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内容
(2023-09-06 10:53:47)一是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来看,中国企业有145家上榜,美国企业有124家上榜,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量超过美国,但平均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却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从2023年《世界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来看,中国企业上榜70个品牌,美国企业186个品牌上榜。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中国企业在全球总投资中的份额为17.9%,比欧盟企业17.6%的份额略高,但与美国企业40.2%的份额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必须发挥引领支撑作用,紧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特别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对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研究做出长远性规划,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做好制度性安排。要重视关注探索创新失败中的技术积累、数据积累、经验沉淀、人才锻炼,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
二是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2022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1951亿元,比上年增长7.4%,占研发经费比重为6.32%,比上年下降0.18个百分点,补足基础研究短板任重而道远。国有企业应主动适应、积极融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趋势,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提炼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推动企业科技发展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深度对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协同,细化完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举措,科学精准管控技术难点、攻关重点、时间节点,“从0到1”扎实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三是聚焦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要立足主责主业久久为功,大力解决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分散、专业领域交叉重叠和技术重复低效开发等问题,统筹用好委托开发、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外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研发试验手段、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共享,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生态。锚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现代产业链“链长”,围绕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建设,强化链式思维、链长建设、链式协作,着力打造一批行业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切实解决预研、研发、生产、试验等创新链条中的断点、堵点和梗阻,深化数字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强化总系统与分系统相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中下游紧密贯通,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四是聚焦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政策供给。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维度,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筑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与条件,助力提升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统一规范科技投入口径范围,强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形成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深入组织开展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评价,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创新。建立骨干科技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理、技术、资本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科研型企业在工资总额方面实施分类调控。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民间资本、保险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科技政策供给不能仅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要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