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着的老街—探访温岭松门镇南门街

(2018-11-09 13:53:04)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0ce5f.jpg

位于南门稍偏东的城门洞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0ce60.jpg

从临街的骑楼进入晏公庙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0ce61.jpg

位于万茂巷1号的小合院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0ce62.jpg

台门外

曾经,有一条老街自东向西连绵十余里,街东与街西有一座横跨两岸的老桥,水在桥下流,人在桥上走。老街中无数小巷纵横交错,巷中铺有丈余宽的石板路,巷里有逼仄的支弄堂。整个老街的布局蛛丝网般,经纬线上或分布着深宅大院,更多的是小户民居,这些屋主都有一部或宏大或小微的家族史;而沿街的一间间店铺,前店后院,或叮当当地敲打着将要成形的发亮起来的锡壶,或经销着南北货,如远近闻名的手摇纸扇。街头走来一位打短褂卖卤食的老伯,头顶着盖了厚棉絮仍在冒着热气的木盆,换了手帮扶着盆沿,隔时悠地一喊“卤鸭——要伐”……这样的老街忽一阵子在推土机的轰鸣下瓦解殆尽,无可再生。

在台州,我见到黄岩的头陀镇,将整条老街保留下来,绕开老街另辟新城;还有天台的街头,仙居的蟠滩、白塔等乡镇,这些地方的“父母官”非常文明地用这种方法让古街存活着。

立夏后,我去往东海之滨的温岭松门镇探访。我是从路桥南站坐中巴车出发的,途经新桥、新河等,约一个钟头抵达松门西站。

这条宽阔的大马路还连接10公里外有着东方巴黎之称的石塘海湾。在松门,贴着马路的是绵长的护城河,把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城镇版图分成两对半,一半是开发中的小城市化格局,而另一半则保留着源自民清时期的古街。

除了松门街,老街主要分布四条街,且以方位来命名,如东门街、西门街、北门街、南门街。而古建筑相对保存完整的是南门街。在这条街上,我看到的是现代人恍若生活在旧影片情节中——

有关松门之地名,晋朝王羲之在《四郡记》中提到:“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屿,岛上皆生松,故名。”

《读史方舆纪要》载:松门山在“里港之外,两山相对如门,舟行其间,山上皆长古松。”

清《嘉庆太平县志》载:“三女山在海中,两石如松状,号石松。或谓松门以此得名。”

看来,松门地名跟松树或山石的形状有关。

我叫了一辆电动黄包车,谈好5元车资,沿途见到黄包车和残的“满街飞”,即便到了老街也是如此。进入自北向南的老街,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有如微缩了的南京东路。沿街两边店铺林立,加上流动摊贩的来回穿梭,这些繁荣的商贸业在具有民清建筑风格的老街中进行,闹而不乱。就在这趟探访的近尾声,我还遇到两支有鼓乐队的出殡长龙隔时从南门街中经过,而这条只有3米宽的老街照样没遇到堵塞,这归功于行人自觉散开。

来前,我闻知此镇留有明代的古城门。所以,此番探访就在南门街一端开始。当地人把古城门叫做城门洞。我在南门街口先见到第一个城门洞,估计高约2.5米,在边上两三层高楼房的参照下,只有一层楼高的城门显得有点低矮。门头有一丛长势蓬勃的草木,当中还有一棵碧绿的树。门券长约4米,宽3米多。门洞中南来北往,像穿现代服装的今人来不及更衣径直穿越到古代从城门进出。而通常旅游景点中的古街,总让人感到非原生态,有如人造古代美女。

离此城门的东侧,距南城门四五十米吧,却另有一个城门洞,为不混淆,我把它称之为东南门,前者为正南门。两门“长”得差不多,就连门头上的草木也相似。令人惊诧的是这些草木莫非源自筑城之始的明朝?这些草木离地而长,却依着砖石缝隙的泥土汲取养分,包括天地日月精华。一打探,此两门为同一城门,东南门为瓮城门,为正南门之旁门。当古城墙几尽被拆解或年久失修自毁时,至今惟留此两门,当中被建筑物层层阻隔。不过,能活到今已属不易,传说城门距今600余年,我看到正南门标有“保护文物”的铭牌。

