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志明:《千古论学第一文》
(2021-01-24 20:35:42)| 分类: 品读札记 |
千古论学第一文
——读《荀子•劝学》篇
乔志明
古往今来,论述学习的文章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以我之陋见,最精、最妙,最使我钦服的,莫过于荀子的《劝学》篇,我不揣浅薄,认为堪称千古论学第一文。
我第一次读到《劝学》篇,是在五十多年前下乡知青冬闲时回城探亲从姐家偶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文革”前两次再版,数次重印的一本《古代散文选》上册,其中收录了荀子的《劝学》与《天论》两篇文章。《天论》读后未留下多少印象,《劝学》则一读就被深深吸引,之后历久不忘,至今仍能随口成诵,一生受其影响至深。
下面依记忆将当年读过的《劝学》篇默录于下,以飨未读过此篇而对此有兴趣者。(录后已与原文校订无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受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这些话,每次读来,都觉字字珠玑,句句金玉。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其中不少话都已耳熟能详,甚至成为了日常用语,但好多人可能又未必详知其出处所在。《劝学》是一篇论说文,但在以上文字中,几乎都是妙用浅显的比喻来加以论说,从而使道理的阐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透彻精辟,既极具美感,又极富说服力,使人若沐春风化雨,心领神会;又如高屋建瓴,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使人眼界大开。短短几段文字,深刻论述了与学习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烛照后人,形成了千古流传的不竭影响力,激励着一代一代的读书人旰食宵衣,悬梁刺股,寒窗苦读,勤奋自勉,乐此不疲也。
文章开宗明义,“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这是对学习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要求的高度精准概括。后世受其影响,“活到老学到老”成了人们的口头禅,坚持终身学习成了有为者的座右铭,学无止境成了读书人的信条。与荀子的这一主张相反,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则必然要陷于困境。古往今来,人们对于庄子的观点往往采取的是欣赏的态度,而对荀子的主张却做出了遵循的选择。这已形成了一种历史镜像,亘古不变。而且欣赏庄子者,往往又是饱学之士。说明了荀子的主张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更具有影响实效。
文章揭示了学习的意义——可以实现人生的超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代更比一代强;可以带来人的命运的改变和人生价值的提升:通过学习重塑自我,像依墨线加工使木头取直,经磨石砥砺使刀剑锋利一样,使自身得以衍化,成为有用之材,进而发挥更大的经世致用功效,不使人生虚度;可以升华自我,实现“知明而行无过”: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明白道理,摆脱愚昧,使行动减少过失,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孔子所言:“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君子学习,不是为求仕途通达,而是要实现身处逆境而不为之所阻阨,忧患之中而意志不衰减,知道祸福的终始而心不迷惑。设定如此境界,这是将目标导向圈定为人自身的提升与发展,而非身外功利。至于后来科举取士,导引为学习只为登科,只为功利,这并非孔子的初衷,是对孔子与荀子所倡学习导向的偏离。
阐明了学习的作用——可使君子“假于物也”,即借助外物与外力,扩展自身能力。学习就是实现“假于物”的主要途径。学习如人之登高,可以看到更多的东西。如顺风而呼,可以让更远的人听到。如凭借车马可以走得更远,凭借舟楫可以渡过江河。学习可使人如虎添翼,完成单靠自身本能无法完成的事情,达至更高更远的目标。
强调了学习的方法——终日而思,不如须臾所学。突出强调了“学”的重要性,短时的学习,就可以超过一整天的苦思。这是荀子特意强调的学习方法,与人们普遍接受的既思又学,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所差异,值得好学者在实践中悉心体会、校验。
列举了学习所需要的精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瞄准目标,循序渐进;“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少成多,积腋成裘,日积月累,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埋头苦干,不好高骛远,不冀望于一蹴而就;“锲而不舍”:用心专一,持之以恒,孜孜以求,“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绝不放弃。
我一直以为,以上便是《劝学》篇的全部。岂知直到老年通读《荀子》一书,才发现以上内容只是《劝学》的节选,并非全璧。这一情形其实在原文选的“题解”中已经说明,是我粗心,未及细辨,以致误解数十年。《劝学》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读了全文,发现以上所选的部分,只及全文的六分之一左右,不过所选内容倒也确实是《劝学》篇的精华和精髓所在,显示了当年编选者的慧眼与匠心。
