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阅读笔记(四)
(2018-01-14 21:31:57)分类: 儒学十三经笔记 |
《礼记译注》(上下册)
(杨天宇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年7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5次印刷)
阅读笔记(四)
1.
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檀弓上P75
夫礼,为可传(传播)也,为可继(继续)也,故哭、踊有节。
——檀弓上P81
丧事欲其纵纵(匆匆忙忙样)尔,吉事欲其折折(tì 从容不迫样)尔。
——檀弓上P82-83
子高曰:“吾闻之也:‘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葬我焉。”
——檀弓上P91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与家产相称即可)。”“有毋过礼(富家也不过礼厚葬)。”
——檀弓上P89-90
孔子恶野哭(哭非其地)者。
——檀弓上P97
子贡问丧,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瘦瘠憔悴的外貌)为下。颜色称其情(内心哀情),戚(悲)容称其服(丧服)。
——杂记下P538
君子不夺人之丧,亦不可夺(被夺)丧也。
——杂记下P538
丧(服丧)者不遗(赠)人。
——杂记下P544
男子不死于妇人之手(手中),妇人不死于男子之手。
——丧大记P564
五十(指年龄)不成丧(不遵循成套的丧礼),七十唯衰麻存身(只须穿丧服系麻绖带,生活起居一如平常)。
——丧大记P578
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
——祭义P609
子云:“寡妇不夜哭。”
——坊记P689
门内之治恩(亲情)揜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丧服四制P855
2.
“祭者,教之本也。”
——祭统P638
夫祭有十伦焉:见(体现)事鬼神之道(方法)焉,见君臣之义焉,见父子之伦焉,见贵贱之等焉,见亲疏之杀焉,见爵赏之施(行)焉,见夫妇之别焉,见政事之均(公平)焉,见长幼之序焉,见上下之祭焉。此之谓十伦。
——祭统P639
子曰:“《兑命》(《说命》)曰:‘纯而祭祀(专一求神祭祀),是为不敬。’”
——缁衣P744
3.
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人的气息,就是神在人体内的充盈)。魄也者,鬼之盛也(人的魄,就是鬼在人体内的充盈)。合鬼与神(人死后,合死者的鬼与神加以祭祀),教之至也(是圣人设教的最高原则)。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埋)于下,阴为野土,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显现出光影),焄(xūn)蒿(滾腾而上),凄怆(令人凛然感动),此百物之精(各种生物的精气)也,神之显(看得见的神)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就生物的精气制定至高无上的名称),明命鬼神(尊名为鬼神),以为黔首则(民众信奉的准则),百物(众民)以畏,万民以服。”
——祭义P616
4.
圣人南面(面朝南就王位)听(治理)天下,所且先者五(首先要做的五件事),……一曰治亲(整治亲属关系),二曰报功(报答有功之臣),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任用有才能之人),五曰存爱(存心爱民)。……其不可变革者,……亲亲(亲爱血缘亲属)也,尊尊(尊敬尊贵者)也,长长(服从长上)也,男女有别。
——大传P428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
——祭义P613
5.
为人臣下者,有谏而无讪(讥笑),有亡(离去)而无疾(怨恨),颂而无讇(chǎn谄媚),谏而无骄(骄慢),怠(君主懈怠)则张(振作)而相(帮助)之,废(废弛的朝政)则埽(扫除)而更(更新)之,谓之社稷之役(为)。
——少仪P442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谨慎)终。”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违背义理)。”
——表记P728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顺(合乎义理)则臣有顺(服从)命,君命逆(违背义理)则臣有逆(不服从)命。”
——表记P729
6.
军旅思险(利用险阻),隐情(保密)以虞。
——少仪P448
7.
孔子曰:“凶年则乘驽马,祀以下牲(降低一等)。”
——杂记下P555
8.
