直接召集“六卿”开会讨伐有扈氏。这是因为有扈氏代表烈山柱部,肯定不会同意,为了战略平衡,蚩尤部也不会同意,所以大禹绕开烈山柱部和蚩尤部,直接召集“六卿”开会,获得“六卿”的支持,并宣布讨伐有扈氏的誓师大会。“御非其马之正”中“御”并不是驾驭战车,“御”是官职,负责“马之正”,“马”在古代代表军队和战争,“正”是政治事务,“马正”相当于国防部,“御”相当于国防部长。这句话的意思是“御”不执行军事命令。在中华部落联盟时期存在“御马正”军事机构,负责中华部落联盟的军事管理。中华部落联盟首领与六卿之间,还存在“三正”或者“五正”国家机构,“御马正”是其中之一。“正”的负责人有黄帝、蚩尤、烈山柱、共工、三苗、有苗的人担任,按照九年换届的要求执政。中华部落联盟的政治架构:部落联盟首领,三正或五正,六卿。“六卿”有六个人担任,所以命左右六人也对,这也说明墨子也是引用了《尚书·甘誓》,并进行了文学加工。
甘之战的结果如何呢?《淮南子·齐俗训》记载:“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甘之战实际上是黄帝部族与烈山柱部族的一次大战,陶寺古城被毁,有扈氏首领女英被杀,陶寺遗址发掘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通过甘之战,巩固了大禹的首领地位。大禹以维护“三正”的名义征战有扈氏,说明甘之战发生在大禹九年任期之内。大禹九年之后没有按照“三正”的要求进行禅让,三苗之君绯之,禹战败三苗,在涂山召集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达成新的部落联盟协议。有不从者,如曹、魏、屈、骛等族,俱被禹以武力征服。禹打败共工氏,在会稽之山召集部落首领集会时,防风氏后至,被禹杀,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所以甘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971年-1963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