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四五”战略规划的18个难点有待破解——战略、重点与方法的新维度

(2023-07-25 10:39:27)

“十四五”规划是以往五年规划的延续,具有常规性,但同时面临系列重大环境、战略的变化,具有新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十四五”规划总体上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8个明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的基本方略(14个坚持)和12个“强国”目标来展开。

 “十四五”战略:变与不变

 “十四五”时期仍然延续“十三五”不变的六个重大战略内容:一是新发展理念不会变。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不会变。三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会变。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会变。五是持续加强区域整合不会变。包括推进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城市圈、都市群等。六是打造园区新版本不会变。

 “十四五”规划内容面临四个方面的战略要求将会有所调整:一是总目标调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二是主要矛盾调整。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微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整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不会变。四是“三大攻坚战”会微调。精准脱贫2020年基本完成,但任务艰巨,可能会有新版本和新提法,比如可持续富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治理会持续不会变。

 “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与难点

1、社会主义现代化体系。需要根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规划区域情况,梳理确定区域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系、阶段划分、主要内涵、核心路径、目标体系等方面的内容。

2、“十四五”指标体系。围绕阶段性目标,构建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指标体系。

3、区域主题词设定。地市、区县发展定位将主要围绕“实力、智慧、品质、美丽、和谐、幸福、平安、健康、生态、文化、魅力”关键词展开。

4、虚实“两个空间”整合。在实体空间布局、提高发展质效的同时,更加注重虚拟空间的渗透与利用,包括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实现虚拟和现实空间的高度互动、合理管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5、“新三驾马车”驱动。在积极应对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结构新变化的同时,更加关注新型投资、新型消费和“一带一路”新“三驾马车”的具体落实。

6、区域整合融入。区域发展如何更加紧密的融入区域发展,包括融入长江经济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杭州湾大湾区,融入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带等。

7、底线与约束。合理评估确定资源环境承载力底线,控制好发展速度、就业、居民收入、社保等发展底线,以及强化落实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的生态底线、各类风险防范的安全底线等硬约束。

8、改革攻坚。“十三五时期”的改革试点经验将加快推广扩面。创造新供给和释放新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推进落实能源、产权等关键领域改革。行政审批改革基本完成,数字化审批将基本实现,政府行政效能与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

9、现代化产业体系。区域围绕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融合化、平台化趋势,抓住数字经济、健康经济、消费升级、大文旅、共享经济、平台经济、蓝色经济、文化创意、六次产业融合趋势机遇,推进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文化+、健康+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融合创新、转型升级。强化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基础产业。布局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未来汽车、新能源、智能装备、新一代通讯技术(量子通讯、5G)、精准医疗、生物技术等等产业热点领域布局发展。

10、产业“引擎”培育。电动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的产业化普及、互联网-物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对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带来的智能装备及解决方案需求、健康消费升级带动的生物技术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等将成为“引擎式”的重大产业驱动力。

11、应对消费升级需求。应对消费品质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消费需求的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特征日趋明显,聚焦培育发展新零售、新体验、新业态创新。

12、园区新版本。中国大开发时代结束,产业载体强化整合与更新。高新区、经开区、工业园区等进入二次、三次开发阶段,产城融合、创新驱动、新产驱动成为主要特征,加快打造园区载体新版本。具有产城融合特征的产业社区、产业公园、产业新城、产业综合体等载体将成为中国新经济、创新经济的主要承载平台。

13、空间优化与提升。生态红线、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几条红线约束进一步强化。五年规划、国土规划、城市规划、生态规划深度整合,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亩产论英雄、市场准入放宽、项目准入收紧、节能减排与生态经济等成为配置资源、评估项目的关键依据。

14、公共服务新需求供给应对。具体应对包括“二孩”效应带来的主要中心城市教育、医疗等供给扩量需求;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健康、养老、医疗、福利、社会照护等服务的转型;应对消费升级和品质提高带来的公共空间、运动设施需求的增加;应对提升文化自信带来的公共文化服务与设施供给的需求增加。

15、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法治社会建设逐步深化。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和手段,应对阶层结构和利益格局复杂化、社区社会化、家庭小型化、社会流动加快等社会结构分化,应对主体意识提升,食品、医疗等安全关注,道德约束和社会信用强化,以及社会心理救助等需求新变化带来的社会治理新挑战。应对实时、交互、快捷、高频的“微时代”,网络社会与虚拟社会空间、暗网,并与现实社会高度互动网络社会治理。应对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恐怖主义袭击、未知流行病和生态环境危机、金融风险新型社会风险应对,构建安全体系。

16、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十四五”时期国内进入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的时期。如何有效打开城门,放宽城市准入门槛,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如何推动打开乡门,允许城市人口到农村购房、租地、创业、居住。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发展六次产业,推动城乡服务均质化,实现城乡互动可持续发展。

17、生态经济升级。围绕推动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进入到生态经济的转化,加速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强生态准入,强化生态治理和管控,建设美丽中国。

18、新基础设施保障。结合区域需求,合理引导布局建设轨道交通、城际铁路、高铁、通用机场、骑行步行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5G基站、物联网基础设施、北斗导航应用、大数据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以及充电设施、共享网点、公共空间等公共共享设施。围绕乡村振兴,加快道路、交通、网络、环保、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

 “十四五”规划编制的方法要求

1、目标导向。针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围绕建设12个强国的具体目标,结合规划区域的条件、优势,设计符合规划区域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体系,以及建设强省、强市、强区、强县具体目标。

2、问题导向。梳理评估规划区域“十三五”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十四五”发展可能面临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制定解决方案。

3、底线思维。“十四五”规划要牢牢把握资源承载底线、生态底线、安全底线,以及增长、就业、社保等发展底线。

4、规划融合。多规叠合的落实,国土与城市规划深度融合。功能、产业、城市与空间的叠合。

5、精准规划。更加注重深度的调研,强化大数据的运用,以及图表化、数据化分析,指标预测更加科学。

6、表达创新。可视化表达、PPT展示、多媒体展示等创新表达方式的运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