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说扬州那片月

(2018-05-15 14:57:09)
分类: 花前月影•草木知心

我说扬州那片月


                                   我说扬州那片月……


听雪女子


上个世纪初,围绕文明问题,有过激烈的世纪之争:一方认为中国的孔孟之道是大道;另一方认为,孔孟之道阻碍了历史的发展,该砸碎。显然,前者是本土学者,后者是留过洋的人。那时,那些洋派的人,看本土哪哪都不顺眼,甚至,连月亮“都不如西方的圆”。本来,西方开启现代文明时间早、步伐快,中国学习人家,无可厚非。问题是,若就此就认为西方的月亮也圆乎,这就叫人气不打一处来了——太崇洋媚外!我没到过西方,没见过西方的月亮到底长什么样。但是中国我是去了一些地方,也看过不少地方的月亮的。论月亮的长度、论月亮的亮度、论月亮的美度,西方月怎么能和中国月相提并论?!扬州的月亮,就是我的魂牵梦绕,是天下最美的月亮。

不信?打开大唐盛典,数一数,有多少大诗人讴歌过扬州的月亮;看一看,他们是不是都把最美好的情感,献给了扬州月?

初唐,张若虚在吟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年轻的诗人眼中,扬州曲江的月亮有苍凉之美。

盛唐,李白在吟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一生就干了三件事:饮酒、赋诗、游山玩水。他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光写月亮的诗就有三十多首,但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那一角——对家乡的思念,却给了扬州的月亮。或许,在诗仙心里,扬州月最乡愁;也只有扬州,才堪当游子的精神家园。

中唐,徐凝在吟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算不上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但是徐凝这首诗,无疑是写扬州月写得最好的。“无赖”二字,把月亮说绝了,写活了,也说到了扬州人民的心坎里。自此以后,扬州就以“二分明月”自居,就成了月亮城。

到了晚唐,大唐辉煌不再,气象已呈现衰微之势,但唯独扬州的月亮,还延续着风雅——“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因了这份风雅,扬州从大唐一直雅到现在,雅成了联合国确定的宜居城市。

诚然,不止唐朝的诗人在歌颂扬州月。唐之前,唐之后,历代文人墨客,心中都有一个扬州月:改革家王安石在呼喊:“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而一生不得志的全才诗人姜夔却感叹:“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饶有兴味的是隋炀帝,也凑热闹:“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架六龙”。看看,扬州的月亮就这么大魅力,把个帝王迷得五迷三道的。月亮在文人心中的位置就这么重!兴致也罢,哀伤也罢,那一轮明月,就是他们心中的一个载体,是一个可以肆意挥洒情绪的无可替代的影子。

当然,这种情绪,不止在文人墨客心里,黎民百姓芸芸众生,也都有月亮情结,这是这块土地赋予的独有情感。一代一代的子民,在摇篮就听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年年都吃八月十五的月饼。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月亮,像中国的月亮这样,承载着人民如此丰富、灿烂的情怀。

也许有人不服气。中国美丽的城市那么多,不乏赏月盛地,比如杭州西湖,就有诗意的三潭印月,为什么西湖月愣是没比过扬州月?

这是个命题,得好好摆一摆。

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的确是赏月的上佳之地,被世代文人骚客所推崇。但我以为,若与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赏月比起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点。

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又名莲花桥,由十五个桥洞组成。相传,八月十五月圆之时,划船到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里都可见到一轮圆月。更有传言,站在五亭桥不远处的小金山里,可以看到十六个月亮的奇观,水中十五个月亮,再加上天上的一个月亮——扬州,真真是个月满乾坤!《扬州画舫录》这样记载:“每当清风月满之时,每洞各衔一月。金色荡漾,众月争辉,莫可名状。”真可谓“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有几回。”——“月亮城”,名副其实!

