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译注》阅读笔记(四十八)
(2022-11-26 22:13:09)| 分类: 子集类读记 |
《韩非子译注》
(张觉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009年11月第3次印刷)
阅读笔记(四十八)
读记(31):
第十七卷含六篇。
第一篇《难势第四十》,即第四十篇责难势治学说。分三章。
第一章分序节与第1节共两节。
序节(P588)点题“《慎子》曰”。言论引自《慎子•威德》篇。
第1节为引文。“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云消雾散),而龙蛇与螾蚁(蚯蚓与蚂蚁)同矣,则(因为)失其所乘(凭借)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制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也。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被风力推动)也;身不肖而令行者,得助于众也(从众人那里得到了借助)。尧教于隶属(奴隶地位)而民不听;至于南面而王天下,令则行,禁则止。由此观之,贤智未足以服,而势位足以贤者也。”这段话不是等闲之辈可言之,可见慎到其人不同凡响。《慎子》一书值得阅读。
第二章含序节+3节。
序节(P589)点题“应《慎子》曰”,即有人回应《慎子》在第一章的言论。
第1节反驳慎子的观点,认为龙蛇凭借云雾不假,但螾蚁有了云雾也不可能腾飞遨游,区别在于“材(素质)”的不同。桀纣可以凭借天子的威势作为云雾以治国,但天下仍然发生了混乱,还是“材”所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个反驳有理有据。
第2节(P590)辩难第1节的观点,讲了权势的两重性,指出“夫势者,便治而利乱者也。”权势既有利于治理好天下,也可以搞乱天下。“势者,养虎狼之心而成暴乱之事者也。”权势是滋养虎狼之心而酿成暴虐昏乱之事的因素,是天下的大祸害。认为如果权势“贤者用之则天下治,不肖者用之则天下乱”,那么“人之情性,贤者寡而不肖者众”,就会使权势利天下时少,乱天下时多。
第3节(P591)以车马喻权势,以驭手喻掌权者,说明车马不变,驾驭者不同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后果。观点基本同第1节,是进一步论证。
第十七卷第一篇第三章分序节加3节。
序节(P592)点题“复应之曰:”又有人回应这个责难慎子的人说。
第1节是对第二章第1节的辩难,认为“必待贤乃治”,“则不然矣。”提出“势”,是“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名称虽只一个,但其变义是数不清的。还提出是“自然之势”与人之设势的概念。引用了“自相矛盾”(另见P525)的典故来说明“贤、势之不兼容”是很清楚的。
第2节提出“尧舜桀纣千世一出,是比肩随踵而生也。”千世一出,就算比肩随踵而生了。“世之治者不绝于中(中等)”的概念,认为不能只谈非尧舜,即桀纣。本节有多个典故不错。
第3节(P595)是对第二章第3节的辩难。认为“良马固车”之说“不以为然”。
第三章的议论有些驳杂,意义不大。
——二〇二一年七月五、七、八日上午
第十七卷第二篇《问辩第四十一》,即第四十一篇询问辩论。共两章。
第一章分2节。
第1节(P596)提出问题:辩论是怎么发生的?
第2节回答:产生于君主的不明智。
第二章分2节。
第1节(P597)提出问题:为什么君主不明会产生辩论?
第2节是回答。这里涉及了言论是否应该自由的问题,答案是言论自由是辩论发生的原因,辩论发生的原因是君主不明智的结果。
其中提到“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君令是最受尊重的,法令是最要遵循的。“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没有与君令同等尊贵的言论,没有同时适用于两种相反情况的法令,不遵守法令的必然会被禁止。这里强调了君主专制与有法必依。
其中还提到,在乱世,“主有令,而民以文学(古代的文献典章)非之;官府有法,民以私行(某些个人的品行)矫(违背)之。人主顾其法令(埋没了自己的法令)而尊学者之智行(智慧和品行),此世之所以多文学也(社会上文献典籍泛滥的原因)。
指出在乱世,“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之为的彀(箭靶),言虽至察(明察),行虽至坚(坚决),则妄发(胡乱发表)之说也。是以乱世之听言也,以难知(深奥难懂)为察,以博文为辩(广征博引富有文采作为雄辩);其观行也,以离群(与众不同)为贤(贤能),以犯上为抗(亢,刚强)。”这些言论可自成一说,十分形象。
——二〇二一年七月九日上午
第十七卷第三篇《问田第四十二》,即第四十二篇询问田鸠。含两章,每章均分两节。
第一章第1节(P599)一名叫徐渠的人向田鸠提出一个问题,说“智士不袭下(不由低级职务逐级上升)而接上(直接得到君主赏识)。”然后指出明智的将领阳成义渠却曾经做过“毛伯(屯长)”那样的低级职位;德才杰出的公孙亶回还曾在州一级的基层单位任职。问这是为什么?
第2节(P600)回答了以上问题:举例楚将宋觚失政,魏相冯离亡国,就里由于两位君主“驱于声词,眩乎辩说,不试于毛伯,不关乎州部”(为他们的名声和花言巧语驱使,被他们的诡辩和游说所迷惑,因而没有把他们安置到屯长和州部的职位上加以考验)而造成的“失政亡国之患。”提出“夫无毛伯之试,州部之关”而任用干部并不是英明君主的办法。
第二章第1节讲堂谿公问韩非子说,“服礼辞让全之术;修行退智遂之道也”(遵行周礼,退避谦让是保全自身的方法;修养品行,隐藏才智是成就名声的途径)。但先生“立法术,设度数,(建立法治术治学说、法度权术的理论)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为什么要这样做?你说过吴起被支解,商君被车裂,是“不逢世遇主之患”。“逢遇不可必(确定),祸患不可斥(排除)”,你放弃万全之策而“肆乎危殆”,“窃为先生无取也。”
第2节(P601)是韩非子的回答,这里阐明了韩非子作为法家人物的原则立场,那就是“立法术,设度数,所以利民萌便众庶之道也。”是造福人民便利群众的方法啊。“故不惮乱主暗上(昏庸和愚昧的君主)之患祸,而必思以齐民萌之资利者,仁智之行也;惮乱主暗上之患祸,而避死亡之害。知明而不见民萌而之资利者(聪明智慧而不为民众的利益着想),贪鄙之为也。”这里把法家的理论依据概括为仁智之道,而把害怕危殆不实行法家路线者指斥为贪鄙之为。
——二〇二一年七月十日上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