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018-01-03 16:26:49)
2012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的称号,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支持和鼓励下,博物馆进一步加大了抢救保护与田野调研的方案。
一、蓝印花布技艺的形成。
靛蓝染色技艺历史悠久,是一种从蓼蓝等植物中提取染料进行染色的技艺。人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灰染蓝白花布称为蓝印花布。
二、蓝印花布的发展概况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桐乡地区的蓝印花布作坊在逐渐减少,造成桐乡地区传统蓝印花布手工艺衰落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一)科学技术逐渐取代原始手工技艺 
  传统手工艺品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手工劳动的产物,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传统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过分低下,无法和机器化大生产相竞争。在芝村,蓝印花布染坊就200平方米,而同一村上的同辉纺织印染厂的面积是133500平方米,可见发展之悬殊。 
  (二)西方文化入侵转变审美理念 
  如今,西方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们觉得蓝印花布很土,就两种颜色白色和蓝色,而且它的图案都是龙凤等吉祥图案,在很多人眼里意味着保守、落后,人们需要色彩鲜艳的,款式新潮的,更能调动人感官的饰品,服装。 
  (三)蓝印花布手工艺传承受限 
  通过调查显示,能够熟练掌握蓝印花布全套工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而且整体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从艺人的待遇太低,年轻一代存在很大的经济压力。比如,在灵安赵宝荣的东仁和染坊本来有一位云南小伙杨飞,在店里已经打工七八年,全套的工艺已基本掌握,但现在也是迫于生计另谋出路了。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怕吃苦,因为制作蓝印花布各道工序繁琐辛苦,与工厂的机器化生产相比,他们更愿意选择机器化生产的工厂。 
三、蓝印花布的作品
http://s12/mw690/0072uHPZzy7h5uaBTrJ0b&690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TITLE="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
       
四、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建议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民族和国家在同一个世界舞台上展现着各自的风采。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思考如何努力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蓝印花布作为南通本土的民间工艺同样面临着挑战,在世界文化大背景下,如何进行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与保护,值得我们深思。针对上文提到的蓝印花布的不足,对蓝印花布未来的发展趋势,笔者有以下浅见。 
  1、“蓝印花布”进入校园, 
  这是保护、传播蓝印花布的良好开端,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承链条濒临断裂的局面,在大中专院校中开设课程时,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设计蓝印花布图案,虽然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工艺性,但是蓝印花布工艺大师们可以从学生的设计中打破常规思维,激发灵感,设计出更多符合现代审美的纹样。同时也能从中发掘出爱好蓝印花布的传人,从而尽可能解决专业人士断层问题。 
  2、积极对纹样花型进行创新 
  在传统的蓝印花布的纹样设计中,大多是由植物花鸟组成的寓意吉祥的纹样,如:龙凤呈祥、凤戏牡丹等。对于交际范围广的现代人,传统的吉祥图案的纹样并不适合任何场合。对此,设计可以根据当时的潮流,在蓝印花布上加入符合潮流的元素,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群体。 
  且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已不再局限于对某单一色调的喜爱。针对这一点,笔者主张蓝印花布应结合现代技术,对蓝印花布进行多种染色,不要局限于单一的靛蓝,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染制不同的蓝来表现不同的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