十年前的夏天,我游览了瘦西湖。我很幸运,赶上了月圆。虽然没有看见十六个月亮,但瘦西湖灯光灿烂,月映湖面,水映灯盏,两相呼应,美轮美奂。然而,那时,我的注意力全不在景上,我满脑子盘旋的,都是薛宝钗,只因想起了一个说辞。《红楼梦》第三回、第八回都提到了薛宝钗的脸——一说“面若中秋之月”,一说“脸若银盆”。我琢磨,曹家与扬州是有渊源的,扬州是曹雪芹的故里。曹雪芹在北京完成《红楼梦》初稿后便移居扬州,在扬州竹西寺对《红楼梦》进行了修改、增删和润色。莫非,这是曹公子的有意安排?他把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女子,一个让她面如满月,一个让她生在苏州,长在扬州,以此来暗示扬州城对自己的重要?此时,月光如水,天上那个“银盘”不时向我闪闪的眨眼睛,似乎想要说什么。想到十二钗的命运,不禁唏嘘,再无心赏景。

扬州的月亮,是我心中的诗,是我心中的歌。

喜不喜欢,服不服气,你都得承认,上苍对扬州的垂爱。

这里得天独厚,气候宜人。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发展起来。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其繁华程度,不亚于今日之大上海。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挣了大把的银子后,船载荡漾,来到扬州,建园子,享美食,结雅集,极尽奢华。

为什么扬州的月亮美?水乡泽国,富甲一方,月因水明,水为月生,当然无与伦比。你以为,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去看美人吗?错!看月亮!首赏月!次看清风、细雨、斜柳、琼花。当然,若有美人,看一看也不是不可以滴。

水,也让扬州充满灵动。这里修竹连片,气韵冲天。这灵心慧性之地啊,才能诞生刚直不阿、百姓爱戴的廉吏郑板桥,才能成就芳香后世的扬州八怪。

扬州被认为是“南园北地”。扬州的可歌可泣,还不仅仅是秀山丽水。更令人敬重的是这里的人民,有竹的节气,有松的傲骨。曾几何时,为了抵御外辱,他们义无反顾,赴汤蹈火,不惜生命,妇孺老幼齐上阵,上演了历史上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立下了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

我一女同学,祖籍扬州,公干金陵。斯玉人玉面玉语。我曾有小诗记之。

或月或水或竹簾,且染且润且怡然。

何曰同去扬州府?玉人伴我听二泉。

 

 

                                                   2018515日写于听雪书屋

 

………………………………………………


谢谢友友们精彩的点评!


-华章-有人说,西方文化是崇尚太阳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崇尚月亮的文化。虽不尽然,但多少有点道理。在中国文人的笔下,月,是品格和情感的载体,也只有中国文人才能听得到和听得懂月的心语;才能听得到和听得懂月的低吟浅唱。作者这篇谈月的美文同样如此。在作者的眼里,扬州的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视之有形,悟之有感,味外有旨,象外有象,景外有景。让你不能不跟着赞叹。作者正是透过月,表达了“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中国文化的情怀,“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也!

香山红叶ZQ听雪的心里该有多少情怀,听雪的笔端该有多少诗意。又一篇叫我惊叹的雄文。

读过听雪数篇博文,我只觉得写这样文字的女子,一定很美,美得大气。只有热爱生活,善良纯粹,阳光健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思想深刻,结构宏大,语言优美,情怀饱满的深情文字。

北大荒耕夫1943

听雪女子谈扬州,清风细雨荡画舟。

小金山上观明月,银盘十六信难求。

悠悠zxm扬州那片月,一片光芒,水月共生,一轮诗人的愁思,一弯佳人的柔情。瘦西湖的那月、那水、那人,听雪在听,伊人如月,如水,如诗,如醉......

程致中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

如水,如月,如画,如诗,

那是梦里的家乡……

不同凡响的开头,诗情画意、深有底蕴的文字,绘出秀山丽水的扬州,这里人民永不屈服的悲壮剧。

为梨花带雨的美文喝彩!

阿琍L这篇还有什么好讲滴,从天造地设的地貌、从古往今来的名家诗词佐证、从听雪这一满篇的深情——扬州的月亮不光大不光圆,纯就是骨格清奇非俗流!

       竹园清韵I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古以来,中国的月亮,散发出来的不仅仅是温柔的月光,还有浪漫的诗意。扬州,由长江水和大运河共同润泽的城市,集江南江北钟灵毓秀于一处,是历史上著名的繁华都会,是历代文人墨客惊世才情的见证。所以,扬州月,中国最美,世界最亮最圆哈!

       蓝雪冰舒-最美扬州月,听雪饱读诗书,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国人对月的喜爱是可亲可怀的,虽然月儿高挂天际,遥不可及,但每一个人心里也许都装着一轮月,蕴藏柔软的情思和美丽的诗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我的一面镜子
后一篇:听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