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复生
在包头古城,我们站在最高处。放眼环视,阴山逶迤,东接幽燕,西连贺兰,其中有赵北长城,如老龙潜伏。黄河滔滔流动,连绵如带,南海闪烁悠蓝波光,百鸟翔鸣。敕勒川如一串绿珠,被山河拥抱襟怀。其中时空变幻,多少金戈铁马,大漠风尘,阴山沧桑,河水湧奔。当我们爬上“西北第一堡”,放眼望,山河形制,旧貌新颜。视通千载,思接万里。
由石拐南流的博托河,在大青山冲击台地形成包头最早的文明,由此发端的包头文化,是黄河流域博大文化中极富特色的一支。商朝、西周时是土方的游牧地,春秋时期为林胡、楼烦所距,战国时为九原邑西北境,秦统一后属九原郡,西汉元朔二年改为五原郡,明朝中后期为蒙古族土默特部驻牧地,乾隆二年置包头村,嘉庆十四年(1809)改置为包头镇,归萨拉齐厅管辖,一九二六年升为县,一九三八年为普通市。
这里文物、古迹众多,宗庙、藏馆、景区遍布,老街旧巷、历史建筑、工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还有驰名远近的餐饮美食,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聚合为包头的珍贵记忆,蕴含着沧桑经历与难以胜数的动人故事。晋商文化、蒙元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西口文化、矿山文化等多元交融碰撞,成为西北商贸重镇,水早码头,粮食、药材、皮毛集散地。文化底蕴深厚,兼容并蓄又独具特色。
俱往开来,忆古鉴今。我们从一处农家院式平房出来,石拐和昆区文创协会的会员们兴致勃勃地开始游览古城。文联主席王卉、副主席刘宝丽、曹俊丽不时招呼着老作家和会员们。古城强烈浓厚的地方性和人民性正好与刚刚会议的热情气氛协和融会。我忽然感到王卉几经周折选择在这里举办纪念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80周年活动的深刻用意。
这处三年接待游客240多万人次的网红打卡地,曾经是开周窑子村一片满目疮痍的荒山。2018年,在国外生活工作多年的刘鹏在父亲的召唤下回到了包头,“你爷爷走西口来到这里,我们一家几代在这里生根、发展,我总希望能为这里留下点什么”。
为了父亲的这份期盼,学习商学管理专业又喜欢旅游的刘鹏,决定为家乡人打造一座旅游的“理想之城”。
他翻阅大量包头史料,采访当地老人和专家学者,谋划布局。 同治年间清政府派大同总兵马升来包头驻守,
为加强防御和保护,计划建筑包头城垣。他同参军、风水师勘测地理形势,绘制出方位图形:背靠大青山,面向黄河,北高南低,于城北南望,近处街巷纵横交错,车水马龙,房屋鳞次栉比,店铺商号楼牌显明……
几经辗转,刘鹏在石拐区看到了大展拳脚的空间。这里是城乡结合部,东西南北交通枢纽。 他的梦想和石拐的嬗变碰撞出发展的火花。一幅气势磅礴, 人文氛围浓厚、生态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蓝图形成。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文化体验,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很快,这片荒芜之地上,一座缩微版的“包头古城”拔地而起。黄土墙上碟楼耸峙、青砖瓦房、起脊飞檐,古炮战车、茅草屋舍、红灯装饰,典型老街,西口风情,民俗商号,红色收藏,古玩字画,珍宝玉器等等。包头古城初始以最质朴、最原始却最震撼的面貌呈现。2019年5月1日开园第一天便迎来了大量的游客。2019年当年共接待游客110万人次,2020年、2021年即便受到疫情影响,游客量也达到了68万和65万人次。
本土老作象韩文善边走边为大家讲述“晋陕冀等移民和旅蒙客商来到包头,开垦种地,经营贸易。这是穿行店、那是和平路,哦,这还有胜利路,很像我们小时候的样子”。行走于店铺商号,供销合作社,知青大院,农具机械林列的老街古道,从耕种锄浇到收割归仓样样俱全。农产品加工、家俬用具、担挑背提,简直就是农耕文明之大博览。引起老中青作者们的回顾热议。大家如同穿越着时空邃道,从儿时年代一路走来。农耕文明彰显中华五千年文化肇始与基本形态。真是乡情乡愁满满。怀旧的老包头文化街区上面,是游乐区,有水世界、过山车、彩虹滑道、摩天轮什么的,是小孩子们的乐园……位于680亩的“包头古城”最高处。
特色古城古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是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新型发展空间。 老街区里造型古朴的店铺并不是摆设,众多小商户以地方特色风情为主,同时带着烤鱿鱼、蒜蓉扇贝、烤冷面还有全国各地的美食汇聚于此,让游客更加流连忘返。这样主打文化特色的古城,依托当地历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不仅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文旅融合和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出新路径。
为了让“包头古城”成为各个年龄段游客的“理想之城”,游乐设施、珍禽等现代元素相继融入,逐步形成了以“西北民俗风情,重现老包头文化”为主题,包括演绎区、文化体验区、动植物观赏区、历史老街区、体能运动区等各种元素相互融合的格局。
