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古之空桑来源桑丘
桑丘氏西河文化(后李文化)开创者
小荆山遗址位于山东省章丘区刁镇茄庄村南约200米处,地处小荆山山阴的平原上而得名。是以新石器时代早期西河文化(后李文化)为主的遗址,兼有北辛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龙山文化、东周到汉代及宋元时期的遗存。遗址东西、南北各长350米以上,总面积大于12万平方米。该遗址是山东省现所知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遗址中较为重要的一处。
出土了大量石、骨、蚌、陶器。石器有斧、铲、凿、壶、磨盘、磨棒,陶器有釜、罐、钵、碗、壶和猪、刺猬、人面陶器。这批墓葬的年代距今约8000-9000年。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骨、蚌、陶器。陶器以夹砂红褐陶和红陶为主,灰陶和灰褐陶占一定比例,均手制,陶器烧成火候较低。
少昊桑为青阳氏,生于江水,江水就是小荆山西边的黄河,远古时期,黄河不叫黄河,叫江。青阳氏所在地为现在的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青阳镇,青阳镇在小荆山脚下,小荆山是个山丘,上古桑丘所在地,
桑丘就是上古帝丘。空桑在帝丘西南,现在的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在帝丘西南,章丘区就是上古空桑。
“桑”甲骨文是意形字,意是树发九枝,形为小荆山山顶结构。桑的九个枝条代表当时桑丘氏有九个分支部落。“桑”也是扶桑的来源,扶桑树的造型来源,在三星锥扶桑一文中做了详细介绍。
桑丘古称帝丘,现在的小荆山,
是中国目前知道的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东夷部族第一个行政中心。
现代考古发现后李文化,因首次发掘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后李文化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分布范围主要在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地带。后李文化遗址经过正式发掘的遗址主要有临淄后李,潍坊前埠下,张店彭家庄,章丘小荆山,章丘绿竹园、摩天岭、西河,邹平孙家,万德西南村,长清月庄等。经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约距今8500——7500年之间,前后延续约一千多年时间,处于母系社会。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北方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 遗迹主要有房址、壕沟、灰坑和墓葬等。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平面多圆角方型或长方形,面积一般30—50平方米,大者50余平方米。居住面有的经过烧烤,多发现灶址和一些陶、石器等生活用具。
陶器以红褐陶为主,红、灰褐、黑褐、青灰褐陶次之。制作工艺为泥条盘筑,器表多素面,器形以圆底器为主,仅发现少量平底器和圈足器。器类主要有釜、罐、壶、盂、盆、钵、碗、形器、杯、盘、器盖和支脚等。
后李遗址的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草本植物比较茂盛,在低洼、沼地及积水之处主要生长着香蒲、莎草、等,大量中生、旱生的蒿、藜及禾本科等分布于平原、低地及开阔平坦之处,在遗址附近的低山、丘陵之上主要生长着松、桦、及胡桃等针阔叶植物。气候环境是温和稍干中掺杂着暖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别是一些好暖湿的阔叶植物花粉,如榆、栎、胡桃等,在遗址中部含量相对较多,上下部含量相对较少,可以看出遗址堆积期间由下而上植被和气候曾发生明显的变化,中期或中部,气候相对较佳,温暖较湿。栎、榆等喜暖的阔叶林植物花粉含量较高,还分析出了今天只能生长在长江流域淡水中的水厥属植物孢子。由此证明,这一时期气候比较暖湿,可能比今高出2—3度左右。
另外,还分析出一些禾本科植物花粉,其形态酷似现在的谷子。看来当时先民可能已经学会农业栽培,食物来源主要靠种植谷物,也辅以狩猎和捕鱼。
