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重大调研课题的实践研究与思考
一、重大调研课题开展情况回顾
1.从我市情况来看:
2011年,称为调查研究元年,开展了<<全市教育系统人才大调研>>,2011年底形成了调研报告。
2.2012年,开展了7项课题的调研工作,包括<<义务教育城乡教师流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专业标准的对连云港市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等。(第一批)
3.2014年,立项45项课题,包括“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教育现代化推进”、“教师常态交流”、“评价体系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成效”等连云港市当前面临的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第二批)
4.2015年,立项43项课题,相继开展了
“连云港市义务教育学段学科课程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连云港市中小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连云港市十二五教育发展成效与问题调查研究”、“连云港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海州区初中学校章程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可行性研究”等。(第三批)
5.2016年,全市共申报156项,市教科所在自主申报与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共评审出58项调研课题,立项为连云港市第四批重大调研课题。(第四批)
2016年5月在市外国语学校召开了课题主持人培训会。2016年9月,市教科所组织了专家对全市立项的58项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
截止2016年12月30日,市教科所共收到各课题组提交的调研报告57篇。于2017.1组织专家对调研报告进行了论证、评审,同意56项课题结题,并对调研成果进行了评奖,共评出一等奖17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17项。
二、对重大调研课题的理解与认识
1.教育研究有三种类型,即教育理论研究、教育实践研究和教育政策研究。重大调研课题属于教育政策研究。学科教学问题和一般课题研究不在之列。
2.调研课题紧贴县、市、省教育的地平线,聚焦教育的真实现状,具有普适性、代表性、针对性和紧迫感,必须具有较高的决策咨询价值。
三、重大调研课题的特点
1.服务于特定的机构或主题,为相关部门作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一般以招标或授权的方式进行,具有明确的行政授权,可以几个单位或几个人同时领衔。
3.选题是重大现实问题。
选题是当年的焦点、热点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4.研究周期短
5.开放研究而非封闭研究。
要走出去,开门做研究,不断与研究对象对话。必须真调研、真研究,闭门造车、主观臆想不可取,最终结题报告无法出炉,结题困难。
6.属于集体研究成果
课题主持人1-2人,核心组成员3-5人
四、重大调研课题申报的几点建议
1.选题原则上从“每年重大调研课题选题指南”中选取。
如果自定选题,一定要符合重大调研课题特点和要求,针对区域教育实际状况,突出当前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焦点问题,调研成果能够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不提倡与学科教学有关的选题。
2.概念界定要具体明确
3.研究条件要多角度阐述(能力、经验、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表达该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人力资源调研团队科学合理,综合素养高,
调研经验丰富;具有真努力、高层次的专家指导团队。
研究过程中既要考虑到研究人员合理搭配,既要有熟悉调研技术和方法的理论专家,又要有扎根于一线的实践工作者,还要有能组织、协调、保障研究进行的行政人员。
4.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方法的选择上采取问卷为主,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作为辅助,保证调查对象“说真话”,以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
五、开展调研的关键环节
建立一个协调小组、设计一份质量高的调查问卷、进行一组系列访谈、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和座谈情况梳理、撰写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1.研究重协作。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单兵作战是不可能完成课题研究的,也是不允许的。综合各方面考虑,课题组团队的组建尽量以本校骨干老师为主,便于研讨、分工与合作。
2.设计好调查问卷,选择好调研的工具
建议选择“问卷星”或“腾讯问卷”展开调研。
A.创建灵活,容易上手。创建方式包括选择模板、文本导入、创建空白问卷等方式,易学易用;B.投放灵活,避免舟车劳顿。 C.实时进展,了然于胸。可以实时统计问卷回收数据,并以图表形式展示结果,可在线查看分析结果,功能强大。
3.进行数据统计
必须精准统计,核对时要注意相关联数据的相互支撑性,不能有矛盾的数据,这是调研报告分析的主要依据。
4.进行问卷统计分析和座谈情况梳理。
问卷的样本一般不少于200,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同时也看不出问题所在;座谈的问题设置要以调研报告需要的内容为切入点,梳理出具有共性的观点即可。
5.梳理好调研的时间节点
6.报告重数据。结题报告的撰写必须以数字为依据,通过一组组数据的分析、比较得出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的观点。一份报告,数据体现要在30份左右。