如今,包头古城与五当召、花舞人间、戎王羊绒产业园、通用航空、喇嘛河生态景观、大青山影视基地、赵北长城等景区以及沿线的青山、新曙光、缸坊地、爬榆树、三岔口等嘎查村,正在共同描绘一幅绿色发展的新画卷。2021年,石拐区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
文化古城的兴起,是一个提炼当地独特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优质文化资产的过程。包头石拐人杰地灵,文脉悠长,拥有大量艺术瑰宝、非遗技艺和文化遗迹。这些宝贵文化资源具有潜在的产业价值,但大多是自发、散落的。这就需要开发者根据市场需求,使之形成高集中度、高辨识度、高价值的文化资产;再以此开放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与之结合,激发地方文化产业内生动力。内容建制、布局构建是文化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
文化古城既非行政建制区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空间有限,这就需要它突出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持续加强对当地特色文化的挖掘。这不单单是展现地域优秀文化的魅力,更要在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利用中赋予其时代内涵;不单单是将特色文化陈列为主导产业,更要不断加强内涵迭代、功能延伸,增强特色文化的市场竞争力。
王卉在座谈会总结中说,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脉相承的是优秀传统的人民性。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拜金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灵魂空虚,生活浮躁。面对“自然的衰败”与“精神的沉沦”,以及文艺界诸多乱象,有必要重申两个座谈会讲话精神,重新寻找生命本真,把根脉牢牢扎系中华大地,灵魂紧附民族肌体,返朴归真,不忘初心,顺隧和谐自然。以故土为创作原点,秉承故土养育之恩,在故土上学习和挖掘素材,才能使创作和古城创造成为唯一。生命哲学的要义,就是把人的精神生活看成一个有机的、流动的、个别存在闪烁、绵延不断的创造过程,在理性之外,还应当包括生命本能、情绪冲动、心灵直觉。
文化创新是古城发展的必经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小空间大辐射,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与方兴未艾的文创产品热、博物馆热、文化遗产热、乡村旅游热紧密结合,不断开拓文化古城建设发展契机和前景。通过塑造品牌、数字赋能、推动文商旅融合等方式,文化古城吸引更多游客驻足流连。人文氛围浓厚、生态风景秀丽的文化古城,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文化体验,在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中满足着人民群众的多元文化需求。
实现自己梦想的同时,刘鹏以“理想之城”带动周边乡村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肋力兴利。 他与石拐区合作,帮助村里打造“开洲窑子村味道古窑民宿体验小镇项目”,建设八处精品印象窑洞体验民宿,恢复一批传统老作坊,建成“游包头古城、品味道古窑”的乡村生活综合体。村民不仅见证了村前的寥落荒地变成了热闹景区,还可以在这里打工增加收入。以此为起点,开洲窑子的发展目标是成为辐射全市及周边城市以三产带一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创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刘鹏介绍,今年还打算在景区里创建100多亩的‘小呼伦贝尔’,有草地、蒙古包、牛羊和自助烧烤,让游客能够住下来悠闲地享受假日生活和大草原风情”。还要广植树木花草,营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让游客体验真正的诗与远方,享受诗意栖居之美。为顺应全球化时代,古城将成为人与自然的直接纽带,将具有多重身份的社会人和个体人重叠为一个与自然联结的人。重塑人与土地、环境、自然 的关系 ,从而尝试引导生产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更新,成为相互依存的共同体。
在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上,刘鹏的绿色“新”梦想正随着时代和包头、石拐跨越腾飞跃的节奏逐步绽放。包头古城将更加璀璨夺目,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