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2022-04-26 06:53:36)
标签:

转载

分类: 汉礼器碑

唐·李商隐《燕台四首·春》《柳枝五首》《桂林路中作》《即日》《少将》《武侯庙古柏》《寄成都高苗二从事》《岳阳楼两首》《药转》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燕台四首·春》

风光冉冉东西陌,几日娇魂寻不得。
蜜房羽客类芳心,冶叶倡条遍相识。
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
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
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
愁将铁网罥珊瑚,海阔天翻迷处所。
衣带无情有宽窄,春烟自碧秋霜白。
研丹擘石天不知,愿得天牢锁冤魄。
夹罗委箧单绡起,香肌冷衬琤琤珮。
今日东风自不胜,化作幽光入西海。

注释
诗原无小题,诗后标“右春”、“右夏”、“右秋”、“右冬”,今分移各诗前,去其“右”字。
冉冉:渐进貌。陌:田间小路。
娇魂:指女主人公。
蜜房:蜂房。羽客:蜜蜂。句谓痴情寻觅,有类蜜蜂。
冶叶倡条:指杨柳柔美繁盛的枝条。遍相识:借遍相识说明寻找遍了。
暖蔼:和煦的烟霭。辉迟:即迟日。《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春日迟迟。”
桃鬟:繁盛如云鬟的桃花。
雄龙雌凤:分喻男女双方。
絮乱丝繁:象征思绪纷乱。
微阳:落日徐光。
映帘:指残阳。梦断:即梦醒。闻残语:恍惚似听到梦中零星话语。’
罥:挂取。此句谓搜寻之用力。
宽窄:义偏宽。《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春烟”句:谓春景有如秋霜。
研:磨碎。擘:分开。《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此谓爱情坚贞不渝。
天牢:星名。《晋书·天文志》:“天牢六星在北斗魁下。”此仅用其字面。天牢锁其冤魂,天总会有知其冤之时。
夹罗委箧:把夹罗衣放在竹箱里。单绡:单绸衣。
肌:《全唐诗》校:“一作眠。”
不胜:受不了。
入西海:谓东风消逝,暗逗由春入夏。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燕台四首·春》赏析

李商隐在《柳枝五首序》中提到,他的从兄让山曾在洛阳民间少女柳枝面前吟诵他的《燕台四首》,得到柳枝的赞叹,并对作者产生爱慕之情。从序中让山称作者为“少年叔”来看,其时商隐还相当年轻,可能尚未登第。《燕台四首》的创作年代,应比《柳枝五首》更早,大约写于大和中后期。
诗的本事,已难评考。有人说“燕台”是一个女子的名字;但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这个女子并不叫做燕台,这个女子是燕台的主人,是那些节度使、观察使幕府之中的后房的姬妾。以诗意来猜测,诗人怀念的大约是一位能歌善舞的贵家歌妓或姬妾,有姊妹二人。这从“歌唇”“罢舞”“桃叶桃根”等语可以看出。诗人与她初次相识,可能是在“湘川”(今湖南长沙一带)某地,大约是春天。后来这位女子流落到金陵,诗人也曾去寻访过她,但佳人已远去。在写这组诗时,女子大约已流转到岭南一带,原先据有她的贵官已故去,只剩下她孤身一人。这可从“蜀魂寂寞有伴未?几夜瘴花开木棉”,“唤起南云绕云梦”,“楚管蛮弦愁一概”,以及“玉树未怜亡国人,古时尘满鸳鸯茵”,“雌凤孤飞女龙寡”等诗句约略推知。诗题为“燕台”,大约因这位女子为使府后房的缘故。李商隐这个人一生都是在幕府之中工作的,所以说他可能是在幕府之中工作的时候,跟幕府主人一个后房的姬妾发生了感情,然后写了这四首诗。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组诗可能是作者在学仙玉阳的时候写的,他所爱的这个女子是一个道士。这个女道士被人娶走了,所以诗中多引仙女故事。

