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儿时的变脸,你还记得吗

标签:
川剧戏曲文化 |
分类: 历史文化 |
门道提示:农历四月十八
“青城山下白素贞…….”最近小编被这首歌洗脑了。青城位于成都市,一座城市,总有那么一些富于传奇的艺术,以衬托这座城市久远的历史,同时也让这座城市的丰富性得以多角度延伸。或许因川剧变脸艺术,让川剧从成都小戏院的表演,昂首阔步走上国际大舞台。今天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青城山下的川剧。
http://static.1sapp.com/image/p/2018/06/01/1527837543933165.png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具有巴蜀文化、艺术、历史、民俗等方面的研究和认知价值,在中国戏曲史及巴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十分独特的地位。2006年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static.1sapp.com/image/p/2018/06/01/1527837573240685.jpg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成都,是戏剧之乡。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
http://s1/mw690/0071Omr2zy7kV4XkjSg40&690
川剧的表演艺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并形成一套完美的表演程式,剧本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生活气息浓郁,为群众喜爱。有的演员还创造了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善于利用绝技创造人物,叹为观止。
http://static.1sapp.com/image/p/2018/06/01/1527837670300431.jpg
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其中,除灯调系源于本土外,其余均由外地传入。这五种声腔和为五种声腔伴奏的锣鼓、唢呐曲牌以及琴、笛曲谱等音乐形式。川剧音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她囊括吸收了全国戏曲各大声腔体系的营养,与四川的地方语言、声韵、音乐融汇结合,衍变形成为形式多样、曲牌丰富、结构严谨、风格迥异的地方戏曲音乐。
http://static.1sapp.com/image/p/2018/06/01/1527837633548008.jpg
川剧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文生、小丑、旦角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用动物图案表现人物特征,是川剧脸谱的一大特色。例如,江湖豪杰马俊,人称“玉蝴蝶”,于是就在马俊脸上勾画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绿鸭道人的脸上勾画有展翅的鸭子;蛇精的脸上勾画有盘曲的蓝绿色长蛇,等等。
http://static.1sapp.com/image/p/2018/06/01/1527837707482030.jpg
灯戏在川剧中颇有特色,它源于四川民间的迎神赛社时的歌舞表演,也可以说是古代巴蜀传统灯会的产物。所演为生活小戏,所唱为民歌小调,村坊小曲,体现了当地浓烈的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