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淡马锡,中国国企改革往事
(2024-05-24 16:32:42)持续的改革
国企董事会改革落地后,尽管官方层面不再有对淡马锡模式密集、系统的学习,但作为一个国企改革的符号,淡马锡模式依然偶现于市场舆论和相关部门的表述中。
2016年时任国务院国资委主任的肖亚庆在两会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淡马锡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国企管理和国资监管方面确实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从国资委到各个企业,我们和淡马锡都有很好的关系。我们也一直在关注淡马锡这些年的进展。”
在这场媒体采访中,一个来自媒体的问题是:国资委将如何继续“自我革命”?
肖亚庆的回答是:国资委自身的改革应该是一个关系全局的要点。一是要转变定位,要向以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要优化、精简、调整国资监管事项。二是要把两个清单搞清楚,一个是权力清单,再一个是责任清单。做到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坚决到位;不该管的要退出来,让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
王绛说,淡马锡本身是投资运营公司,既做财务投资也做股权投资,但其不负责做强做优做大某个产业。从中国国情来看,国资所肩负的责任比淡马锡大得多。比如中国国企还承担着赶超任务、产业性任务、调整任务、跨区域发展任务以及国防任务。所以淡马锡的经验可以参考,但不应成为改革的主导。
从业务上看,王绛认为淡马锡的业务类似于主权投资基金,主要业务是进行全球股权投资组合,资本运营目标是最大化投资回报。而国有企业却不只有保值增值的任务,还必须承担公益性任务、保障性任务等,只有在纯竞争领域、部分经济发展任务和国有资本调整任务不重的地区和城市,可以将淡马锡作为借鉴目标。
此外,新加坡国土面积、人口均不及中国一个直辖市,产业单一。而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具有健全产业体系的大国,淡马锡2014年资产总量仅900多亿美元,而中国仅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总资产折合美元就超过10万亿,因此,在中国仅依靠几个淡马锡,不可能完成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确保国有经济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的重任,更不可能实现引领中国产业高端化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但也有观点认为,未来可以参照淡马锡的投资运营公司模式,按照行业对央企进行分类,成立行业淡马锡,直接通过“两类公司”来推动国企改革。
上述国资监管人士认为,如果只依靠行业淡马锡,放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那也是不现实的。不过,也正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一样,国资监管体制的改革也避免不了渐进式改革所带来的局限。这不仅有政府部门自身经验的缺乏问题,更主要的还是整体的渐进性改革还没有为规范的国资监管创造相应的条件。
该监管人士认为从最初放权让利开始,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面临着实现政企分开与国有资产监管的两难选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并没有完结,还有待不断深化和完善。下一步,越向深层次改革难度将会越大,这既考验改革者的决心,也要求更高的操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