明代,海疆屡遭倭匪侵扰,在海沿线设立“卫”,松门卫作为“正式编制”的卫所之卫,卫是军队一个中等编制单位,“每卫辖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这让我想到民族英雄戚继光率戚家军大败倭寇的九战九捷中,其中一捷之地就在新河镇,而松门与新河相差20余公里,前者为后者之前沿。

我开始北上。离城门洞不远,我从一间屋般大的骑楼中进入晏公庙。我初以为供奉的是春秋时期的晏子,非也,乃水神晏公也。传说晏公的神灵经常显灵于江河湖海之中,一些渔民和水上做生意之人,凡是在江河湖泊中遇到风浪汹涌,发生灾情,叩头跪拜于他,就会出现“水途安妥,舟航稳载,风恬浪静,所谋顺遂”的景象。这跟松门为渔业之乡有关,自然当地人祈水神来保佑渔民张网捕鱼出入平安。

我拐到万茂巷,一位穿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伯徐徐走来。我见到了第一座古朴的小合院,虽只有一进,但台门、东西厢房、影壁、天井、水井、饰有图案的斗栱等样样俱全。院内有两口水井,一口圆形,另一口六角形。两女子不时汲水洗刷刷,当中一位年岁稍大者说,造六角井的年份要早,方井则迟些,还说此院原主人姓王。在台门里连接西厢房之间,开有一方天窗的小阁楼,从底楼到楼顶高有三层,亮光从天窗落到只有三五平方米大的地面,地上铺了瓷砖,砖纹中有四只飞鸟从四个方向朝中心嵌有万字形的圆图聚拢,无不精致。看来,王家小院的原主人并非出自大富人家,但这院子构造玲珑别致,且保存下来,倒也十分珍贵。

徜徉在南门街,每行十来步便见一巷,几乎半数以上的巷口都有骑楼——楼底有通巷的门,底下便于居民出入,上部建有一间房,充分利用空间,又兼通行之功用。有的巷一米余宽,巷里斜出一支弄堂,也宽不足半米余,若两人相交,只有侧身而过。两楼顶之间留有“一线天”,阳光齐刷刷挤进来。

朴树里,门头上立有一块青石匾,刻有“朴树里建于民国廿五年”等字样,巷道宽一米左右,这巷不长,有七八十米吧,弧形,巷因树而名。我走到近巷底,又折回,倒见到一棵挺拔葱郁的小树,“长”在一间小平房顶上。挺奇葩的,细细一看,原来这树的主干被屋顶上铺的砖石包围了,屋顶上露出五分之四的树枝和长势旺盛的绿叶。

另一条巷内,一座小院,插满架子的庭园,一栋两层四间石屋,屋顶瓦背上压满了断砖般大的石片,这跟相邻的离海最近的石塘镇石头屋一样,压瓦的石片是防瓦片被台风掀走。在巷的另一头,我还见到廊桥式楼屋。以及全用石块砌墙的一栋民居,墙面的石块排列得很不规则,不涂蛎灰或水泥,裸露的石头清晰可见,天然去雕饰。二楼的小窗台采用两扇木门,这跟“窗门”二字很贴切,石墙右侧开出两块长木板拼接的门,因为有门,人可穿“墙”而过。

这样的普通民居,跟装饰繁复的合院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是两个阶层,经济是一方面,审美趣味则另一方面。

然而,对于南门街来说,不同风格的可能同为民清时期的宅院民居都“活”下来了,无论“贫富”皆“长寿”。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10a63.jpg

窄窄的巷道,顶上漏进“一线天”。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10a00.jpg

位于正南门的城门洞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10b01.jpg

石砌的墙与复合式门窗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6-06/25/0023248d6d1418d8810b02.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