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阅读笔记(二)
(2019-07-07 11:24:56)分类: 子集类读记 |
《庄子》译注
(杨柳桥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2007年5月第2次印刷)
阅读笔记(二)
1.
是故滑疑之耀(惑乱人心的炫耀之论),圣人之所图(鄙)也。
——《内篇·齐物论》P29
六合之外,圣人存(听任)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指责);春秋经世先王之志(经历了许多世代的先王的史迹),圣人议而不辩(辩驳)。
——《内篇·齐物论》P33
(对于是非)圣人怀之(藏在心里),众人辩之。……辩也者,有不见(看不透)也。
——《内篇·齐物论》P33
由是(指盗道)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成就);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行不通)。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鲁酒薄,而邯郸围(鲁国献给楚王的酒味薄,赵国的都城就受到围困);圣人生,而大盗起。掊(pu)击圣人,纵舍(放任)盗贼,而天下治矣。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zhì)玉毁珠(毁掉珠宝玉器),小盗不起;焚符破玺(焚毁符节,摔碎玉玺),而民朴鄙(归于纯朴);剖斗折衡(拆毁升斗,折断秤杆),而民不争。殚残(废除)天下之圣法(圣人的法制),而民始可与论议(可与谈论天下大事)。
甚矣夫(太厉害了),好知(崇尚智巧)之乱天下也!
——《外篇·胠箧》P141-143
大人(圣人)之教,若形(形体)之于影(影子),声之于向(应声)。有问而应之,尽其所怀(心里怀藏尽告别人),为天下配(以与天下交往)。
——《外篇·在宥》P166
故圣人,观于天而不助(助长万物),成于德而不累(系累万物),出(本)于道而不谋(谋虑万物),会(会通)于仁而不恃,薄(合乎)于义而不积(积蓄),应(适应)于礼而不讳(避讳),接于事(接近事务)而不辞;齐于法(齐一法制)而不乱,恃(信赖)于民而不轻(轻视),因(依靠)于物而不去(离失)。
——《外篇·在宥》P168
天地有大美(广大的美德)而不言(言语),四时有明法(明显的法则)而不议(议论),万物有成理(固定的条理)而不说(说话)。圣人者,原(本原于)天地之美,而达(通达于)万物之理(道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不妄自制作),观于天地(明察于天地)之谓也。
——《外篇·知北游》P348
故圣人,其穷也,使家人(可使全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其爵禄而化卑(化为卑逊);其于物也,与之为娱(一同娱乐)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道(喜欢事物的顺通),而保己(保重自己)焉。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同群众和悦相处);与人并立(与群众相依共处),而使人化(变化),父子之宜(协调);彼其乎归居(他期求归居田园),而一闲其所施(经常行动悠闲),其于人心(心理)者,若是其远(距离遥远)也。
——《杂篇·则阳》P425
圣人达绸缪(蕴奥),阅尽一体(遍知万物一体的道理)矣,尚不知其所以然,性(人的本性)也。复命(静止)摇作(行动),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命名之为圣人)。
——《杂篇·则阳》P427
夫圣人,未始有天(不曾局限于天道),未始有人(人为),未始有始(元始),未始有终(终结);与世偕行(与世界共同前进),而不替(废弛);所行之备(所施行相当完备),而不恤(泛滥)。
——《杂篇·则阳》P428
圣人以必(必然)不必,故无兵;众人以不必必之,故多兵。慎于兵,故行有求(救)。兵恃之,则亡。
——《杂篇·列御寇》P550
不离于宗(本元),谓之天人;不离于精(精纯),谓之神人;不离于真(全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主宰),以德为本(根本),以道为门(门户),兆(明通)于变化(之理),谓之圣人。以仁为恩(恩泽),以义为理(用正义来处理事务),以礼为(协调)行,以乐为和(以音乐陶冶性情),薰然慈仁(温和爱众),谓之君子。以法为分(定分),以名为表(外表),以参为验(参校作为征验),以稽为决(稽考作为决断),其(如同)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用这些道术作为处理事务的顺序)。以事为常(事务作为经常),以衣食为主(主体),蕃息(生产)、蓄藏(蓄积),老弱孤寡为意(着意),皆有以养(抚养),民之理(人民的正常现象)也。
——《杂篇·天下》P561
2.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遣送)不迎,应(应和物类)而不藏(隐藏);故能胜物(穷尽物类)而不伤(不被伤害)。
——《内篇·应帝王》P125
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独往独来,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之谓至(最高境界)矣。
——《外篇·在宥》P165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能够在世俗之中有所作为),顺人而不失己(顺从群众而不至于失掉自己)。彼教不学(世俗之教用不着学习),承意不彼(禀承群众的意志,不要分出彼此)。
——《杂篇·外物》P461
彼至人者,归精神乎无始(把精神返还到没有元始的境界),而甘瞑乎无何有之乡(甜蜜地睡眠在一无所有的乡庄)。
——《杂篇·列御寇》P550
3.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不放纵自己的感官享乐),无擢(zhuó提升)其聪明,尸居而龙见(静处时如同神像,显现时如同飞龙),渊默而雷声(沉默如同渊水,行动如同雷声),神动而天随(精神起动而天下随从),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升腾活跃起来)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外篇·在宥》P151
4.
