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篇文章从定题开始,就以其吸引人的文笔功夫获得了一部分的受众的欣赏。相比于“特殊时期的秘密人物”“屠呦呦精神”来说,“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样的文章题目,更加贴近于大众的生活,也让这样一个对世界有所贡献的神一般的科学家,走下了神坛,更加接地气。这种接近感,让人们愿意去品读这个人的一生,也会去好奇她是如何“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其次就是文章的结构安排清晰明了。围绕着屠呦呦这个人的事迹,展开了描写。分别写了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抗疟效果在提取方式上面无数次的尝试,从第二轮青蒿的抗疟效果只有12%到最后她在读了很多古书之后用乙醚提取达到了100%,这其中的描写详略得当,也解释清楚了屠呦呦发现这个结果的过程。第二部分则是通过写她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基础,这是大多数人物报道存在的一个模式化描写。第三部分则是写了屠呦呦的遗憾,因为没有知识产权的意识,所以失去了青蒿素的知识产权,这是屠呦呦的遗憾,也是我们中国的科学领域的一大遗憾。三个部分条理清晰,写作行云流水。
最特别的是三个部分的连接,虽然看似独立的三个不同的部分,却由作者在屠呦呦的家里随着屠呦呦的行动线串了起来。例如第一部分和开头的连接“一见面,屠呦呦就让我们见识了一位科学工作者的严谨”,例如第三部分的开头“有时候记者真不敢相信,面前的屠呦呦是位76岁的老人。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多小时里,屠呦呦不停地述说,思路清晰,中气十足……其实屠呦呦的身体并不是很好”然后就谈到当时的科研环境多么恶劣,屠呦呦也因此身体受损。这样的连接相比于其他文章,更加的连贯。因为用到小标题的时候,很多的文章就形成了独立的部分,看起来是一篇文章,但是每个部分之间除了小标题与题目之间的总分关系,文章之间并无联系。
文章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大量采用了屠呦呦自己的话,让文章更有可信度而且更加简单明了,不会让信息冗杂。在描写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过程中,作者也是直接引用了屠呦呦的话,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由于口语的原因也让大众容易理解。在写屠呦呦科研过程中非常困难难,而且困难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无法照顾女儿的情况时,也是引用了屠呦呦在作者采访时说的话,保证了客观性,也让大众有自己的思考。
这一篇人物报道,相比于其他的对屠呦呦的报道,总体来说更加有血有肉。屠呦呦不仅仅是其他报道里面所说到的“有洞察力、顽强、执着”,她也有可爱又严谨,遗憾又高尚的一面。这样的一篇人物报道让我们在对于屠呦呦对科研贡献了自己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她在生活中的样子,她也会住在简陋的房子里,她也会不屑记者和摄影师们不肯脱外套,她也会对儿女丈夫有所愧疚,她也会遗憾没有当选院士……
综上,《环球人物》的这一篇“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这样一篇人物报道在保证了客观和真实性的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走下神坛的伟大的科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