这组名为“春、夏、秋、冬”爱情诗是李商隐仿“长吉体”艳诗中最出色的篇章。四首诗吟咏了一段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诗立春、夏、秋、冬四题,系取《子夜四时歌》之义,抒发对所思慕的女子一年四季相思之情。《春》诗从春光烂漫中寻觅娇魂而不得开始,折入追忆初见对方时美好情景。立即又描绘雄龙雌凤杳远相隔的浩叹和魂牵梦系的情思。以下即极力渲染寻觅之渺茫,思念之深挚,最后想象对方在春天将逝的季节身着单绡、肌衬玉佩的情景。《夏》诗先写初夏雨景和石城(金陵)凄清的环境,暗示女子已去。然后想象对方身处南方瘴花木棉之地,独守闺帏,孤寂无伴之状。接着又转而回忆往昔两人曾经的短暂欢会和随之而来的分离。最后以祈望对方的到来作结。《秋》诗全篇都是对女子现时情境的想象。先想象她秋夜含愁独坐,相思念远;再想其夫亡室空,孤寂凄冷;最后又想象她秋夜弹琴,衣衫冷薄,怀思旧情,独对爱情旧物,潸然泪下。《冬》诗首点时令及对方失侣孤居,次言双方如青溪小姑与白石郎之相隔遥远;复想其身处孤冷之境,芳心已死,爱情幻灭;然后又转忆佳人之美,远胜嫦娥,而今唯独处空城,歌舞早歇,唯余纤腰,当年姊妹二人联袂而舞之欢早已烟消云散。最后想象女子在风雨冬夜独对残烛,空流红泪,直到天明;而破鬟松散,倚坐朝寒,容颜亦非往昔。
四首诗都交织着现在与过去、回忆与想象,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四季景物的变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也由寻觅怀思、企盼重会,到悲慨馨香已故,情缘已逝,最后则根断心死,悲剧色彩逐渐浓重。女主人公的形象,从《春》之“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到《夏》之“绫扇唤风阊阖天,轻帷翠幕波洄旋”,再到《秋》之“瑶琴愔愔藏楚弄,越罗冷薄金泥重”,最后到《冬》之“破鬟倭堕凌朝寒”“蜡烛啼红怨天曙”,从外在到内心也都经历了从春到冬的循环过程。徐德泓借《柳枝诗序》“幽、忆、怨、断”四字概括四首大意,比较真实地概括了四首所表现的情感特点。
这组诗以炽烈的情感,秾艳的语言,纯粹抒情的笔法和极富跳跃性的结构章法,歌咏带有浓厚悲剧色彩的爱情,抒发爱情梦幻式的感受,主要是通过情绪气氛和幽艳意境的渲染,而不是叙述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即通过回忆、想象来抒写刻骨铭心的思念,其中经常出现出人意料的转换,诗歌语言的秾艳和象征色彩造成一种华艳而朦胧的风格。如《春》诗的“暖蔼”六句。先是写回忆中初见对方的情景:“暖蔼辉迟桃树西,高鬟立共桃鬟齐。”在春日和煦阳光的掩映下,对方梳着高高的发鬟,伫立在盛开的桃枝下。下两句却从过去之遇跳过生活中应有的阶段(如会面、结合、离别),闪回现境,发出“雄龙雌凤杳何许,絮乱丝繁天亦迷”的叹息。接下来“醉起微阳若初曙,映帘梦断闻残语”写午醉初醒,迷幻历乱。误以为残阳映帘是初阳照窗,好梦中断,然乍醒迷惑之际,耳畔似犹闻对方之言萦回,似幻似真,如痴如迷。四首诗中,随处可见。这种昔境与现境的迭现,实境与幻境的蒙太奇镜头的变换切入。这种时空不断变化交错的写法,构成了意境的朦胧与多彩。
长吉诗奇而怪,艳中显冷,有时甚至追求强烈的刺激。李商隐这首仿长吉体的组诗,却以奇幻的想象来构筑迷离朦胧的意境,用秾艳的词采表达炽热痴迷的情感,哀感缠绵,一唱三叹,令人低吟不尽。
收起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柳枝五首有序》