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
——祭统P643
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霸者、王者的工具)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
——经解P652
孔子曰:“人道(治理人的办法)政(行政)为大。”
孔子曰:“政者,正也。君为正(正道),则百姓从政矣。君之所为,百姓之所从也。
公(鲁哀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各种事物从而上正道了)。”
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爱别人)为大。所以治(用以)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敬之至矣,大昏(国君的婚礼)为大。”
孔子曰:“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
孔子对鲁哀公说:“身以及身(将敬重自身推广到百姓之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行此三者,则饩乎天下矣(教化满天下),大王之道也。”
——哀公问P657
子云:“小人贫斯约(穷困),富斯骄(奢)。约斯盗,骄斯乱(淫乱)。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节制),以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贵也,使民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贵不慊(qiàn)于上(不恨于比上不足),故乱益亡(少)。”
——坊记P675
子云:“《诗》云:‘民之贪(好)乱,宁(宁愿)为荼毒(灾祸)。’故制(规定)国不过千乘,都城不过百雉,家富不过百乘。以此坊民,诸侯犹有衅者。”
——坊记P676
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最受尊敬的对象)无二上。”
——坊记P676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
——丧服四制P856
子云:“有(掌)国家者,贵(重视)人而贱(不吝惜)禄,则民兴让;尚技而贱车(车马服装),则民兴艺。”
——坊记P678
子曰:“事君难进(晋升)而易退,则位有序(贤愚有别排列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官位混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表记P727
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归附)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逃避)心。故君民者,子(像对待儿子)以爱之,则民亲之;信以结之,则民不倍(背叛);恭以莅之,则民有孙(顺服)心。”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子曰:“上好仁,则下之为仁争先人(争先恐后)。故长(领导)民者章志(表明志向),贞(正确)教育,尊仁,以子爱百姓,民致行(致力于行仁)已,以说(取悦)其上矣。”
——缁衣P734
子曰:“上人疑(上位的人多疑),则百姓惑(迷惑而不知所从)。”
——缁衣P737
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以体全(保全),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缁衣P741
9.
“幼子常视(示,用正确的东西教育他)毋诳。”
——曲礼上P7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辨认方向)。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一起吃饭)。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老,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计算日期)。十年,出就外傅(出外就师求学),居宿于外(住宿在外),学书记(写字与记事),衣不帛襦袴(rú
——内则P358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知识通达而了解历史),《书》教也;广博易良(豁达平易善良),《乐》教也;絜静精微(纯洁文静细心),《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连缀言辞比附事实判断是非),《春秋》教也。故《诗》之失(过分),愚;《书》之失,诬(知识失实);《乐》之失,奢(侈);《易》之失,贼(相互伤害);《礼》之失,烦(烦琐);《春秋》之失,乱(乱伦犯上)。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正确施行)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经解P650
子云:“上酌(采纳)民言,则下天上施(当作天的命令来施行)。……故君子信让(诚信谦让的态度)以莅(对待)百姓,则民之报(报答)礼重(重礼)。《诗》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ráo 砍柴人)’。”
——坊记P679
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善则称亲(双亲),过则称己,则民作孝。”
——坊记P679
10.
子曰:“仁之为器重(像贵重之器),其为道远(像遥远的道路),举者莫能胜也(没有人能整个举起它),行者莫能致(走到尽头)也。”
——表记P718
11.
子言之:“君子所谓义者,贵贱皆有事于天下(天下之人无论贵贱都有所当恭敬而行的事)。”
——表记P721
12.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容貌体态),齐颜色(表情得当),顺辞令(言词和顺)。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故冠而后服(服装)备(齐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故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
敬冠事所以重礼,重礼所以为国本也。
——冠义P812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冠义P814
13.
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妇夫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端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昏义P817
妇顺备(备孝顺德行),而后内和理(治理),而后家可长久也。
——昏义P819
14.
