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伦原创】企业对标分析流程梳理

一、开展自测自评工作
在开展对标工作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次对标工作的目的是什么?是对企业进行全方面多维度的整体对标,还是选取某一功能领域、职能部门、业务流程、岗位特别是薄弱环节、短板领域与最佳实践对标,又或者是针对战略规划、经营理念创新、企业文化培育、管理架构再造、商业模式重构以及新兴产业规划等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全局性重大问题的战略方面的对标。
我司认为确定对标工作目标,首先需要了解企业目前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在哪里,然后综合考虑企业战略规划及近期重点提升领域这两方面的因素,从而确定对标关键领域和具体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对标工作。企业管理薄弱环节的确定可通过自我测评的手段实现。对标时将采取以下步骤和方法开展自测自评工作:
建立测评要素体系: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参照国资委提出的要素指引,建立符合企业行业和企业特征的自测自评要素体系。
确定测评要素权重: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及高层领导提出的管理重心确定自测自评体系各要素的权重。要素权重的确定主要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结构、要素对经营绩效的贡献以及核心目标实现的重要程度等因素。
确定要素指标评价体系:遵循指标分层原则对要素进行分析细化,制定详细具体的指标体系。在确定要素指标评价体系环节,应尽可能实现指标的量化,以便于评价结果的可衡量性。
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通过雷达图、综合指数法等工具,对企业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多维度地综合评价,直观分析企业在各要素领域的优劣势。通过综合性分析对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定位和评价,明确各要素领域和整体所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对问题和短板进行深度分析,找到制约企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并确定问题优先级,为确定重点改进方向,开展对标工作提供依据。
在确定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后,参照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及近期重点提升领域,进一步确定本次对标工作的对标类型和关键对标领域,便于下一步建立对标指标体系。
我司根据国资委提出的要素指引和实务指南初步制定了企业测评要素体系,包括一级评价要素13个,二级评价要素71个(详见表1)。另外,应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企业测评要素指标评价体系模板,即在要素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指标细化,包括设计要素指标评价标准、确定一级要素权重、企业相关责任部门、企业相关要素现状描述、评价得分及存在的问题描述等。
表1 .企业测评要素体系(示意)
序号 |
一级要素 |
二级要素 |
1 |
公司治理 |
董事会建设 |
2 |
领导力提升 |
|
3 |
有效监督 |
|
4 |
人才开发 |
人才发展规划 |
5 |
健全培训开发体系 |
|
6 |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
|
7 |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
|
8 |
健全薪酬激励机制 |
|
9 |
人才资源全球优化配置 |
|
10 |
企业文化 |
塑造企业文化 |
11 |
企业文化传播与落地系统 |
|
12 |
企业文化与战略匹配 |
|
13 |
业务结构 |
确定发展战略 |
14 |
确定核心业务区 |
|
15 |
核心业务区资源配置 |
|
16 |
核心业务发展举措 |
|
17 |
掌握核心技术培育新兴产业 |
|
18 |
自主研发 |
自主创新体系 |
19 |
促进转型升级 |
|
20 |
利用外部资源 |
|
21 |
市场化产业化 |
|
22 |
自主品牌 |
品牌推广措施 |
23 |
专业策划 |
|
24 |
有效传播 |
|
25 |
危及防范 |
|
26 |
管理与商 业模式 |
管理体系建设 |
27 |
形成战略中心组织 |
|
28 |
动态优化管理领域 |
|
29 |
绩效导向的动力机制 |
|
30 |
构建有效的竞争策略组合 |
|
31 |
构建有效的运营体系 |
|
32 |
多种商业模式创新方式 |
|
33 |
集团管控 |
选择合适的管控模式 |
34 |
优化管控组织结构 |
|
35 |
加强管控支撑流程制度建设 |
|
36 |
建立并实施有效地管控落地措施 |
|
37 |
风险管理 |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
38 |
风险管理策略 |
|
39 |
信息化手段保障 |
|
40 |
明确关键控制环节 |
|
41 |
构建预警指标体系 |
|
42 |
预防重大风险 |
|
43 |
加强风险防范制度建设 |
|
44 |
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
|
45 |
培育风险文化 |
|
46 |
强化员工风险意识 |
|
47 |
信息化 |
信息化支撑运营 |
48 |
支撑全面风险管理 |
|
49 |
支撑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 |
|
50 |
支撑重点管控 |
|
51 |
设立CIO |
|
52 |
形成协同工作机制 |
|
53 |
健全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
|
54 |
并购重组 |
并购重组举措 |
55 |
非主资产的有效剥离 |
|
56 |
国际化 |
国际化举措 |
57 |
社会责任 |
建立责任治理体系 |
58 |
成立社会责任委员会 |
|
59 |
