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许倬云先生《中国文化的精神》(电子版),是很有深意和指导性的。
许倬云先生学业贯通古今中西,具有丰富通达的阅历、化繁为简的格局气象、纵横概览的视野、炉火纯青的学术造诣。让人深深感动陶醉。他将深奥复杂的中国文化精神溯本求源,以家国情怀回归人民立场,从日常形态中的文化着手,挖掘中国文化的实质本相,深入浅出,用一般老百姓之喜恶褒贬侃侃而谈。让我们在字句间相逢结识,将我们的记忆留存,经历时光,发酵为光芒与智慧。文化不是修饰炫耀,而是从古至今我们祖先一代代的劳苦实践,是实地存在、是生活本身,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延续。文化让人掙脱皮相,有了内蕴才华,提升超脱。世间的美妙就在于文化。
《中国文化的精神》一书,由冯友兰“贞元六书”和费孝通的乡村中国研究为启发,在当今世界危机和西方文化日渐没落的形势下,通过探讨中国文化精神发展史和当前状况,立足“人间的精神”,以民间传统文化为主线,提出应该注意的问题,明确方向,振兴中华,为全球一体化的和平富裕贡献力量。如果说之前我读梁漱溟、胡适、鲁迅、林语堂、钱穆、南怀谨、李泽厚、余秋雨等人关于中国文化的著作,有一种理论学术印象的话,这次读许先生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则更觉切身体己,将史与实的联系又紧密了许多。
全书正文共十章,着重阐述中国人在天地大自然中生存生活,天人感应,生命的个体与群体关系、意义,精气神和日常的生活,宗教信仰、前继先人后为儿孙的人生观,饮食五味、阴阳五行易经、中医药等,逐步积累起来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以及所形成的于民间层面的文化良知、哲学数理、文学艺术、医药健康、节气变化、宇宙历法、风俗宗教、个体生命转化延续与种姓族属关系、家族村落乡愁、社会组织、顺应自然等诸多方面综合统观,条分缕析,疏理出中国的文化精神。用苏轼的话说就是“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书前的导读、前言和后面的后言,是提纲契领的概述和有关说明,可以帮助读者明白因缘,掌握要点,加深读书影响。
罗素1921年来中国考察时说,不管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文化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灵魂,是“集体人格”。“如果中国愿意,它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罗素这样说,是很有他的根据和道理的。
文化有灵,通天地泣鬼神,每一局部每个元素,都与个人血脉相通,它是人类活动的总和,离开文化,历史、精神、延续都无从谈起。程颢偶成诗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别境界。文化将万物归于秩序,将繁琐整合,又将整体条分缕析。
从我们北方边地来看,由蛮荒游牧到晋陕陇鲁豫等移民垦耕、晋商经营、“走西口”和“东口”,丝茶皮毛古道开通,繁荣盛昌等等来看,就是最落后的地方,文化也会把一代代的人改造成时代所需要的样子。而且那里更容易保留传统文化的样态习俗,(如我考察过的蒙、晋、京、冀北一些古迹遣址,古村落、长城、古城堡、寺庙等)。在真实热闹的生活生产中亲历体验,享受乡林田园风,人间烟火气。那种在场感悟,更有助于建立自己的学修坐标,慎重追远,打通融汇生命经验的积累。常说的凡俗、习俗,多为民间文化。非但无贬斥之意,却更让我喜欢。许先生把它提炼归属到中国文化精神,平凡而实在,是不叫人心生邪念而感恩文化,并消除内心杂念罪孽。它是纯真善良,美丽低调的,是文化之实在根脉。心山灵野,清鲜九天。笔下千字,胸中万卷;“光前须种书中粟,裕后还耕心上田”“学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所有游历怀古,都是在追寻提升自我。人们在相对闭塞中享受喧嚣与孤独,简单生活到丰富繁华,在历史经年沉淀的文化质感中,看清时代脉络与本质。一旦有什么触发,心灵的实在本真,就会切换大脑思维转型,于大千世界中发现自己,由恍惚迷离脱变提升。不论什么人,只要经过文化特有的洗礼,生命就会焕发出光彩,催生非同凡响的力量,从自身和俗世中破壳而出,风生水起,丰富蒇蕤。
