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之争,到底花落谁家?
标签:
文化历史健康 |
门道提醒:农历正月二十一
中华礼仪传承千年,文化的底蕴非常的深厚;各位看官可能不知道,在康熙在位时,中华礼仪和西方礼仪可是有过一场斗争的,中华礼仪最终获得了胜利,让西方人见识到中华礼仪的强大,并且接受了中华礼仪,就像现在很多国家的一些庆典、祭拜都含有中华礼仪的影子。
中国礼仪之争,又称"中西礼仪之争",指17世纪至18世纪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就中国传统礼仪是否违背天主教义的争议。狭义而言,这是指康熙与传教士就儒教崇拜引发的争论,教皇克雷芒十一世当时认为中国儒教的帝皇及祖先崇拜违反天主教义,支持多明我会,打压耶稣会,结果引发清朝廷反制,严厉限制传教士活动。直到1939年,罗马教廷才撤消禁止中国教徒祭祖的禁令。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997097728/641
请输入图片描述
中国礼仪之争是中国天主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类似争论如印度的马拉巴礼仪之争。
礼仪之争的序幕,背后是一场天主教"华化"的争论。1601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抵达北京,一度自喻为"西僧",但他旋即发现中国文化由儒家士大夫掌握。他相信要中国人接受天主教,必须从士大夫阶层着手,他于是改称为"西儒",研习儒家文明,穿起士大夫服饰,向中国人介绍记忆术、地图、天文等西方技术,以此表明他们并非"西夷"。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997106000/641
请输入图片描述
1610年,利玛窦去世,死前指定意大利人龙华民接任教会中职务,龙华民成为引发"礼仪之争"的第一人。
耶稣会教士也分为两派,对于各自的主张有自己的见解,最终耶稣教会决定焚毁五十多篇反对利玛窦的作品,统一该会立场,将这次纠纷成为会内事务,但到了1628年,在华传教士亦曾在江苏嘉定举行会议,讨论敬祖及Deus的译名问题。与会者意见很不一致,但最终认为敬孔祭祖问题应沿用"利玛窦规矩";对于译名,则主张采用龙华民一派的音译。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997112587/641
请输入图片描述
直至多明我会(亦称"布道兄弟会"。会士均披黑色斗篷,因此称为"黑衣修士")介入,礼仪之争才正式升级。多明我会在华传教事业,起步较耶稣会略迟。当耶稣会教士在中国朝廷及士大夫阶层享有声望时,1631年1月2日或3日,多明我会的高奇神甫才从菲律宾抵达中国福建北部的福安,正式开始对华传教,接任的黎玉范神甫向教廷报告,指责耶稣会宽容中国信徒祭祖、尊孔,终引起罗马教廷介入。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997112108/641
请输入图片描述
1934年,溥仪在日本关东军的扶植之下登基为满洲国皇帝,将祭孔定为强制的文化政策。梵蒂冈不顾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反对,承认满洲国政权,因此再度面临两个多世纪以前的礼仪问题。由于满洲国政府在回复吉林主教高德惠的讯问时,答复曰:"尊孔仪式的唯一目的,就是彰显对孔子的崇敬之情,绝对不带宗教的特质。"
就这样,1939年,罗马教廷终于撤消对中国教徒祭祖祭孔习俗的禁令。但教廷并不承认先前相关的通谕是错误的,而是认为过去宗教性的祭祖、祭孔观念,历经数百年后已变成了世俗性活动,故可以被酌情允许。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2997112656/641
请输入图片描述
此一宣言对亚洲儒家文化圈内的天主教徒亦是一种解放,如越南也在1964年针对祭拜祖先、民族英雄和战争亡魂等事,获得教宗的特许。
中西礼仪之争影响非常大的,让多个国家的人认识到我大中华文化礼仪的力量,使得认可并学习中华的礼仪文化;中国礼仪文化的影响力更让他们见识带你中国的力量;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门道文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