吾生也有涯(限),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已(遭到疲困)。已而为知者(那些追求知识的人),殆而已矣。
——《内篇·养生主》P45
5.
缘督(理,自然之理)以为经(常法),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保全生命),可以养亲(奉养父母),可以尽年(享尽天年)。
——《内篇·养生主》P45
6.
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
——《内篇·大宗师》P91
7.
凫(野鸭)胫(腿)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天生)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没有什么顾虑了)也。意(吾意)仁义非人情(人这实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
——《外篇·骈拇》P128
庄子曰:“至仁无亲(最大的仁没有亲)。”
——《外篇·天运》P218
8.
吾所谓臧(好)者,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吾所谓臧者,非仁义之谓也,任(任着)其性命之情(本性的真实)而已矣;吾所谓聪(耳力好)者,非谓其闻彼(听到外物)也,自闻(能够听到自己)而已矣;吾所谓明(目力好)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外篇·骈拇》P129
9.
彼民有常性(永恒的本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共同的德性)。一而不党(禀性纯一而不偏私),命曰天放(天然的放任)。
——《外篇·马蹄》P136
10.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雕刻华美的酒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离失),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外篇·马蹄》P136
说明邪(喜欢眼力明亮吧),是淫于色(就会淆乱颜色)也;说聪邪(耳力通彻),是淫于声;说仁邪,是乱于德(性)也;说义邪,是悖于理(天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助长偏邪);说乐邪,是相于淫(淫荡)也;说圣(明)邪,是相于艺(法制)也;说知(智巧)邪,是相于疵(灾患)也。
——《外篇·在宥》P151
庄子曰:“夫德,遗(遗弃)尧、舜(业绩)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太息(哪能直接大叫大嚷)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控制)其德者也,不足多(贵重)也。”
“故曰:至贵,国爵并(抛弃)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显(显扬),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永恒不变)。”
——《外篇·天运》P218
故曰:悲乐(悲哀、欢乐)者,德之邪(偏邪);喜怒者,德之过(罪过);好恶者,德之失(过失)。
——《外篇·刻意》P239
夫德,和(淳和)也;道,理(条理)也。德无不容(包),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倡明)而物亲(亲附),忠也;中纯(中心纯正)而行实(行为实在),信也;体乎情(体恤民情)而制文(制定节文),礼也;顺乎容(顺从仪容)而饰节(润饰节奏),乐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
——《外篇·缮性》P243
道者,德之钦(极点)也;生(化生)者,德之光(光辉)也;性者,生之质(体质)也。
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过失)。
知(认识)者,接(接触事物)也;知者,谟(思虑)也。知者之所不知犹睨(犹斜视一方一样不可能全面)也。
动以不动已(动以不得已)之谓德,动无非我(无非是自我主张而动)之谓治。名相反,而实则顺(一致)也。
——《杂篇·庚桑楚》P389
故德总乎道之所一(德要总归到道所齐一的境界),而言休(休止)乎知之所不知,至(顶点)矣。
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混同)也;知之所不能者,辩(争辩)不能举(解决)也。
——《杂篇·徐无鬼》P412-413
11.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什么地方能没有道呢)?夫妄意(凭空测度出)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什么可否做),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外篇·胠箧》P141
12.
