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参加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感想

(2020-05-14 12:19:04)
标签:

教育


2020423日,我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小学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读书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重获了一本好书,而且对我的数学课堂设计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一堂有深度的数学课应该从这四个方面入手:

.学习主题

小学数学核心知识,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核心素养。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的核心内容群。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学学科分成四个领域,数与代数(数与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与度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统计与概率(数据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事件与可能性),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领域又分成3个核心内容:数与符号的认识,数的运算,数量关系。数与符号的认识与数的运算是认识与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数与符号的认识更重视是数的抽象与表达,数到数量是一种抽象,运用不同进位制,用单位表达不同的数。而数的运算更重视的运算的意义和不同的算理,是有条有理的推导过程,比如在课堂中让孩子说说,你是怎样算的。比如小数加减法中,为啥数位对齐,为啥个位加个位,十分位加十分位,因为个位表示几个一,十分位表示几个0.1。基于核心内容我们确定核心主题,所以学习主题选自核心内容:如数的运算可以分解为运算的意义,计算方法,运算律,运算顺序等学习主题。而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单元学习主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核心内容单元学习主题,如20以内数的认识,整数加减法,分数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面积与面积计算等内容。第二类: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的跨学科领域的学习主题。如城市的交通问题,货币与我们。在设计元角分的数学主题时候,可以开展以现实问题为背景的跨学科领域教学,因为角和分距离孩子比较远,不容易展现的时候。

关于核心素养的理解:正在修订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6大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反映的是思维品质,数学运算,直观想象和数据分析是数学学习的能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在数学课程中提到,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还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学建模。总体是一致的。

以小数除法为例,从相关核心内容本质分析,数的运算,相关主题是计算方法。计算方法还可细致划分精算估算近似计算。而主题蕴含的核心素养是运算能力算法,算理,可以依据小数的意义来进行推理,运用因为所以去表述。

.学习目标

在整体学科理解学科内容与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上确定学习目标。学科内容本质分析包括1.数的运算本质是什么,算理是什么,算法是什么例如图形的度量,度量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可以划归于统一的标准,长度单位的统一,进而求出面积,周长。单元整体目标,重点指向核心素养。2.该内容的标准要求“能进行简单的小数除法”,能的意思是掌握,掌握就是熟练运用。主题内容分析,一般包括纵向分析(单元及前后内容分析)和教材分析(横向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分析3.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应当针对所学习的内容2.学情分析关注不同学生的可能表现,提出一些预设。上等中等下等学生不同反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学情分析发生在课前也可能发生在课中。备课中做预案,很多学生表现也发生在课中,教师设定抛开不一样的情景,学生不一样的反应就是真实的学情,所以学情分析很多表现在课中。课中很多生成性的问题,老师如何在课中调整组织所采取的的恰当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思考。4.学情分析引出特定内容的前概念。

.学习活动

创设和组织深度探究的教学活动,1.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2充分利用学生的前概念。任何一堂课,抛给学生都有一知半解,学生说的会是不是真会,找到答案不一定会,基于什么理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3.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生成.4.聚焦核心素养组织和探究活动。

四.学习评价

针对单元整体目标,体现层次性与可持续性。1.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了解,知识与技能等等。2.对学习过程的监测与调控,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通过这次培训,我最大的收获是,要想数学课有深度,首先老师得弄清一堂数学课主题内容的本质是什么,然后再让孩子经历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让他们抓住主题内容本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监测者进行形成性评价,运用多种策略调控课堂,驾驭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