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阅读笔记

分类: 漫读杂记 |
《寂静的春天》
([美]蕾切尔·卡森著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译文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010年4月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
1.

这是一本科学人文著作。被称为是“现代环境保护运动肇始之作”。有人说,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称这本书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以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本书出版于1962年,十年后的1972年召开了首次环境问题国际大会——斯德哥尔摩会议。
梁从诫为中文本作序。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为本书写了“引言”。
戈尔说本书出版时,作者受到的攻击和恶毒诽谤,可与当年出版《物种起源》的达尔文相比。
本书于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七年间陆续译为中文。全书于一九七九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本书作者蕾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先驱。一九七年五月二十七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普林代尔,一九二九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女子学院,一九三二年获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五二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
这本书在《私人阅读史》评介的书目中排名与《顾准文集》并列第二,仅次于《万历十五年》。
本书两位译者的资料没有搜集到。
——根据封面内容提要、作者简介、中文版序、引言、译者后记整理2011/5/22-23录
2.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物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了许多新的、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方法。随着这一形势的发展,一个要反复提及的话题是:我们是在与生命——活的群体,它们经受的所有压力和反压力,它们的兴盛与衰败——打交道。只有认真地对待生命的这种力量,并小心翼翼地设法将这种力量引导到对人类有益的轨道上来,我们才能希望在昆虫群落和我们本身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协调。
——P295和封底 2011-5-23录
3.
与人类被核战争所毁灭的可能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一个中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整个环境已由难以置信的潜在有害物质所污染,这些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甚至已进入生殖细胞,以致于破坏或者改变了决定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
——P8
4.
单一的农作物耕种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这种农业是工程师想象中的农业。大自然赋予大地景色以多种多样性,然而人们却热衷于简化它。这样,人们毁掉了自然界的格局和平衡,自然界靠着这种格局和平衡才能保有自己的生物物种。
——P10
5.
植物的进口是当代昆虫各类传播的主要原因,因为动物几乎是永恒地随同植物一同迁移的。
——P11
6.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
——P85
“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是当生物学和哲学还处于低级幼稚阶段时的产物。当时人们想象中的“控制自然”就是要大自然为人们的方便有利而存在。“应用昆虫学”上的这些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科学上的蒙昧。这样一门如此原始的科学却已经用最现代化、最可怕的化学武器武装起来了,这些武器在被用来对付昆虫之余,已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的大地了,这真是我们的巨大不幸。
——P295和封底
7.
今天我们所关心的是一种潜伏在我们环境中的完全不同类型的灾害——这一灾害是在我们现代生活方式发展起来之后由我们自己引入人类世界的。
造成一系列环境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各种形式的辐射,二是由于化学药物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杀虫剂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这些化学药物正向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蔓延,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单个或联合地毒害着我们。这些化学药物的出现给我们投下了一个长长的阴影,这一阴影并非吉祥,因为它是无定型的和朦胧的;这一阴影令人担忧,因为简直不可能去预测人的整个一生接触这些人类未曾检验过的化学和物理物质的后果。
——P184-185
8.
首次在医学上应用现代杀虫剂是在一九四三年的意大利,当时盟军政府用滴滴涕粉剂撒在大批的人身上,成功地消灭了斑疹伤寒。
——P265
9.
于一九六年已有一百三十七种昆虫具有抗药性。
——P263
10.
在滴滴涕时代(一九四二年前后)来临之前,那里的人们在其身体组织中不含微量的滴滴涕和其他同类物质。……在一九五四到一九五六年从普通人群中所采集的人体脂肪样品中平均含有百万分之五点三到七点四的滴滴涕。
调查者有充分理由得出结论:“几乎不存在可使人们信赖的、完全不含滴滴涕的食物。”
在一项公共卫生部的独立研究中,监狱膳食分析结果揭示出冻干果含百万分之六十九点六的滴滴涕、面包含百万分之一百点九的滴滴涕等这样的问题!
一个人要想发现不含滴滴涕和有关化学药物的食品,看来必须到一块遥远的、原始的土地上去,还要放弃现代文明的舒适生活才行。这样的土地也许至少会存在于遥远的阿拉斯加北极海岸的边缘地带吧?但一个人甚至在那儿也会看到正逼近而来的那种污染的阴影。
——P174-176
11.
单是在美国,每一年几乎有五百种化学合成物付诸应用。(这还是在当年的美国——录者注)
——P7
12.
正常情况下,一个神经脉冲借助叫做乙酰胆碱的“化学传导物”一条条神经地传过去。乙酰胆碱是一种履行了必要的功能后就消失了的物质。确实,这种物质的存在是这样的迅疾,连医学研究人员(没有特殊处置办法的话)也不能够在人体毁掉它之前取样做试验。这种传导物质的短时性,是身体的正常功能所必需的。如果当一次神经脉冲通过后,这种乙酰胆碱不立即被毁掉,脉冲就继续沿一根根神经掠过,而此时这种物质就以空前强化的方式尽力发挥其作用,使整个身体的运动变得不协调起来,很快就发生了震颤、肌肉痉挛、惊厥以至死亡。而及时消灭乙酰胆碱这种传导物质的是动物体产生的一种保护性酶——胆碱酯酶。
——P28
13.
骨髓是人一生的红细胞的主要制造者,它每秒钟向人体血液中放出将近一千万个红细胞。
——P230
14.
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
地球上的动物有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是昆虫。
——P245
15.
艾伯特·施韦策说:“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类自身将摧毁地球并随之而毁灭。”
——根据题记2011-5-22录
艾伯特·施韦策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
——P6
E·B·怀特说:“我对人类感到悲观,因为它对于自己的利益太过精明。我们对待自然的办法是打击并使之屈服。如果我们不是这样的多疑和专横,如果我们能调整好与这颗行星的关系,并深怀感激之心对待它,我们本可有更好的存活机会。”
——根据题记2011-5-22录
读记:
本书是于2011年3月16日至4月19日共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的。
从今日开始做读书笔记。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二日晚
今日完成了对本书的读书笔记摘录。并通读了笔记。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晚
本书作为一本揭示环境问题的著作,出版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其中引用的许多事实、案例、数据和材料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还有少部分是四十年代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时,环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类的关注,所以它的“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译后记P357)在当时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反对,特别是利益集团的攻击。现在看来,作者提出的观点,已经并没有什么新鲜感了,但是她的历史地位却是确定无疑的。
市场经济制度加科学技术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是否具有不可避免性?这是迄今为止尚无人做出如此结论的。但事实似乎正在证明,实情就是如此,尽管很多人是绝不愿意承认这一事实的。
书中对于“控制自然”的观念进行了批判,但作者没有由此否定科学技术,而是认为这正是科学不发达的表现。实际上,没有现代科学对人的思想的所谓解放,人类是不敢想象要对自然动手动脚的,“敬天”、“敬地”历来是中外各民族共同信守的准则。是现代科学冲破了对“天地”的所谓迷信,才导致了人类产生了要“控制自然”的动机。同时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技术基础,人类也不可能产生对于环境如此巨大的破坏能力。
支撑西方现代文明的三个支柱: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科学技术,对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马列主义曾经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唯有对于科学技术,是无论共产主义不是资本主义,都是一致持肯定态度的,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持欢迎态度,并为之欢欣鼓舞。
科学技术整个改变了世界和人类的面貌,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这种改变对于人类到底是福是祸,还是应该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形中去分析判断,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日打印了本笔记。
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四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