7.论证重建议,没有合理对策不予结题。结题报告不仅要分析、罗列出潜在的问题,更要针对研究的结果给出具体、中肯的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六、申报条件:
2016申报对象
主持人须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县区教科研分管局长、县区(直属学校)教科室主任、中小学校长、专兼职教研科研人员。
2017申报对象
申报人须为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学术领军人才培育对象。
2016:围绕“全面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改革评价方式,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结合我市教育改革发展状况和趋势,研究当前我市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课题不设具体指南,申报者也可根据我县教育实际现状,选择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适性,且具有决策咨询价值的课题,自主确定研究选题。鼓励开展调查研究,力戒做科学性差、脱离实际、大而无当、力不从心的研究选题。
2017选题指南
申报选题原则上从“2017年重大调研课题选题指南”中选取,也可以根据区域教育实际情况自主申报选题。
2017年重大调研课题选题指南
1.我市区域内教师缺编(含代课教师)情况调查研究
2.我市教师轮岗交流情况调查研究
3.我市省级课程基地建设质量与效能发挥的调查研究
4.新一轮招考改革对教育教学影响的调查研究
5.我市教育激励政策的价值导向性调查研究
6.留守儿童“课后去哪儿”的现状与对策的调查研究
7.我市近五年新入职教师来源情况调查研究
8.乡镇中心小学与村小学一体化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9.农村完小及教学点师资配置情况的调查研究
10.小学生弹性离校时间实施可行性的调查研究
11.校园霸陵现象的调查研究
12.连云港市基础教育校长专业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13.中职学校学生流失现状的调查研究
14.连云港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
15.连云港市视障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
16.连云港市近五年“名特优”教师流失现象的调查研究
17.连云港市小学“八礼四仪”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18.连云港市普通高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
19.基于现代化专业群背景下的中职专业二次选择的调查研究
20.连云港市义务教育学校“足球进校园”现状的调查研究
21.连云港市中小学大班额情况调查研究
22.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3.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4.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的调查研究
25.我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方式的调查研究
26.我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
27.我市普通高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研究
28.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29.我市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0.我市教育信息化现状的调查研究
31.我市中小学“慕课”教学状况的调查研究
32.我市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33.绩效工资背景下教师工作状态的调查研究
34.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情况的调查研究
35.我市农村教学点规模及分布情况调查研究
36.单独二孩政策对我市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调查研究
37.我市市区中小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
38.我市城区小学生参加校外兴趣班情况调查研究
39.我市城区初中生参加校外补课情况调查研究
40.新型教育智库建设的可行性调查研究
课题报告论证汇报材料
|
[ 2017/12/24 12:55:35 |
By: gaoyuting ]
|
课题报告论证汇报材料
一、课题报告组成: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调研背景
第二部分
调研对象与方法
第三部分
调研内容以及问卷情况
第四部分
调研成果与分析
第五部分
当前我县留守儿童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
第六部分
建议与对策
二、调研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共涉及17个乡镇和县城的1200名留守儿童,890名留守家长。
从学校分布来看,东西南北中都有涉及,县直、农村、街道、完小、教学点均调研到,调研的数据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信服力。
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为辅
三、调研成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分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两部分
(一)学生问卷部分
从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学习状况、课后去向、个性心理五个方面设置了28个问题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了
1.父母双方都外出的占比较高,农村情况尤为突出。与父母见面时间少,孩子亲情感缺失严重
