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 茶
的 道 理
鲍
扬
据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记载,我国茶文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喝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五千年之久。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闻到茶的芳香。油,盐,柴,米,酱,醋,茶是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中国有句俗话;人不可一日无茶。国人几乎没有不喝茶的,自古至今,茶都是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茶在国计民生中的普遍性,长久性,特殊性的地位是其它任何一种饮料都望尘莫及的。华夏民族的茶五千多年来培育了中华民族发达的智力和健康的体魄。总结五千年的茶事实践,我们把喝茶分为两大类型。喝茶的两大类型是清饮和调饮。
一
清
饮
清饮是指在冲泡或煎煮茶叶时,不添加任何辅料,闻的是茶的本香,品的是茶的原汁原味,感受的是茶独特的美妙韵味。漫漫五千年,我们的祖先对茶的利用,历经了从药用到食用再到调饮,进而清饮的演变。中国人对茶的渴求,也历经了从生理需求到感官享受再到精神升华的演进。也就是说调饮在先,清饮在后。清饮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代茶圣陆羽对于泡茶用水,煮水之火,泡茶之器,煮茶之法都有极其严格细致的要求,他革命性提出了茶的清饮方式-煎茶法。摒弃了前人在茶汤中加各种配料的做法,仅保留了盐。这意味着食茶时代的没落,饮茶时代的来临。陆羽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品尝到茶的真滋味,真正的品茶行家应该单纯地喝茶,品尝茶的自然精华,加料调饮是对茶的糟蹋。陆羽之后,他所倡导清饮成为中国饮茶方式的主流。宋秉唐志,饮茶之风越发盛行,饮茶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宋人将唐人的煎茶法改为点茶法,在原料制作工艺,冲泡方式上更为讲究,在茶汤调理过程中不再加盐,同时,更注重茶的色,香,味,形等要素的统一。
点茶法是先将茶叶在小石磨中研成细末,将茶末置于碗中用沸水调成膏状,然后用沸水冲入,再用竹制的,扫帚状的茶筅击打茶汤【称为击拂】,打出汤末,最后根据汤沫的色和形以及停留时间长短等来品判茶的好坏。宋代的点茶法由日本来宋学佛的僧人带回日本,在其后数百年的传播中与佛教禅宗理念互融互生,不断演进,到了十六世纪中后期,由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完善成为日本国粹---抹茶道。
宋代的饮茶方式还有’’
茶百戏‘‘’,与’’斗茶‘‘等。斗茶又称茗战,即比较茶汤的好坏。进入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蒙古人统治中国,宋人开创的极富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的点茶法遭到摒弃,饮茶方式又回复到陆羽时代之前加奶的调饮方式。此后,点茶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只能在故纸堆里去寻觅它的痕迹了。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清廉之风,下令停止生产工艺极为繁复,造价极为昂贵,奢侈的龙凤团茶,改为唐宋就已出现散茶。随着散茶的兴盛,茶叶的冲泡方式演变为泡茶法。冲泡法又分为撮泡法和壶泡法。撮泡法是将散茶置于茶瓯中,用沸水直接冲泡。清朝流行的盖碗茶,以及当代台湾茶艺的曼陀罗泡法都归于撮泡法。壶泡法是直接将散茶置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泡好后分杯而饮。这与当代流行于闽粤台一带的功夫茶的冲泡程序极为相近。由于泡茶法较唐宋的煎茶法,点茶法更为简单,易行,饮用也更为方便,使得饮茶更加接近民众生活,这就带来了明清茶馆文化的繁荣。当代日本的煎茶道,韩国的茶礼,也是承接了明清的泡茶法。近现代,冲泡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西湖龙井,安吉白茶,安溪铁观音,武夷大红袍,祁门红茶,洞庭碧螺春,用的多是清饮法。
二
调
饮
调饮是指在饮茶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茶中加糖,加盐,加奶,加薄荷,加果汁,加香料,加中草药,甚至还可以加酒,调制出适合自己口味的茶,兴致所至,随心所欲,总之只要能喝出建康,喝出好心情就好。特别是茶叶和中草药【单方和复方】调饮,对人体保健养生和治疗疾病作用是很大的。茶最先出现在神农’’
尝茶解毒‘‘的传说中。中医认为,茶具有明目醒脑,清热解暑,止咳生津,消食化脂等许多功效。今天在浙江,福建白茶产区,对于白茶还有’’
一年为茶,三年为药,七年为宝。‘‘的说法。在湖南安化茶区,还有用老陈茶煎服治疗小儿痢疾的作法。茶被食用,最早记载在【晏子春秋】一书里;’’
晏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食。炙三戈五卵,茗【即茶】菜耳。‘‘今天,在湖南桃江一带依然保留着吃擂茶的风俗----将新鲜茶叶与盐,生姜,玉米,芝麻,黄豆等一起捣碎成沫,然后开水调服。在中泰边境的泰族亦有’’
腌茶‘‘的习俗---将鲜茶叶腌制后,当零食食用。随着古人对茶的认识的不断深入,用茶方式也逐渐由直接食用鲜叶
,转变为加工成干茶后再与其他配料一同煮饮的食用方式,即调饮。
据史料载,西汉以前,即有将茶叶制成茶饼,配葱,橘,用于醒酒提神和健身方法。人们在用茶之前,取茶饼在火上炙烤提香,待茶饼冷却后碾碎,再将碎茶置于釜中,同时投入米
,姜,盐,葱,香料,鲜奶,等煎煮。今天,西藏,青海的藏民饮用的酥油茶,以及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牧民饮用的奶茶,都保留了这种古老的调饮方式。英国人在红茶里加糖加奶,俄国人在红茶里加糖,蜂蜜和柠檬,印度人在红茶里加香料和牛奶的喝法,都延续了中国古人的调饮方式。
国人喝茶,调饮先于清饮是符合事物发展规侓的,在药用和饮用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茶的食用就是调饮法誕生的基础。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撰写的【广雅】,对于调饮法记得很清楚;’’
荆巴间采叶作饼 。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生炙全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
荑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则记载的意思是;湖北,四川之间采叶子做成茶饼,叶子较老的就和米膏搅和在一起成型。如果要煮茶来喝,先把茶饼烧烤到颜色变红,然后舂捣成粉末,放在瓷器里面,用热汤从上淋浇淹浸,也可以加葱,姜,橘子同煮。喝了可以醒酒,又可令人不睡觉。’’
用葱,姜,橘子荑之‘‘可见是调饮法。其步骤是炙茶,舂捣,浇覆,调味。
唐代以后,以茶配伍中草药有所发展。宋代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中第九十七卷列有药茶专篇。据了解我国的古籍民间验方,名家祖传秘方及近代医药研究成果,以茶为配伍的中药方剂就有上千种之多。延至近代,保健茶更为普遍。当代中国多以绿茶,乌龙茶或红茶为主要原料,配以有疗效的单味或复方中药制成名目繁多的调饮保健茶。具有健身,降压,降脂,明目,保肝,降血糖,防癌等不同功效。例如八宝菊花茶,乌龙金丝茶,灵芝茶,金银花茶,绞股蓝速溶茶,中华枣茶,莲子芯茶,山楂甘草茶,菊花龙井茶,蒙古族奶茶,藏族稣油茶,白族三通茶,维吾尔香茶,侗族油茶,客家擂茶,纳西族龙虎斗等等均属于调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