无论现代化所带来的弊端,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代浮躁等诸多乱象,尽管原因复杂,但根本上是文化失落,民族根脉裂痕。但文化有相对稳定持久的特质和强大的张力,其因子仍飘动于神州大地,山川田野。前几年央视拍摄《记住乡愁》巜远方的家》等大片,就是寻找文化归宿,引导人们回归根本,不忘初心。马未都说,“如果有一天,中国重新成为世界最强国,依赖的一定是我们的文化,而不是其他。”
现在的 当务之急,就是要学习继承优秀文化,将中国文化精神注入人心,让其血脉流通,增强文化免疫力,抵制污朽没落文化和西方敌对思潮侵袭。我非常赞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的立场气度。
许先生谈到老、庄,《淮南子》、古诗与宋代山水画、神话传说与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西游记),中国人的信仰等文化精神层面成果,反映了我们复杂文化系通源头的丰富多彩,透露了古代流传久远的大量信息。说明文学提供巨量想象和创作源泉,加上各地方的传说神话,含盖历史事件、人生、爱情、案件、断狱等,清官为民申冤,贫民百姓的困苦希望,正义申张和价值评判。人间应有公道,人类应该平等互助,过上小康进而大同的生活。
我们不是折服于某位作家学者,而是当我们进入其创作的文学境界,与他(她)们同声共契,在其独特典型的文化氛围中陶醉沉潜,忘我入化,潜移默化,过优雅高尚幸福的生活。从神经中生长出更多了解世界的触须,构建更加先进和谐的生态环境。
好的文学,有宗教的定力,世俗的实在,幻想的勇气。而写作真正的难度是在众多作家中体现独属于自己的文体风格,又不同于过去的自己。写来写去,最终离不开自己。特别是诗与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个体生命和时代信号,正是我在其中而又不见我也。一篇诗文便是一处立身原点,它从诗化的形象记忆中来。穿越数千年历史,寻找那一点辉煌。这不仅是文字,更有目光与思想。其中有学习与传承,那丰厚的文化积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今,个体、自我在丧失,有人尽管不断学啊,写啊,内心却日益空乏,少了底气,没有自己特色的创新。实际上,写作是一种文化的整体反观与回乡,是寻找那个真实的自我,从而超然屹立起来。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宗教信仰占比很重,而且它是感性的,祖先和多神两个系统又带上地域特色的,与平常生活纠结联系,不完全是体制或纯由理性推断出来的。中国人的信仰不是政冶经济或功利的过眼烟云,而是心中不落的太阳。我是从小接触地方上的多种崇拜传说神祇,上学后开始知道儒道佛知识,而后进一步接触藏传佛教、《六祖坛经》老庄著述、《圣经》《古兰经》,学习思考,觉得都有合理成分,闪光亮点。须兼收并蓄,广而纳之。现在看来,本质上都是文化之不同类型结果。很多迷结,只要在文化上纵横上下通晓悟达,便可醒解明了。
信仰使我们敢于挑战理性,激励我们绝处逢生,它与欲望很少关联。信仰是生命各组成部分的中心,它调动起我们体内的隐形部分,让我们优雅生活。那是一种比我们佣有的更为优越的超智,在虚无缥缈的情况下成为我们的导师。
人类天生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统治者只是借人类对神明的敬畏,顺水推舟,因势利导,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仪式,从而为时势所用。虔信宗教的,不仅有愚夫愚妇,也不乏大智大慧的人、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当然后一些有相当数量属于研讨职业性,与一般信仰者不同。
回顾人生,这生生不息之机体,外法造化,内修心源,与天行健,自强不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册,又似一首叠宕起伏,波褶曲折的叙事乐章,那文化的综分类别,包括歌词、诗句,充满特别的韵味,与各阶段人生际遇交织,与环境和自然对应生趣,无论什么高深学问或理论逻辑,都与文化习习相关,为变化不定的生活增添长情短调。纵浪大化,不喜不惧。无论冬的萧寒冷峭、收藏潜蓄,还是春的绿意红花、勃发生机,是夏的茂盛炽热、盎然生长,还是秋的硕果积累、收获丰富,都有着文化的浸润,放射出文化的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