2.绝大多数孩子课后没有适宜的场所可去,缺乏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看电视、上网成为课余生活的主旋律。
3.父母外出对孩子学习影响较大。留守儿童的习惯养成不好,作业完成情况不理想,成绩不容乐观,学习状况堪忧。
4.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自我心理封闭,孤寂感强烈,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
(二)家长问卷部分
共设置了8个问题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分析,得出了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为老人,文化水平偏低,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对孩子过分溺爱,管教上有一定难度。他们迫切希望社我县留守儿童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会和学校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对社会寄予厚望。
四、我县留守儿童工作成效与存在问题
(一)工作成效
1.高位部署推动,纳入政府重点工程
开展抽样调查,强化专项督导,为留守儿童建档立卡,着力解决上学、就医、生活等。
2.留守项目搭台,舆论造势齐关注
扩大宣传力度,积极争取企业、社会团体、各界成功人士的资助。举办留守儿童关爱日活动,募集留守儿童基金。
3.健全心理人格,关爱留守诊疗
建立心理咨询室,配有专职或兼职咨询师,对心理出现阴影的孩子及时干预、疏导。
4.留守教育紧跟,弹性教育留守
弹性离校制度的执行,丰富了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学校为之设立了较多形式的社团活动,如经典诵读、书法、音乐、美术、小数报等兴趣小组。
(二)存在问题
1.家教代沟大,道德责任感缺失
2.习惯无养无成,学习无积极性
3.课后迷茫散漫,缺少规划
4.心理苦闷彷徨,孤寂感强烈
5.面广面散,留守区域关爱不均
五、建议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分别从教师、家长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教师层面
1.精准“留访”:让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不流放
就是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订内容、定计划对留守儿童有针对性的帮扶。
2.梦想“留种”:让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充满希望
化集体沟通为个体交流,以谈心、闲聊、微信或者qq等形式与孩子进行“私密”沟通,为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
3.留守“1+1”:让留守儿童的课后生活多姿多彩
成立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
(二)家长层面
1.“留心”留守:与留守孩子心连心
家长虽远在天涯,要让孩子有近在咫尺的感觉,心心相通是最好的教育法宝。
2.不落单留守:利用互联网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家长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微信、QQ、空间、朋友圈等强大的功能,在通话、视频、文字的交流中拉近与孩子距离。
3.翻转留守:陪孩子度过有意义的假期
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孩子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度假的过程就是行路、旅游、实践、长知识的过程。
(三)社会层面
1.留守家园:留守儿童之家
留守儿童之家的成立可以满足孩子的角色认同感,弥补父母在生活中的缺位。
2.留守幸福:留守儿童俱乐部
开办留守儿童俱乐部,配齐乒乓球、篮球、跆拳道、音乐、美术等功能室,让孩子课后时间与加假日有活动场所可去,有娱乐设施可玩。
3.留守阅读:留守儿童书吧
成立留守儿童书吧,让孩子在书籍中吸取营养,通过举办朗诵、演讲、撰写读书笔记等形式提高孩子的读书积极性。
4.留守症候群:留守儿童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的成立,实现了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扩大了留守孩子参与的面和量。
5.留守驿站: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
课题论证有感
|
[ 2017/12/26 9:26:01 |
By: gaoyuting ]
|
课题论证有感
上周三接到课题论证的通知,说心里话,心里咯噔一下,那真叫难受。一是因为又要接受那些专家、教授级评委的拷问,自己那点浅薄的知识,一点底也没有。二是会议的地点在海州高级中学,偏僻,难找,公交车通不通是个未知数,关键是打车也不容易。对于我这个既不能开车,也不记路,还没有同伴的孤家寡人来说真是愁。
还好,论证会九点开始,赶路的时间还算充足。一路颠簸到达报告厅时接近9点。看着黑压压的精英人物,教科所专门请过来的五位教授级专家,瞬间感觉自己渺小的可怜。
孙所长提出了结题论证的要求。
1.问卷的针对性
2.数据的可靠性
3.分析的合理性
4.结论的科学性
5.建议(对策)的时效性
6.报告的规范性
仍然采取中期检查时的分组方式,五组,每组15人,每组一位专家教授,一位教科研领军人物。孙所长要求专家、教授评委打分一定要有坡度,拉开距离。同时要求所有课题主持人全程参与打分,专家分值占80%,我们打分占20%,两者想加作为课题结题报告的初评分。然后再组织专家组进行终评打分,评出最终的结题课题和奖次。
一个课题只给15分钟的陈述时间,如果超时,专家的提问答辩就没了,没有这一环节,得分肯定受影响。还好,我排在第四个出场,由于pp在家记过时,时间卡的还算好,周教授简单的提了两个问题,他说当时课题立项评审时他是评委之一,对于留守儿童非常感兴趣,能立项的几乎都放在农村小学了,县城申报的直接就毙掉了,他说相对来说农村的孩子更有普适性和代表性,更有研究的价值。下来后也总算舒了一口气,与那些有经验丰富的主持人来说,我们的课题研究还仅仅是停留在表层,毕竟知识水平,理论修养,文化底蕴摆在那,与他们是没法比拟的。能顺利结题是我们的唯一要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