潍坊前埠下遗址中发现的动物遗骸种类较多,对恢复当时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对动物骨骼的研究,前埠下遗址中发现的动物,经鉴定主要有丽蚌、蓝蚬、青蛤、青鱼、草鱼、鲶鱼、鳖、鸡、狗、狐、貉、狗獾、野猪、家猪、獐、梅花鹿、鹿、水牛等。这些动物及其生活习性,同样反映出后李文化后期直至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阶段,文化面上的自然景观,前埠下一带为大河入海处的森林一草甸环境;南边远处的山坡上覆盖着森林,水量充足的潍河经前埠下向北归入大海;河两岸的草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沟湾港汊和积水洼地,河岸湖滨的埠丘上灌木丛生。虎、猫、水牛、梅花鹿等出没于丛林或游荡于灌木丛中,獐、鹿、野猪、狗獾等穿梭于林间草地与河滨芦苇丛中;狐、貉等常在河滨捕食鱼虾,为狩猎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当时的气候比较温和,且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可能要比现在高4——5度,大致与现在福建一带的气候相似。先民们就在这滨河临海的埠丘附近过着渔猎和农耕生活 。
章丘小荆山遗址是后李文化时期一处重要遗址,发掘中出土700多件动物遗骸,经过鉴定主要发现有软体动物、鱼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和哺乳动物五大类,至少可以代表22个种属。种类有圆顶珠蚌、珠蚌、俭状矛蚌、楔蚌、丽蚌、蓝蚬、青鱼、草鱼、鳖、雉、斑鹿、鹿、羊、牛、马、野猪、家猪、狼、家犬、狐、貉等。在这些动物中,其中七种为淡水软体动物,两种淡水鱼,一种鳖,一种鸟,六种野生兽类和五种家畜。淡水软体动物主要以珠蚌、楔、蚌和丽蚌等为代表,是一些流水型软体动物。淡水鱼为吞食能力很强的青鱼和草鱼。
这些淡水软体动物和鱼类动物是先民们主要捕捞和食用的对象。两块鳖甲表明先民们曾猎捕过这类爬行动物。野生动物主要是斑鹿、鹿、狼、狐、貉和野猪等,在家畜中,猪的遗骸最多,约可代表10余头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个体,这些猪属于较原始类型或半驯化的家猪。其次是狗,与狼有较大差别,属于驯化类型。特别是各种楔蚌、丽蚌等,现主要分布于温暖湿润的南方省区,栖居在河流及与河流相似的湖泊中,这类生物的发现,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年平均气温可能要比现在高4-5度,大致与现在的南方省区的气候相似;同时说明当地有能够适应于这类软体动物生存的流水环境,即滨崖底质为泥沙,并有流量中等的河流及湖泊的存在。鱼、鳖等生物依赖于水域而生活;貉也是河滨捕食鱼类及各种小动物,看来遗址周围曾经是水丰草美、鱼戏兽逐的河、湖之滨。为斑鹿、牛、羊等生物的理想居所。狐、野猪等常栖身于河流、湖泊附近的灌木丛或山林之中。狼骸的出土,进一步表明遗址附近曾有便于狼栖居的山林、丘壑。由此看来,动物鉴定结果与植物硅酸体以及孢粉分析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基本是一致的。
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存。包括聚落形态等无不深深地保留着自然环境的烙印和特征。通过对后李文化时期的动物组合、遗骸、孢粉组合、硅酸体分析等有关环境资料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出,山东地区在后李文化时期自然环境较今日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曾经是气候温暖,水网密布的亚热带景观。孢粉显示,当时的气候特征是温暖湿润的,遗址附近有沼泽和大面积的水域,山地有森林覆盖,反映的是湿热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其植被具有明显的草原特征。后李文化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繁衍生息,并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 。
新石器时代早期西河文化(后李文化)是山东东夷文化的开始,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山东省章丘区刁镇小荆山,沿山东丘陵北缘向逐步向东迁徙,从淄博到潍坊,西到长清
。桑丘氏创造的后李文化距今9000-7300年,后逐步被伏羲重华创造的北辛文化取代,在重华来源篇中将详细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