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三则
----2016年度市调研课题总结暨2017年度调研课题启动会议侧记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彭钢主任
一、方法的意义
1.是连接未知和已知、不确定到确定的桥梁。方法决定过程和结果,在相当程度上是正确判断;没有方法就没有“确定”的过程和结果,只有事实而非的“观念” 和模糊的“联想”。
2.方法帮助我们超越经验判断
一切“经验科学”的特点是要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教育学是典型的经验科学。如何超越经验?一是依靠方法,二是依靠理论,二者紧密相关。方法和理论帮助我们从丰富、杂乱、无序的现象和经验中找出确定、清晰、条理化的规则、原理和本质。
3.形成系统化的思考和表达
对某一问题形成清晰、完整、深入的描述和表达,我们称之为系统化和结构化。系统化和结构化是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科学思维与其他类型思维的显著区别和差异。方法使我们平时的零星思考汇聚、集中、结构化地呈现,联结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形成结构化的表述,基本特征为三:序列化、层级化和模块化。
4.方法的发明预示着重大突破
约200年前社会科学运用物理学的“力学原理”和“场域理论”获得了重大突破;人类运用“田野方法”和 “深描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文化学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获得了重大突破;近年来认知心理学运用人工智能的“反向工程法”和生物演化的“模式识别”获得重大突破……
案例:婴儿“眼动实验”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就通过婴儿的眼球运动来探索婴儿的思想----这是婴儿能够自主控制的极少数的行为活动之一。眼睛真的是观察婴儿心灵的窗户。婴儿的“注视时间”,他们盯着某物或某人看的时间长短,可以向我们传达很多他们所思所想的信息。
(<<善恶之渊>>,美国,保罗 布鲁姆,浙江大学出版社,第15页)
证实了托马斯.杰斐逊的伟大预言
人终将是一个社会的人,因此这也是他道德形成的目的。他仅被赋予了与社会性有关的对错之感。这种对错感就如同听、看和感觉一样,已成为他本性的一部分;而这也是道德的真正基础……道德感,或者说良知,就像一个人的大腿和胳膊一样,是他身体的组成部分。
5.研究自身的专业化
研究自身的 “专业化”,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否合理、有效地运用“方法”(广义):专业化选题、专业化设计、专业化实施、专业化推导出研究结论、专业化解释研究结果、专业化表述等。方法是研究自身专业化的重要特征,缺失方法的研究,就是缺失“专业性”的研究。
二、方法的认识
.三个层面的方法
广义的方法:一种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方式)
中义的方法:一种研究设计(选题、框架、过程的总体)
狭义的方法:一种具体方法(获得某种确定结果的特定路径)
研究案例:课堂笔记与学生成绩相关性研究
(美国.中国.八年级数学)
史蒂芬.金女士的研究设计:
问题:本班一名黑人学生斯通智力一般,但数学成绩一直很好,课堂笔记特别认真。二者之间有关联吗?如有,可找到普遍提升数学成绩的可行路径。
设计一:要求全班学生按照老师规定的统一格式做课堂笔记,连续上交课堂笔记一个月。
分析结果:
1.成绩特好和成绩特差的孩子课堂笔记比较简单。
2.成绩特差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智力不差于斯通。
3.斯通强调通过笔记的方式强迫自己认真听课,找到记录教师讲解中不懂得问题,课后想法弥补。
第二轮研究:强化针对性
设计二:
以斯通等中等智力学生的课堂笔记为基础,形成3种学生课堂笔记范例
A模式:只记自己感兴趣的课堂笔记
B模式:以记录自己听不懂的问题为主,辅之以课后弥补
C模式:全面记录的课堂笔记
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A、 B 、C、三个数学学习小组,人数基本相等,按三种方式坚持做课堂笔记一个月。
分析结果:
1.对中等智力学生而言,课堂笔记足够普遍提高学生学习注意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2.A模式对中等智力及以下学生影响不大;B 模式对学生成绩影响明显;C模式多数学生无法坚持,但坚持下来得效果极好。
第三轮研究:跟踪性的个案研究
数学成绩提高最快的是两个坐在一起的女孩:白人女孩芬妮和黑人女孩凯瑟琳,他们一起学了速记,纵向跟踪研究共三年的结果如下:
1.二者是好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即性格温和文静,智商中等(108.106)
2.从9年级到12年级,俩人数学成绩一直十分稳定,并有效迁移到其他学科,尤其是理科成绩一直较好。
3.对中等智力学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以下三个因素:“喜欢”排第一位,“毅力”排第二位,同伴的相互支持排第三位。
史蒂芬老师研究的特点
1.具有改变自身教学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为,努力追求教学的高品质
2.善于从自身教学和学生成长的细节入手,发现问题所在,并把问题聚焦到“课堂笔记”上
3.通过系统的方法设计(预思水平和能力),有意识的干预自己的认识和结论。
从思维的角度看
1.总体上看:运用了归纳法而不是演绎法,更不是解释学。“归纳法”是所有论证和推理的思维特质。
2.将归纳法户外比较法相结合,采用了排除式,用对比的方式证明记笔记和如何记笔记才能提高专注程度,从而提高学业水平。
3.将归纳法与比较法相结合,采用了排除式,用对比的方式证明笔记和如何记笔记才能提高专注度,从而提高学业水平。
4.将归纳法与跟踪法相结合,从而证明意愿、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在学好数学中的作用。
从研究设计的角度看
1.根据观察提出假设:课堂笔记与学业成绩相关。
2.三轮设计逐步推进:第一轮研究一般性地记笔记,第二轮研究记笔记的方式,第三轮研究全面记录的方式。
3.突出了“预设”和“筹划”的功能和作用,而“反思”正是对自身和预设的反思,而不是漫无边际、主观随意的反思。
从具体研究方法看
1.通过前后期的对比实验(非严格控制面向全班的)考察记笔记的一般效果,分离出记笔记的方式和类型。
2.通过同期的对比实验(稍微严格控制,划分为三个组),考察不同方式的记笔记效果。
3.通过个案研究,纵向考察某种特定方式与特定对象之间的相关程度。
三、方法的运用
1.就目前我们所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而言,大致有以下三种认识:
一是解决“条件组合”范畴的方法,如经验总结、经验筛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
二是解决“相关关系”范畴的方法,如观察法、准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等。
2.作为研究方法的具体操作
与研究方法的步骤紧密相关:
(1)研究的具体方法规定了具体的研究步骤
(2)不同的研究方法有不同的研究步骤
(3)均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分析(检测)”、 “资料的整合(写作)。”
3.要高度重视资料的收集!!!
“研究”与“工作”的重要区别:
(1)资料收集的重视程度,对工作来说,“做”及其效果最重要;对研究来说,“研究”后所获得的资料最重要。
(2)资料获得的程序性:通过特定的程序和规范获得资料,而不是随意获得。
(3) 资料获得的完整性:是研究对象的全部或全程资料,而不是个别的或局部的。
(4) 资料获得的客观性:是主题不带预设所获得的资料,如宗教信仰、主观经验、感情色彩和思想偏见等。
4.案例:关于儿童合作与竞争的研究
关于儿童的竞争与合作,学者认定是儿童发展中的重要社会化过程.前期研究已经认定从婴儿开始,母婴之间开始合作;学前期在成人指导下进行合作,3岁左右就已经发展出了设定共同目标,进行合作的社会性技能.
问题是: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譬如城市和乡村,而他合作与竞争是否具有差异性?
研究设计分三个维度:
对象设计:随机选择两个儿童组(太平洋上的巴布新几内亚),共8名儿童,一个小组4人的儿童来自传统社会,生活方式监理在合作的基础上;另一个小组4人来自城市化的环境,受到迅速现代化的影响.
操作设计:要求4人小左合作划线,要求每分钟尽可能多地成功划线:即一次 画一条通过数字圆圈的直线,每个小组有六次机会。
奖励设计:成功一条奖给儿童一个硬币,前三次群体奖赏,后三次个体(一对)奖赏。
结果令人吃惊:在群体奖励的最初3次尝试中,两个小组没有显著区别,而且 每一次 都有提高。在单个的奖励的最后三次尝试中,农村小组每次合作成功都明显高于城市小组。
5.结论是否 具有普遍性?
研究者用“合作板”继续进行观察性的研究:
墨西哥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以色列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墨足印第安儿童和加拿大城市儿童;
毛利儿童,新西兰乡村和城市儿童;
以色列的乡村和城市儿童;
结果均是前者与后者更具有合作性,从而揭示出:乡村居民更倾向于合作,因为合作与舒适、亲密紧密相关,而竞争与舒适、亲密紧密相关,而竞争与紧张和疏离紧密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