拾阶而行与历阶而行:两脚并于一级台阶,然后再升一级并之,是谓拾(shè)阶;一脚一级而升,谓历阶而行。
——曲礼上P10注释
虚坐与食坐:虚坐也称徒坐,指非饮食之坐。食坐为饮食之坐。
——曲礼上P2注释
切成大块儿带骨的熟肉曰殽,不带骨曰胾(zì)。
——曲礼上P17注释
束帛:一束帛,五匹,二十丈。
负薪之忧:称病的谦辞。
去国:大夫、士三谏国君不从就要离国而去。
——曲礼下P35、37、39注释
朝觐:诸侯北面(面向北)而见天子曰觐,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曲礼下P44注释
诸侯未及期(约定的时间和地点)相见曰遇,相见于郤(xì)地(两国边界)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言语相约而取信)曰誓,莅牲(面对神灵杀牲)曰盟。
——曲礼下P45
寡人:谦辞,犹言少德之人。
——曲礼下P45
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曲礼下P46
世妇:诸侯的正妻曰夫人,世妇是次于夫人者。
——内则P356注释
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在床曰尸,在棺曰柩。羽鸟曰降(有羽毛的鸟死叫降),四足(四足动物死)曰渍。死寇(死于抵御敌寇)曰兵。祭王父(祖父)曰皇祖考,王母曰皇祖妣,父曰皇考,母曰皇妣,夫曰皇辟。生(在世)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寿考(老死)曰卒,短折(短命夭折)曰不禄。
——曲礼下P50
男女未成年而死叫作殇,其中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而死则为无服之殇。
——檀弓上P58注释
正寝、燕寝:又名大寝和小寝(P94注释)。正寝又名适室(P101注释,大夫名适寝、士名适室P565注释)、路寝(P175注释,国君名路寝P565)。天子至大夫、士都有正寝和燕寝。燕寝是平时常居之所,正寝则必当斋戒或疾病时居之。故死也在正寝,即所谓寿终正寝。
——檀弓上P69注释
小祖、大祖:小祖谓四亲庙:祢、祖、曾祖、高祖;大祖谓太庙,即始祖庙。
——檀弓上P94注释
踊:哭丧的一种形式。一踊三跳,三踊九跳为一节。士三踊,大夫五踊,诸侯七踊,天子九踊,即所谓节文。
——檀弓下107注释
诸侯三门:最外叫库门,其内曰雉门,最里曰路门,即寝门。
——檀弓上P128注释
元日:一个月中上旬的辛日。
刍豢:养牛马曰刍,养犬豕曰豢。
阿党:谓治狱而枉法的官吏。
公社:即国社,谓后土。
畅月:谓民人空闲无事之月。
——月令P175、201、208、210、212注释
玄酒:以水当酒,称为玄酒。尸祭时所设。乡饮酒礼也设,有返本尚朴之义(P823注释)。
——曾子问P242注释
东序:夏后氏的学校名。
瞽宗:殷学名。
止庠:有虞氏学名。
辟廱(yōng):周学名。
——文王世子P249注释
大司成:谓有道德而在国学任教者。
成均:据说是五帝时期大学之名,后有时泛指大学。
衅:古代器物新成,杀牲以祭,以牲血涂器,曰衅。衅祭也包括对新落成的庙进行的一种祭礼(P558)。
——文王世子P250、251注释
上嗣:指嫡长子。
燕食与燕饮:燕食主吃饭,燕饮主饮酒。据说国君一年要举行四次燕食礼。但族人则根据与国君关系的亲疏,以决定参加次数的多少,关系最亲的可参加四次,以下隔一代就少参加一次,故曰“世降一等”。
——文王世子P257注释
宫县、轩县:宫县为四面悬乐,为天子之礼。轩县谓诸侯只能东西北三面悬乐。
寓公:因故丧地失国而寄寓他国的诸侯。
县弧之义:男子初生,即悬弧(弓)于门左,示有射道。
里:二十五家为里。
卒伍:百人为卒,五人为伍。
百姓:王的亲族。
——郊特牲P309、310、311、312、313、315注释
沐浴:沐为洗头,浴为洗澡。
大宗、小宗:大宗是嫡长子。小宗是嫡长子的同母弟,也称嫡子。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下传超过五代,就不再为族人所宗(P405注释)。
——内则P334、339注释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以下(诸侯对与自己地位相当或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