审议决策重大事项 |
|
60 |
形成闭环治理体系 |
|
61 |
制定有效实施措施 |
|
62 |
制定社会责任行为规范 |
|
63 |
加强相关培训 |
|
64 |
绩效衡量 与管理 |
经营管理计划、流程 |
65 |
全面风险管理支撑绩效目标实现 |
|
66 |
构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
|
67 |
加强目标实施过程的监督指导 |
|
68 |
加强绩效结果应用 |
|
69 |
绩效管理工具 |
|
70 |
标杆企业绩效差距分析 |
|
71 |
制定改进措施 |
二、确定对标工作目标
在开展对标工作之前,应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标要素分析评价结果,确定企业需要提升的方向、目标及对标工作总体规划、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方案。
对标工作总体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的中长期对标工作目标,并明确支撑目标实现的关键指标及达到国内先进、领先或国际先进、领先水平的愿景规划。
对标工作总体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对标工作目标、对标工作组织机构及其管理职责、对标类型范围选择、对标工作进度计划、对标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对标过程监控评估制度、经验总结交流推广制度等。
年度对标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对标工作总体方案和年度经营管理计划,确定企业年度对标工作的具体目标、类型、范围和措施。
三、筛选标杆对象
在筛选标杆对象阶段,首先明确筛选标准,选择对企业战略实现影响较大的战略性关键领域,以及对企业绩效提升、潜力较大且具有持久性的关键业务流程和业务;其次分析标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选择与企业关联度较高的标杆企业进行对标分析。
首先考虑选择行业、业务类型、市场定位等方面与企业契合度较高的企业;其次可选取在不同领域分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同企业分别进行某一领域的对标研究。选择同行业的标杆企业进行对标分析相对来说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可参考性,尤其是业务管理方面的对标,比如业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业务区域分布等方面。而对于不是同一行业甚至不是同一产业的标杆企业,可以从管理理念、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及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对标分析。另外,在标杆选取过程中,对标企业应综合考虑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相结合、较高的管理信息获取程度等因素,以便于对标工作的开展和获取有效对标信息。
四、建立对标指标体系
对标指标体系是实施对标工作的基础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按照全面覆盖、突出重点、可比较原则,建立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对标指标体系,为下一步对标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在指标选取工作中,企业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重要性、规范性和可行性五大原则选取契合企业行业特征和管理特点的指标。另外,企业应尽量选择能够包含企业各个方面的核心工作,且数据易于提取和计算的指标。在对标工作目标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行业特征、与企业关联度较高、可比性较强、数据材料较易获得、改善成本较低且不存在安全保密障碍的综合实施条件好等因素进行要素指标细化,从而确定对标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表2.全面对标指标体系模板(仅供示意)
五、进行对标差异分析
本阶段主要工作是按照对标指标体系收集对标企业的相关资料和数据,并与企业进行差距分析,尤其需要重点关注关键绩效指标的分析,以便于企业全面清晰地认识自身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在差异分析过程中,应遵循管理机制定性分析与经营指标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结果对比分析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管理提升相结合。通过标杆对象和企业在同一指标上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找出差距,并深入剖析差距存在的原因。最终提炼出企业在关键领域与最佳实践的差距,以及差距产生背后的根本原因。
六、制定改进措施计划
根据对标分析结果,对企业给出初步改进建议,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企业下一步工作计划和管理提升工作提供参考依据。首先,根据对标分析结果,结合标杆对象最佳实践、企业自身现状与能力,针对关键改进提升领域制定初步的改进目标。其次与企业高层领导及相关部门员工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上下结合,共同确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提升目标。然后,将所确定的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子目标或过程目标值,落实到业务单元、职能部门、岗位等责任主体,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时间表,确保对工作进度和任务完成。
表3.改进建议及措施实施计划模板(示意)
本文为中美嘉伦国际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原创(作者:王敬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