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炼成记——做优做精,直面完全市场竞争
(2022-08-24 10:43:00)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在发展过程中,国药集团从一家传统国有企业成长为理念先进、治理规范的新型国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2005年,国药集团被国资委确定为首批董事会试点企业之一,2007年,国资委决定在中国医药集团实行外部董事担任董事长的新举措。国药集团坚持董事会制度,对集团的发展战略、重大投融资、企业改制和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和决策,体现了国药集团在重大问题上的集体决策和必要的制衡与监督。董事会对经理层,以选聘、考核、激励为重点,实行经营者完成目标责任为基础的年薪制。
2014年7月,在国资委开展的“四项改革”试点中,国药集团被选为中央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和中央企业董事会行使高级管理人员选聘、业绩考核和薪酬管理三项职权试点单位。
经过几年探索,目前国药集团健全了董事会议事规则,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和细化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职能职责和工作协调保障机制,另外,还进一步加强了对董事会提案管理、决议事项执行监督以及调整授权体系等。
医药行业是高度开放、充分竞争、专业细分的行业。国药集团作为一家处于完全竞争领域的中央企业,在子公司层面较早实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将完善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工作,明晰公司治理主体关系和权责,建立健全股东之间相互制衡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市场化发展道路。
国药集团所属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2019年9月,刘敬桢调任国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方位,刘敬桢带领国药集团的领导班子,对公司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新的梳理和思考。
从国药集团自身来看,规模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管理链条越来越长,管理幅面越来越宽,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面临风险因此越来越多,对集团的管控要求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发展中,国药集团采取的是战略型管控模式。即集团通过战略规划的指导和业务板块的确定,对子公司在投融资、财务预算、风险控制、绩效考核、人才选聘等方面进行管控。
目前,国药集团旗下有1600多家公司。随着国药集团业务领域快速扩张,管理链条持续延伸,管理难度不断加大,总部与子公司存在职责交叉重叠、缺位漏项、接口过多、信息不畅的问题,管理责任和经营压力不断上移,管控效率急需提升。
因此,刘敬桢在国药集团2020年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推动集团管控模式由“战略管控型”向“战略+运营管控型”转变,推动经营模式由“商贸流通”向“科技研发、工业制造、商贸流通、医疗保障”四轮驱动转变,推动产业机构由“药”向“药品、医疗器械、生命健康、医疗卫生”全产业链转变,推动市场结构由“国内市场”向“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变,推动发展方式由“虚”向“实”转变。
这次会议进一步提出,要进一步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强化集团管控力度,提升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标准化水平。要彻底改变“散养放养”模式,加强对过程和运营中间环节的跟踪和把控,提升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要积极探索建立创新运营机制,形成管理矩阵,提升集团内各业务板块产业和区域的协同能力,充分发挥集团规模化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要进一步推动管理向下一级延伸,将部分重要三级企业纳入集团直接管理范畴。
“过去是战略管控,现在是战略管控加运营管控,什么概念?第一是抓实,第二是抓协同。要形成协同作战的模式,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优势。”刘敬桢说。
如今,国药集团的管控模式调整已经收获了实际的效果。
新冠肺炎疫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从疫苗的审批、临床的推广、注册的推广、后续的销售,都是通过国药集团发挥力量和优势,进行指挥和调度。
“如果总部不到一线听到枪声炮声,让相关板块的企业自己去干,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刘敬桢说。
目前,国药集团所属二级以下企业中药控股、太极集团已提升为由集团直接管理,有力加强了对过程和运营中间环节的跟踪和把控,显著提升了运营效率和运营质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医药商贸作为国药集团最大的业务板块,在资本募集、扩大发展规模、奠定行业地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行业供给侧调整、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监管政策不断加码,单纯靠要素投入形成的商贸“一业独大”模式不可持续,而工业领域创新不足的短板,也让国药在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市场竞争中底气不足。
“要下定决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向创新型、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刘敬桢带领国药集团进一步加快了经营模式由商贸为主向科工与商贸并重的转变。
2020年,国药集团提出“四梁八柱”“百强万亿”的“十四五”总体战略设想,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这一总体战略的内涵和目标不断明确。
“四梁八柱”即深入发展医药科技研发、医药工业制造、医药商贸流通、医疗卫生服务4大核心主业,大力发展生命健康、医养康养、医疗器械、医疗保障、医药会展、医疗美容6大支柱产业,精心打造工程技术、国际贸易、产业园区、智能互联、投资融资、金融服务、基金发展、免税业务8大业务支撑平台。
“百强万亿”即打造数十个百亿级、若干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产业区域(生态圈),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前100名,实现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过万亿。
2021年1月30日,国药集团召开“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宣贯启动会,正式发布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刘敬桢向全系统宣贯集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发出“奋进十四五、再创新辉煌”动员令。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国药集团将大力实施“四梁八柱、百强万亿”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生态圈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打造卓越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医药健康产业集团。
改变已经发生。国药集团生物制药、化学制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四大工业板块核心竞争力不断跃升。
国药集团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维护国家生物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生物医药板块在诊断、治疗、预防三大领域全面发力,取得重大成果。同时,业务覆盖人用疫苗、血液制品、医学美容、动物保健、抗体药物、医学诊断六大生物制品领域,拥有超过100条GMP生产线,可生产200余种生物制品,供应85%以上的国家免疫规划用疫苗。单采血浆站遍布全国,每年用于制造血液制品的投浆量超过2000吨。
化药板块,国药集团在提升现代工业水平方面推动资源整合与一体化发展,将原分散于四个主体、三家上市公司的20余户化学制药企业整合进入A股上市平台国药现代,组建了中国第四大化学制药企业,极大提高了战略贯彻力度,释放了规模效应,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累计实现35个重点产品品规通过或视同通过一致性评价,过亿元产品(系列)29个,8个品规产品中标国家集中采购,获得制剂产品境外自主注册许可6项,多个原料药产品获得境外官方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