——玉藻P387
秦汉之后,凡急事速行,乘车曰传,乘马曰遽。
——玉藻P388注释
七出:古代丈夫出妻子的七种理由,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丧服小记P403注释
慈母:某妾无子,另一妾之子丧母,父命某妾为该子之母,于是某妾便谓慈母。
——丧服小记P414注释
正朔:正指岁首,朔指每月初一。古代历史上曾经颁行过几种不同岁首的历法:如夏历以正月为岁首,殷历以十二月为岁首,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秦和汉初施行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出入:女子出嫁为出,未嫁为入。
合族之道:通过食礼和燕饮之礼等,来聚合本宗族的人。
——大传P429、431-432注释
泛埽(扫)曰埽,埽席前曰拚(fèn)。
朝廷曰退(散朝)。燕游(闲暇游玩)曰归。师役(作战结束)曰罢。
肃拜:低头而拜。
手拜:先以手至地,再以头至手。
朝会或祭祀所乘的副车叫作贰车(与正车相对P521注释),行军或打猎所乘的副车叫作佐车。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少仪P438、441、444、445注释
乘(shèng):古意有四之意。
束修:十条脯(干肉)。
与(给予)卑者则曰赐,奉尊者则曰献。
深衣:上衣与下裳连为一体,为丧礼占卜者服丧。
——少仪P448、513注释
丧车:又名恶车,是孝子乘以送葬之车。
——杂记上P522注释
外宗:谓姑、姊妹之女、舅之女、姨。
从母:姨。
冒:包裹尸体的布袋子,分为两截,上体叫作质,下体叫作杀。
——杂记上P533、542注释
三年之祭:谓父母之丧。
——杂记下P554注释
内宗:五服内的亲属之女。
束、两、寻:帛之计量单位,一两即一匹合四丈,五两合一束,一两合五寻。婚礼纳币一束二十丈,祭礼一束十八丈。
——杂记下P556、561注释2015/10/15录
寄公:诸侯失国而寄居邻国者。
代哭:死者未殡之前当哭不绝声,为防孝子悲哀太甚而伤身,故定代哭之礼,即由人代替按时轮替而哭,为太子代哭国君要设漏壶计时。
潘汁:淘米水,供洗头用。
溢:二十两曰溢,为米的一又二十四分之一升。秦汉时一升等于今200毫升,约为今五分之一升。
——丧大记P568、570、576、577注释2015/10/16录
大棺、属、椑:国君之棺三重,大棺在外,属(zhù)在大棺之内,椑(bì)在属之内。
——丧大记P592注释2015/10/17录
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者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
——祭法P600
都、邑:兼为城,大者谓之都,小者谓之邑。
祧:远祖之庙。
墠:祭祀场所,除地(清除整洁的地面)曰墠。
——祭法P601注释2015/10/17录
社:祭祀土地神之处。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太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
——祭法P603注释2015/10/17录
州巷:一乡五州,巷犹闾,州巷泛指乡里。
——祭义P625注释2015/10/20录
籍田:天子与诸侯亲自耕种用以生产祭祀所用粮食的耕地。
——祭统P633译文2015/10/21录
投壶: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礼。以矢投壶,投中多者为胜,而饮负方以罚酒。燕饮有射箭比赛以乐宾,但如庭室面积不足以张射侯,且宾客人数较少不足以排比射耦,则用投壶礼。
矢长七扶,四指为扶,一扶为四寸。
——投壶P784、785译文2015/10/26录
筑墙一丈为版,版宽二尺,五版为堵,一堵之墙,长一丈,高一丈。
锱铢:二十四铢为两,八两为锱。
——儒行P795、797译文2015/10/26录
乡先生:谓致仕的卿大夫。
——冠义P813注释2015/10/27录
乡:古代天子、诸侯国都郊外的基层行政组织。乡下属组织有州、党,首长名州长、党正,级别为士。
乡大夫:乡之长。
——乡饮酒义P822、823注释2015/10/28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