柳枝,洛中里娘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竟,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擫管,作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余从昆让山,比柳枝居为近。他日春曾阴,让山下马柳枝南柳下,咏余《燕台诗》。柳枝惊问:“谁人有此?谁人为是?”让山谓曰:“此吾里中少年叔耳。”柳枝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障一袖,指曰:“若叔是?后三日,邻当去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会所友有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雪中让山至,且曰:“东诸侯取去矣。”明年,让山复东,相背于戏上,因寓诗以墨其故处云。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祺局,中心亦不平。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李商隐一生写了大量深情绵邈的爱情诗,但绝大多数都难以考知其本事 (有的也许根本就没有本事,只是抒写诗人对爱情的一种心灵体验)。唯独这组《柳枝五首》。留下了一篇长达二百六十字的诗序,对这场短暂而没有结果的悲剧性爱情作了相当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千载之下的读者得以亲切感受到晚唐时期青年男女间那种真挚热烈的爱情气氛,并通过它去感受与理解这组朴拙生涩、别具情味的爱情诗。

大约在诗人二十三、四岁 (文宗大和九年或开成元年) 时,他在洛阳遇见了一位年方十七岁的商人女儿柳枝。她活泼天真,纯情任性,对音乐与诗歌有特殊的爱好与敏悟,能够吹奏弹唱出 “天海风涛之曲,幽忆怨断之音”。当诗人的堂兄让山在她面前吟诵商隐最为哀感幽艳的爱情诗《燕台四首》时,她竟激动地问道:“谁人有此?谁人为是?”也许正是对于艺术的共同爱好,成为沟通这对青年男女心灵的主要因素。在惊采绝艳的《燕台诗》感染下,柳枝大胆主动地托让山传递了少女纯真爱慕之情的信息,约诗人三天后在水边相会。不巧商隐一位约好同去长安的朋友拿着诗人的行李先走了,致使诗人未能如约与柳枝相会。不久,柳枝就被一位东边的方镇强娶去了,造成了商隐终生的憾事。这个看来偶然的因素在当时强藩横行跋扈的社会中,包含着悲剧的必然性。《柳枝五首》正是这一爱情悲剧的心灵伤创的记录。

这组诗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通体运用比兴。因此理解比兴的确切含义,便成为理解这组诗的关键。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其一

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
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

雌的蛱蝶栖息在花房中,雄的蜜蜂居住在蜜脾里。
它们虽然同时相处,却属于不同种类,哪能够再惹起相思呢?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蜂与蝶的不同类,但根据序可知,柳枝为商人之女,李商隐为官宦之后,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太大,又怎能陷入情网呢?故这首诗以蜂与蝶的不同类来比喻作者与柳枝之间爱而不能的无奈。

前两句设喻举例,后两句揭出主旨。前幅列举四种两两相对的不同事物: 花房与蜜脾(蜜蜂酿成的脾状蜜)、雄蜂与雌蝶(其中蜂与蜜脾、蝶与花房又有酿、采关系)。它们虽都“同时” 出现在芳春季节,却又都是“不同类”的事物。既非同类,当然也就不能相互匹配,产生“爱情”。因此三四句就势揭示喻意:“同时不同类,那复更相思?”旧说多将“不同类”理解为诗人与柳枝的社会地位身分不同,不能结为婚姻。但柳枝虽商贾之女,诗人也是寒族衰门,恐不至有如此森严的等级观念。况且诗序本身及五首诗就明白显示了诗人对柳枝一见倾心、不能忘怀的深情,是“到死丝方尽”而绝非 “那复更相思”。要解开“不同类”之谜,当与商隐《闺情》参读,诗云:“红露花房白蜜脾,黄蜂紫蝶两参差。春窗一觉风流梦,却是同衾不得知。”前两句即“花房与蜜脾,蜂雄蛱蝶雌”之意。“两参差”,谓非类而不相合。诗意盖谓男女非类,故虽同床而异梦。两相对照,可见《柳枝五首》之一正是感叹柳枝所适非类,两情终难和谐。东诸侯之取商人女,不过视如玩物,岂复有真情哉!故说“那复更相思”。钱锺书先生指出此首与 《闺情》 中之喻“盖汉人旧说。《左传》 僖公四年:‘风马牛不相及。’服虔注:‘牝牡相诱谓之风。’ 《列女传》卷四 《齐孤逐女传》: ‘夫牛鸣而马不应者,异类故也。’……义山一点换而精彩十倍”(《谈艺录》)。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其二

