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书全译》阅读笔记(一)《大学》《中庸》

(2018-02-10 19:58:50)
分类: 儒学十三经笔记

《四书全译》

(张以文译著 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5月第一版19901月第2次印刷)

阅读笔记(一)

(《大学》《中庸》

 

1.    关于《四书译》及其作者

《四书全译》阅读笔记(一)《大学》《中庸》

本书是由湖南长沙人、新闻记者张以文译著的。该书将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四书,逐字译出,再译成通畅的白话文,而且采取对译排版方法,读起来非常方便。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中国古代正统文化的核心著作,是封建时代士大夫谋求官职和政治地位的钦定教科书和指导人们思想行动的经典。《四书》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因此它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也具有极高的地位。西方学者将《四书》宣扬的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思想、伊斯兰教思想、佛教思想并称为世界四大思想瑰宝。世界经济管理大师们称《四书》是“现代管理的圣经”。

 本书篇章的划分和排列以朱熹集注为基准。

——P1出版者的话、说明P6 2010-2-6 2010-3-27

 

2.    关于“四书”的内容

《大学》记述古代大学教人的方法;《中庸》讲述性命、中和的道理;《论语》记录孔子及其主要门弟子的言行;《孟子》记载孟轲与其主要门弟子的言论。

《大学》、《中庸》原为汉朝戴圣所传《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两篇。《中庸》相传是孔子孙孔伋(子思)所作。

四书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深湛,它涉及到中国古代思想、政治、经济、文化众多的内容。

——P1-3 王昌猷所作“序言”2010-3-22

 

《大  学》

3.    关于《大学》

《大学》一书,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据史载,为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作。宋朝朱熹将其取出与《中庸》、《论语》、《孟子》合在一起,列在四书之首。朱熹认为,《大学》一书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概括了儒家经典的精髓。因此,学习儒家经典,必须首先从《大学》开始。而其他三部书,都是进一步阐述《大学》所提出的思想。

所谓《大学》是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学说,泛指以政治理论为主体的社会科学。

程子(程颐)讲,《大学》是孔氏之遗书,为“初学入德之门”。由此可知古人研究学问的顺序。《大学》为首,《论语》和《孟子》次之,照此顺序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差错了。

本书共十一章,第一章为孔子之言,由曾参叙述,其后十章,为曾子之意,而其门人记之。本书是根据程子校订,更考古代经文,订正了许多错误后编排的版本。

——P124  2010-3-222010-3-27

 

4.    首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更新民众),在止于至善。”

——P2  2010-3-22

 

5.    次句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P1-2  2010-3-22

 

6.    核心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P3-4  2010-3-22

 

7.    孔子提出的治学的三大纲领和八项基本方法

三大纲领:明(彰明)(光明)德、亲(新、更新、自新)民、止于至善。

八项基本方法:格(明辨)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P2-4  2010-3-27

 

8.    论亲民

(商汤)之盘(浴盆)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原意为有道德的君王为达“新民”目的,而非君子可以不择手段)

——P5  2010-3-27

 

9.    论止于至善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有斐(文彩)君子(指卫武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均指修身)

——P6  2010-3-27

 

10.  论诚意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

——P910  2010-3-27

 

11.  论齐家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满足)其苗之硕。’”

——P11  2010-3-27

 

12.  论齐家与治国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P12  2010-3-27

 

13.  论治国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P16  2010-3-27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无理)而出者,亦悖而入(回敬);货悖而入(到手)者,亦悖而出(丧失)。”

——P16  2010-3-27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P16  2010-3-27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信任),命(怠慢)也。见不善而不能退(斥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生产)之者疾,用之者舒(慢),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发展自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P18  2010-3-27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P19  2010-3-27

 

《中  庸》

14.  关于《中庸》

《中庸》一书,与《大学》一样,原为《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为曾子的学生子思(孔子孙)所作,(《大学》为曾子所作)。都是由朱熹集为四书之一的。

《中庸》所突出宣扬的是儒家学派的修身观点。全篇从自我道德修养谈起,中间广泛地谈到世间万事万物演化的道理,最后又回归到自我修养上来。中庸是儒家学者进行自我修养的基本课程。

——P21 2010-3-28

 

15.  朱熹释“中庸”

朱熹解释中庸:中,就是不偏不倚,把握天下正道;庸,就是永远不变更,坚持信守的定理。

——P21  2010-3-28

 

16.  程颐释中庸

子程子曰: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P22  2010-3-28

 

17.  关于性、道、教

“天命(上天赋予)之谓性(本性),率性(依照本性)之谓道,修(理解发扬)道之谓教(教化)。”

——P23  2010-3-28

 

18.  论慎独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发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P23  2010-3-28

 

19.  论中和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P23-24  2010-3-28

 

子曰:“故君子和而不流(迁就),……中立而不倚(偏私)。”

——P28  2010-4-2

 

20.  孔子论中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时时适中)。小人之(违反)中庸也,小人则无忌惮也。”

——P25  2010-3-28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平治)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做到十分困难)也。”

——P27  2010-4-2

 

21.  孔子论知味

子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P26  2010-4-2

 

22.  子思论中庸

“君子素(处在)其位而行,不愿(倾慕)乎其外(以外的东西)。”

“君子无入(无论处于)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攀附)上。……上不怨天,下不尤(责备)人。故君子居易(居心平正坦荡)以俟(等待)命,小人行险以徼(求得)幸。”

——P32  2010-4-2

 

23.  孔子论为政与用人

子曰:“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P38  2010-4-2

 

24.  论仁义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P38  2010-4-2

 

25.  五达道、三达德

子曰:“天下之达(通行)(道义)五,所以行(实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P39  2010-4-2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P40  2010-4-2

 

26.  孔子论有备与无备

“凡事豫(准备)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音央,坏事);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懊悔);道(讲道)前定(准备),则不穷(词穷)。”

——P42  2010-4-3

 

27.  孔学论“诚”

孔子说:“诚者,天下之道(道理)也;诚之者(做到诚),人之道(目标)也。诚者不勉而中(不勉强就能做到),不思而得,从容中道。”

——P43 2010-4-3

 

子思说:“自(由于)诚明(诚恳而明白事理),谓之性(天性)。自明诚,谓之教(教化)。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P44  2010-4-3

 

子思说:“至诚如神。“

“至诚无息(止息),不息则久,久则徵(验证),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P4647  2010-4-3 2010-6-14

 

28.  孔子论学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P43  2010-4-3

 

“人一(一次)能之,己百之;人十(十遍)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P43-44  2010-4-3

 

29.  儒家论博厚

子思说:“博厚,所以载物也。”

——P47  2010-4-3

 

30.  子思论君子

“故君子尊德性

而道(讲求)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遵循)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国有道(仁政),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智慧),以保其身。’”

——P50 2010-4-3

 

“君子之道,淡(清淡平凡)而不厌(令人厌恶),简而文(文采),温而理(条理),知远之近(到达远方先由近处开始),知风(教化风气)之自(从自身开始),知微之显(微小构成显著),可与入德(美德)矣。”“君子

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超过别人的地方在于别人看不到时仍然自律)……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銊(刑罚)。”

——P56

-57 2010-4-3

 

31.  论以德服人

《诗》云:“予怀明(光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P57 2010-4-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