君原(本元)于德,而成于天。
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外篇·天地》P169
13.
闻在宥(宽、恤)天下,不闻治天下也。
——《外篇·在宥》P150
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赏赐不清);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处罚不完)。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用赏罚的办法是不够的)。
“贵(宝贵)以身为天下,可以托(委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可以寄(交付)天下。”
——《外篇·在宥》P151
“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外篇·在宥》P155
夫天下,至重(最重大的事)也,而不以害其生(不因其损害自己的本性),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不把天下当回事)者,可以托天下也。
——《杂篇·让王》P477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回答说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可叹啊)!子之不知余也!”
——《杂篇·让王》P478
14.
无为为之(无所作为而有所作为)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爱人利(益)物之谓仁,不同之同(把不同的物类同一起来)之谓大,行不崖异(行为和万物没有乖异)之谓宽,有万不同(能够保有不同的物类)之谓富,故执德之谓纪(坚守德操叫作纪),德成(德业完成)之谓立,循于道(顺道而行)之谓备,不以物挫志(不为外物挫折意志)之谓完。君子明乎此十者,则韬(包容)乎其事心之大(无所不容地立心远大)也,沛乎其为万物逝(无有止境地和万物共同前进)也。
——《外篇·天地》P170
15.
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追求)财货,不近富贵;不乐(羡慕)寿,不哀夭;不荣通(显达为荣),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攫取世界的福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显贵自己的地位)。显则明(地位显赫,明通事理),万物一府(视为一家),死生同状。
——《外篇·天地》P171
16.
至德(盛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君上如树梢的小枝),民如野鹿(原野的走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诚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言行的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劳作中互相指使),不以为赐(轻慢)。是故行而无迹(道路走过去没有踪迹),事而无传(事情作过了不见流传)。
——《外篇·天地》P191
17.
孝子不谀(曲从)其亲,忠臣不谄(谄媚)其君,臣子(臣与子)之盛(典范)也。
亲(父母)之所言而然(认为是对的),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
——《外篇·天地》P191
18.
失性(本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zng 塞义)中颡(额角,此指鼻孔);四曰,五味浊口(混浊人的口腔),使口厉爽(病伤);五曰,趣舍滑心(取舍能够混乱人的心神),使性飞荡(飞扬浮躁)。此五者,皆生之害(危害生命)也。
——《外篇·天地》P195
19.
圣人之静(静定)也,非曰静也善(并不是说静定好),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náo)心(搅乱他的内心)者,故静也。
休(安息)则虚(虚无),虚则实(充实),实者伦(顺乎理性)矣。虚则静,静则动(运动),动则得(得到本然)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各有专责)矣。无为则俞俞(从容自得)。俞俞者,忧患不能处(降身),年寿长矣。
静而圣(圣人),动而王(帝王),无为也而尊(受到尊贵),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外篇·天道》P197、198
20.
庄子曰,吾师乎(吾要以此为师法)!吾师乎!(j 次改为攵,义为杂揉)万物,而不为戾(暴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工巧)。此之谓天乐。
——《外篇·天道》P198
21.
君先(领先)而臣从(随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男先而女从,夫先而妇从。夫尊卑、先后,天地之行(自然之道)也,故圣人取象(取法这种现象)焉。
——《外篇·天道》P199
22.
宗庙尚亲(嫡亲居上),朝廷尚尊(尊贵),乡党尚齿,行事尚贤(贤能),大道之序(秩序)也。
——《外篇·天道》P199
23.
世之所贵(贵重)道者,书(文字记载)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意识)也。意有所随(追逐)。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外篇·天道》P213
24.
庄子曰:“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而忘亲(忘掉父母),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一并忘掉)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
——《外篇·天运》P218
25.
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平准)!而道德之质(本质)也。
——《外篇·刻意》P238
26.
形劳而不休,则弊(疲顿)。精(神)用而不已,则劳(劳苦)。劳,则竭(枯竭)。水之性,不杂(掺杂)则清,莫动则平,郁(淤塞)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天德的象征)也。
——《外篇·刻意》P239
27.