本是丁香树,春条结始生。
玉作弹棋局,中心亦不平。

她本来是棵丁香树,春天抽条后,
丁香结就生出来了。用玉制成弹棋的棋盘,它的中心也是不平的啊。

虽然这首诗写的是蜂与蝶的不同类,但根据序可知,柳枝为商人之女,李商隐为官宦之后,二人身份地位相差太大,又怎能陷入情网呢?故这首诗以蜂与蝶的不同类来比喻作者与柳枝之间爱而不能的无奈。

前二句与后二句分喻柳枝和自己。诗人用美好的丁香树喻柳枝,用“结”暗喻其愁绪郁结不舒。丁香之“结”,或解为花苞如结,或解为枝条之纠结(杜甫 《江头五咏》之一:“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这里说“春条结始生”,似当指枝条纠结。所谓“结”,实即“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可证。两句盖喻柳枝脉脉含愁。后两句之喻已见《无题》(照梁初有情) 尾联,不过文字稍有不同。这显然是用弹棋局的“中心不平”来关合自己的“中心不平”,可以从“亦”字味出。柳枝以一柔弱女子,为东诸侯取去,所适非类,故愁怀郁结,如丁香之纠结;诗人所爱的女子为强暴势力所夺,故心中愤郁不平。一愁一愤,正见双方感情之相通相应。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其三

嘉瓜引蔓长,碧玉冰寒浆。
东陵虽五色,不忍值牙香。

好瓜拖着长长的瓜蔓,像碧玉浸在冰凉的水中。
东陵侯的好瓜虽然五彩夺目,但我却不忍去品尝,而使齿牙留香。

以碧玉瓜比喻柳枝,谓其多情而美丽;东陵喻指东陵侯,诗人不忍品尝,体现诗人对爱人的怜惜,同时也反衬了东陵侯对柳枝的不爱惜。

用 “引蔓长”的美好嘉瓜隐喻年方“及瓜”的柳枝。“碧玉”由南朝乐府《碧玉歌》“碧玉破瓜时”而来,既形容嘉瓜之色如碧玉,又暗示柳枝之为小家碧玉。两句用凉水(寒浆) 冰镇的嘉瓜之可口,着意渲染柳枝这位年方及瓜的小家碧玉的美好风貌。三四句进一步用著名的东陵瓜作反衬。传秦故东陵侯召平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世谓东陵瓜。两句意谓闻名于世的东陵瓜,虽然五色斑烂,自己却不忍品尝,而使齿牙留香。这正是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意,以反衬自己不难忘情于柳枝。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其四

柳枝井上蟠,莲叶浦中干。
锦鳞与绣羽,水陆有伤残。

柳树的枝条,盘踞在井上,莲叶在小浦边枯萎。
这时候,锦绣般美丽的鱼和鸟,无论在水中,还是在陆上都受到伤残了。

井上本是桃李所居,柳枝盘踞在上面,比喻柳枝托身不得其所;“莲叶浦中干”则比喻自己的憔悴。而后两句则进一步把自己与柳枝比作“锦鳞”与“绣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与摧残。

