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更正有效性案例分析


分类: 教学案例 |
小学语文作业更正有效性案例分析
小学中年级即小学三、四年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二年级学校学习常规的训练,三年级儿童学习的自觉性有所增强,学习能力也伴随着生理的发育和心理素质的完善逐步发展起来。于此同时,三年级的语文作业内容和形式相较二年级都有所变化和提升,但是学生作业逐步由低效作业向高效作业过渡,仍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在作业质量上,因为中高年级的书面练习变多,而且作业格式变化比较大,不再是单独的字词知识,更有句段篇的知识,难度增大,学生不愿意去认真读、认真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布置大量作业,导致很多学生做作业积极性不高,作业马虎潦草,做作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付老师,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降低了作业的有效性。
我们有必要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理论以及新课程改革要求,重新全面认识更正作业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作业的更正上即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要关注更正的效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能引领学生走进语言生活、体验语言、感悟语文教学的快乐。鉴于这种现状,我在更正语文作业过程中对更正作业的形式作了新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案例:改变传统方式 更正方法多样化
教师批改更正
教师批改作业是一种常见的作业批阅更正形式,虽然是传统的批阅更正形式,但在现代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是要求教师批改作业时多用心思,如加上了多样化的评语,这可以激活孩子潜力,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这是我众多学生中一个小小的例子。
学生互批
三、反思与改进:
想要真正意义上提高语文作业批改更正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兴趣不同的个体。如果作业都采取同一种批改更正形式,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有弹性地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学习方式,教师就得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实际设计和选择语文作业批改更正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疲倦、应付心理。当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完成作业并能出色的批改更正他人作业时,教师对学生所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批改更正,要加以评析和表扬。这样的作业批改更正才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也注重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意义上提高了语文作业批改更正的有效性。
(一)、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思考的认识和习惯。众所周知教育与教学是分不开的,是同时进行的。要想使学生增强对学习、对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首先认识学生对学习和作业的重要性,能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地参与课堂思考与作业。有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喜欢的习题去思考,做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做作业时,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设计好让学生感兴趣有一定挑战性的习题,让他们享受到了学习做作业的快乐与兴趣,让他们的思维在快乐的篇章中跳动。
(二)、改变当前作业纯粹面向应试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作业观。学校教学把知识学习、智力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放在首要这是不容置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把学生放在是个正在形成的人的角度来对待。正在形成中的人有很强的可塑性,他的情感、态度、意志力、道德观、信念、信仰和价值观正在形成,这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诱导与培养,而教学观和作业观所导致的在课堂上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因此,每一节课中必须拿出约15分钟的时间让同学们进行作业练习,可以采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增强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及与学生的情感互动。
(三)、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精心设计出相关的作业。
1、作业应该尽量的少而精。从主线与重点知识突破,作业的设计要注意多样性。单一形式的作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样形式的作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增强其无意注意和思考的集中性。我们认为作业与练习,从题型上看,有选择、简答、判断、综合练习等;从性质上看,有逆向练习、辐射练习、动态练习、操作练习;从结构上看,要根据一定的目的,设计适量的题组让学生练习,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
2、作业必须目的明确,符合当前所学习的相关知识,需要有明确的知识与适应学生发展的能力要求。我们知道作业与练习必须有针对性,学习了知识之后进行相关的思考与训练,这是必要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有利于知识的巩固运用、学生认知能力的形成。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最基本的前提:作业布置的内容必须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形成能力的提高。
3、作业必须给予相应的检查、反馈、针对性的指导和激励。作业布置后教师必须要做相应的检查和反馈,并且必须有相关的指导和激励。在学校里,我们通过学习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而对一些课外的作业,要求必须进行批改和针对性的指导、激励。通过检查,一是督促学生必须完成;二是发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效果。在检查后,针对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说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思维角度不全,我们就对其提出相关的指导,思考问题要从多角度去拓展思考并给予相关的典型训练题进行训练;还有些学生在做材料题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准确、不全面,这实际上是一个阅读的问题,我们就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和典型题的训练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们也要求教师给与不断的激励。
4、设计的作业和练习需要有层次、梯度,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我们当前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认知差异和个性差异,对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带有模仿性的题目,这是为了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业困难的学生都能做的,这是知识的内化过程;对一些带有综合性、灵活性的题目,面向大多数,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这是知识的同化过程;而对一些思考性、创新性强的题目,主要供学有余力的优等生练习,这是知识的强化、优化过程。总之设计作业因学生的认知差异而设计。
第四、作业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培养合作的习惯,使学生逐渐养成合作、研究、探讨的良好学习品质。传统教学观认为,布置作业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分数,其更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认为当今教育教学应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探讨的过程。更加注重的是过程中丰富情感、价值观的形成。不要让学生只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作业,也不要只为了得高分数而设置作业,我们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