《劝学》篇在以上内容之外,还有许多精采的论述。如把学习与不学习作为人与禽兽的区别标准。提出“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习是至生命终了后才终止的。所以学习的科目有完成的时候,但学习的意义是一刻都不可含糊的。一生不懈追求学习,就是人;放弃学习,就无异于禽兽了。认为学习“真积力久则入。”学习全在真诚积久而不懈,如此则可以“入”即“学进去”,从中得到无尽的乐趣。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也越大。”(陈晋:《毛泽东阅读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还提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铭刻在心中,散布于四体,表现在行动上。从而使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垂范于人。这里强调了学习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处理好学与行的关系,学与行要紧密结合,要知行合一,不可成为“两张皮”,像墨子所悲叹痛斥的那样:“伤矣哉!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悲伤啊!言谈必称商汤周文如圣人般高尚,而行动却像猪狗一样卑劣下贱。学习要入耳入心,认真领会,用心琢磨,着实消化。同时要理论联系实际,言行一致,身体力行,最终都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提出言行举止都要可以成为人们的楷模,这是对学习者多么高的要求啊!这一要求,不仅是对知识方面的,更多是对品行方面的。有人认为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知识之学,一种是心性之学。所谓知识之学,就是把所学内容仅仅当作一门知识,以了解和掌握为要。所谓心性之学,是指将其作为修身养性的指南,作为培养道德的原则,要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荀子在这里所强调的即有心性之学的明确指向,这是我国古代优良的学习传统,值得我们铭记并传承。
如还指出“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能得到良师指点更便捷的了。强调了好的老师对于学习的极端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可以使就学者少走弯路,能够尽快登堂入室,取得学业的进步,最终取得不朽的成就。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我觉得“严师”固然必要,但“良师”或“高师”可能更重要,师不良不高,就教不出良和高的学生。世界上完全靠自学成才的大有人在,但除非迫于无奈,但凡可以得到高师指教,就一定不可坐失良机。“得天下英才教育之”是师者的幸事,得“高人指点”,则是学习者的幸事。钱穆先生讲做学问须有良师启导,益友切磋,无师友乃人生一大苦事。荀子在此特别强调好的老师的作用,这是高人之见,值得后学者记取。
还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身,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这是针对学习目的而言的,荀子是提倡要做“古之学者”的,这也是中国读书人所遵循的镜鉴。培根说:“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潢,也可以增长才干。”指出“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作装潢。”我们现在一些专家学者哗众取宠,夸夸其谈,拼命追逐名利达到不择手段的程度,甚至道德沦丧,沦为社会公害,正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让我们重温荀子的提醒:“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并将此摆在治学的首位。
还强调了学习要善始善终,不可半途而废,也不可功亏一篑。“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射出百支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善射;驾驭车马千里之行离终点只差半步而止,不能算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不能算善学。以射箭与驾车类比学习,同时学习的至善还要追求理解上的融会贯通与行为上的坚守如一,这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可轻视。傅雷先生说:“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傅雷家书》)傅雷先生强调的“通”其范围所及已远远超越了荀子所说的“通”,但两者在宣示学习需要融会贯通的基点上是一致的。
强调“学也者,固学一之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求其全备纯一。不能偷尖取巧,只想着“走捷径”。钱钟书先生讲:“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要“全之尽之”,能够全面彻底把握所学知识;不可“一出”“一入”,学一阵、停一阵,一时入于善,一时入于恶,摇摆不定。要积善而全尽,“然后学者也”,“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当然《劝学》篇中也有一些内容已经不适合于现代社会,如荀子在其中讲到的学习顺序与成长路径,“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读书从读经(《诗经》《书经》等)开始,到读礼结束;“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做人从开始时为士,继而成为君子,最终要成为圣人。这些说法,虽然在历史上曾影响了多少代学人亦步亦趋,奉行效仿,但在现代社会的知识学习和为学趋向方面,显然均已过时,不应该也不可能再照此发力了。尤其中国古代有关追求做圣人的理想,实践证明基本没有实现,除了理想的提出者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外,我们所见到的只有“圣上”,没有“圣人”。所谓“内圣外王”,也是只有其表,不见其里。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十六日动笔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十二日完成初稿
十二月二十三日结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