缮性(修养性情)于俗(世俗),学以求复其初(本性)。滑欲(克制私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光明)。谓之蔽蒙(固蔽蒙昧)之民(人)。
古之治道(修道)者,以恬养知(恬淡培养智慧)。生而无以为(不追求)知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淳和)理(条理)出(发生)其性(本性)。
——《外篇·缮性》P243
28.
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非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时运)大谬(大不相应)也。
——《外篇·缮性》P244
29.
古之存身(保身)者,不以辩饰知(巧辩文饰智慧),不以知穷(穷究)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端端正正)处其处(安排自己的居处),而反(恢复)其性,己又何为哉?道固(当然)不小行(小处施行),德固不小识(认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外篇·缮性》P244
30.
乐全(喜爱全真),谓之得志。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车、冠,荣华富贵)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增加)其乐矣。
——《外篇·缮性》P244
31.
丧己于物(因物而丧失自己),失性于俗(习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外篇·缮性》P244
32.
北海若对河伯说:“大人之行,不出(出发)乎害人,不多(表示)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不轻视卑贱),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借助)人,不多食乎力(不过多自食其力),不贱(轻贱)贪污,行殊乎俗(世俗),不多辟异(标新立异),为在从众(行为随从大众),不贱佞谄(轻贱巧辩和谄媚),世(世俗)之爵禄不足以为劝(劝勉),戮耻(刑罚)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大小不可以分辩)。闻曰:‘道人不闻(名声),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约束分位)之至(极点)也。”
——《外篇·秋水》P249
故海不辞东流,大之至也。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故生无爵,死无谥,实(财物)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
知大备(广大具备)者,无求、无失、无弃,不以物易(动摇)己也。
反己而不穷(返还本然而不受困穷),循古而不摩(遵循古道而不遭磨灭),大人之诚(古人的实际)。
——《杂篇·徐无鬼》P413
33.
庄子曰:“周(庄周)将处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罪累)。
“以和(淳和)为量(尺度)。”
“合(聚)则离(散),成则毁,廉(锋利)则剉(剉损),尊(崇高)则议(倾邪)。有为则亏,贤(贤明)则谋(晦昧),不肖(不贤明)则欺(欺诈)。胡可得而必哉(哪能把一切事物看成是必然的呢)?悲夫!弟子志之!(要免除罪累)其唯道德之乡乎(只有浮游在道德之乡啊)!”
——《外篇·山木》P306
34.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实践),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
——《杂篇·庚桑楚》P380
35.
彻志之勃(毁除意志上的悖乱),解心(心灵)之谬(束缚),去德之累(系累),达(开通)道之塞(蔽塞)。
贵、富、显(显赫)、严(尊严)、利,六者,勃志也;容(容貌)、动(行动)、色(颜色)、理(纹理)、气(气息)、意(情意),六者,谬心也;恶(憎恶)、欲(欲望)、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趋就)、取、与(施与)、知(智虑)、能(技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荡动)胸中,则正(端正);正,则静;静,则明(光明);明,则虚(虚空);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杂篇·庚桑楚》P388
36.
羿工乎中微(射中微小目标),而拙乎使人无己誉(不要赞美自己)。圣人工(巧)乎天(道),而拙乎人(人为)。夫工天而俍(liáng 善于)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杂篇·庚桑楚》P390
37.
是以神人恶众至(归附)。众至,则不比(和乐);不比,则不利(对己不利)也。故无所甚(太)亲,无所甚疏,抱(抱守)德炀和(保养淳和),以顺天下,此谓真人。
于(像)蚁弃知,于鱼得计(悠然自得),于羊弃意;以目(自己的眼睛)视目,以耳听耳,以心复(回复)心。若然者,其平也绳,其变也循(遵循自然),古之真人。
以天(天道)待(期待)人(人为),不以人入(进入)天,古之真人。
——《杂篇·徐无鬼》P418
38.
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不合乎上天布施之意)也,商贾不齿。
——《杂篇·列御寇》P553
39.
穷有八极,达有三必。
美(善良)、髯(须)、长(高大)、壮、丽、勇(猛)、敢(果敢),八者俱过人也,因是以穷。
缘循(事事依从别人)、偃侠(事事看人脸色)、困畏不若人(畏畏缩缩总感到不如别人),三者俱通,达。
——《杂篇·列御寇》P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