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悠悠淇水魏巍太行
悠悠淇水魏巍太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71,642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2023-05-21 11:58:33)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文美图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文、图/江边鸟

4月中旬的一个周末,女婿开车,一家人去峄山爬山。出了济宁,沿着临河路往东,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峄山镇,远远就看到了一个不高的山头,那就是峄山了。

峄山,又名邹峄山”、“东山海拔582.8米,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位于邹城市城东南十公里处,峄山以其小巧之体、玲珑之态,集泰山之雄、黄山之奇、华山之险于一身,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自然之秀美素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美誉。因其独树一帜的自然风貌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享誉神州大地。

景区有一座高大雄伟的峄山牌坊,是峄景区的标志。牌坊为四柱三门七楼式仿古建筑,高9.9米,宽14米,匾额“峄山”二字。牌坊飞檐斗拱,彩绘艳丽,黄琉璃瓦盖顶,金光闪耀,气势非凡。[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在峄山牌坊后面的高台阶上,屹立着一块自然奇石,名叫“子孙石”,也是峄山的标志石。这块石头高4米多,周围凸凹不平的自然景观是峄山最典型的古海蚀地貌,石头顶上较平整,上面建有“子孙堂”。腰凹处刻“子孙石”三个字还有一些题记石刻。子孙堂内原塑有云霄娘娘的塑像,她到峄山来是为人间送,为世人增添子孙。听说拜子孙石是十分灵验的,求子得子。

登台阶来到景区西门,这是一座气势雄伟的门坊,是第一道山门听说这个西山门就是老山门山门前耸立着一座“天下第一奇山”石碑。

西山门“一天门”,俗称“有赫门”。听说原来的建筑是砖、石、瓦结构,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门额书写着临下有赫”四个大字。门柱楹联“上有赫赫赫赫赫插天表下有赫赫赫赫赫喧人间名副其实的有赫了。门柱的背面另有千秋:“上一千五百级云层路,下四十三盘阶林海川”。现在的这座“有赫门”,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为四柱三门三楼式仿清建筑,比原来的清代山门要高大壮观。[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女儿、女婿和外孙女是要买门票的,我和太太却是免费的。进入山门,登山的盘山路有两条,称为西路和中路。走西路到达山顶,路途短一些,但路陡累人。如走中路,地势平缓,但路程稍远。女儿、女婿和外孙女选择西路爬山,我和太太选择乘坐上山索道乘坐索道65岁以上也是半价。

峄山之秀美,在于其石头奇、洞穴奇、泉水奇、石刻奇和神话传说奇。乘坐在缆车里就能看到脚下奇石嶙峋,灌木参天,那峄山之为花岗岩,怪石万迭,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积石相连,络绎如丝,大小亿万,山无土壤,以堆石为奇惊叹天工造化之奇功

下了缆车就是南天门,只见几块巨石堆积在一起,巨石上镌刻着“南天门”三字另一巨石上镌刻着“天成之险”。两块巨石峭立如壁,两壁间可容一人走过,象一条长长的胡同,上面覆盖着一块巨石,是一座天然石门这里原是登山的古道。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现代的南天门是一个条石彻成的高台,有门洞作为通道,拱石门洞的前额镶嵌了一块石匾,镌刻着“南天门”三字。南天门高台上是山神庙,为世俗化了的拜祭场所,有求必应的民间神灵

南天门,虽然是一处人造景观,但它面向正南,视野开阔站在这里向南看,南天辽阔。往下看,大有由天上俯视人间的感觉,更有“天门”的味道。听说这是由原来的灵岩候阁石拱门洞为南天门

南天门的一侧有一块巨石,上面雕凿着“断机石”三字,是为纪念孟母断机教子典故邹城为孟子的故乡,因这块石头形似刀型,借此石纪念孟母断机教子。

从南天门往下几步就是聚仙桥,相传这是当年八仙在此相聚前往东海游玩的地方再往下就是下山的路了,那里山道崎岖,我没有去游玩,也许会错过很多好玩的景点。又返回南天门继续往上走。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石门东侧,卧虎石上有宋代的“灵虚直上”刻字。清代又有“邹鲁秀灵”的巨幅刻字。这幅字大,醒目,是峄山现存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题刻之一。

攀爬上几层台阶,往东一转,到了“八卦石”。八卦石是古代峄山的五大奇观之一也称为天下奇观。听说这儿原来有八块大石头,由东而西依次排列,一般高,每块石面都有断纹。八块石头的断纹正好与《周易》八卦的卦爻相吻合,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一卦也不少。峄山有了八卦石,自然就有了一些神秘感,相传伏羲作八卦时,是受到峄山八卦石的启发,才完成由八到六十四卦的复杂思维过程。

八卦石以上重峦迭嶂,飞岩危立,悬崖峭壁如同刀削八卦石下丸石磊磊,有洞穴相连,上下玲珑通达,被称为“峄孔”。石下为室为壁,成山泉溪道,虽然有潺潺泉声相闻,但却难见其所,令人惊诧不已

非常可惜的是,清雍正四年修奎星阁毁掉了几块石头嘉庆十二年拓建通明天宫戏楼,又毁掉了几块石头现在只能看到乾、坎、艮三卦的卦爻了。卦石上“东方砥柱”、“最高峰”、“八卦石”的石刻,仅存的几块卦石,仍然令游人留连忘返。

八卦石的北面是通明天宫,通明天宫是由条石彻成的城楼式建筑,正门向南,下层门楣上镌刻着“通明天宫”四字,上层为木质的庙宇式建筑,门楣上的蓝色牌匾上镌刻着“钧天云遨”四字。通过高大的门洞进入通明天宫,宫中琼台玉宇,松柏杂陈,给人深山古刹,世外仙界的感觉。一座峄山戏楼也称天宫戏苑,有艺人正在表演魔术,很多的游客就是观众天宫戏苑的左侧有一株古柏听说800岁高龄,至今仍苍郁不衰古柏周围挂满了祈福的红绸子。

通明天宫始建于清雍正三年,实际上是祭神灵庆丰收的地方,祭祀之后也唱大戏。

天宫戏苑左右的两厢,是历代云游四方的仙家居住的地方,通明天宫历史上文人们又称通明天宫为“落仙台”。在通明天宫的戏台上,抬头看去可以看到四个大字,“光风霁月”。意为所观景象如天朗气清的和风,又似雨后天晴的明月,表达了攀临绝顶后的轻松自如、心旷神怡之感。

戏苑的正对面是关公庙。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转载]邹城峄山游记(上)

从通明天宫攀登上几十级的陡台阶,就是峄山最著名的道教场所白云宫。白云宫在过去是峄山十六大古建筑群之首宫殿三重,有钟楼、鼓楼,左侧为四御殿和圣水井,右侧为三官殿和万年松,三官殿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大帝;后殿为三皇殿,供奉着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宫内有白云洞,洞内有泉洞内有汉白玉石雕刻的玉帝像像座下有一洞穴,相传与海相通,称为海眼显得格外幽深与神秘。白云洞里里外外,白云宫上上下下,均是云天雾海,人临其中则有飘飘欲仙之乐。每到重大节日,方圆百里的善男信女到白云宫朝拜,进香祈福。在云雾里钟馨齐鸣,香烟缭绕,真成了天上仙境。

(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