一二句分别喻指柳枝与自己。“柳枝井上蟠”,是说它托身不得其所 (井上本是桃李所居之地,所谓“一桃复一李,井上占年芳”。);“莲叶浦中干”,比喻自己的憔悴瘦损,“莲”谐“怜”,通常指男方。三四句进一步申足上两句的意思,说自己和柳枝又正象水中的锦鳞和陆上的绣羽,彼此都受到创伤与摧残,这也就是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意思。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已经明显把自已跟柳枝看成同遭悲剧命运的一类人了。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其五

画屏绣步障,物物自成双。
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

无论在画屏中还是在锦绣的步障上,所有的生物都成双成对的。
为何向湖上眺望,只见对对鸳鸯在遨游。

物物皆成双成对,为何自己与柳枝皆形影相吊,抒发了诗人悲怆之情。意思比较显豁。前两句说画屏和锦绣步障上所画所绣的禽鸟,都是成双成对的;后两句说举眼湖上,唯见对对鸳鸯,戏于水中。无论室内室外都是一片成双成对的景象,为什么自己与柳枝却形单影只,不能谐合呢?这正写出了举目堪伤的情景。“如何”、“只是”,于问语中含有无限感怆。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柳枝五首》赏析

这组爱情诗从表面上来看,并未涉及人的爱情,而是通篇选取动植物的意象,如“花房”、“蜜脾”、“丁香”、“嘉瓜”、“柳枝”、“莲叶”、“鸳鸯”等,实际上,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通过一组喻象性符号构成的喻象性序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同时这五首诗也构成了一个整体,描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二人相爱却不能再一起的无奈—爱人被恶势力抢去的愤愤不平—对不被人珍惜的爱人的怜惜—爱人所嫁非人,自己也跟着痛苦—自己与爱人都形单影只却又不能再一起的悲怆,这既有时间上与逻辑上的顺序,但最后又回归初始心态,构成和谐的整体。

五首诗,首章以柳枝之所适非类开始,末章以自伤孤干作结,中间三章以柳枝与自己两方点写,抒写彼此的愁愤,对柳枝的不能忘情和双方所受的伤残。构思完整,章法精密,是一组着意为之的作品。在风格上,刻意摹仿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子夜歌》,多用比兴、谐音双关等手法。但又不象民歌那样明转天然,而是仿效“长吉体”笔意,创造出一种古朴生涩,甚至有些隐晦的风格。这跟唐代五言绝多以自然、高妙、古澹为尚者也大不相同,可以说是五绝中的别调。但这种朴拙生涩的风调对于表现诗人因爱情悲剧而引起的抑塞不舒情怀,却又有它特殊的适应性,从这一点说,又确如冯浩所评,是“从生涩中见姿态”了。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桂林路中作》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释
1.路:全唐诗校:“一作道。”
2.暮晖:落日的馀辉。
3.嘒嘒:象声词,蝉鸣声。语出《诗·小雅·小弁》:“鸣蜩嘒嘒。”
4.依依:树枝轻柔随风摇动的样子。据《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5.“又见”句:谓滞留桂管,不得北归也。鹧鸪飞,语出朱鹤龄注引《禽经》:“子规啼必北向,鹧鸪飞必南翔。”传说鹧鸪常南飞而不向北,鹧鸪鸣声似曰“不如归去”。 

白话译文
秋天了树叶还没发黄,江面上反射着落日的余光。
客人啊你慢慢走,树上的知了齐声嚷嚷。
小村子里狗声相叫,平平的沙滩上走来一个和尚。
我欲向西北的家乡空望,又见鹧鸪在说“不如归去”。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桂林路中作》
整体赏析

此诗为大中元年(847)深秋作于桂林。唐武宗会昌六年(846)三月,武宗崩,宣宗即位,重用牛党,大黜李党。李商隐难以保持当时秘书省之职,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应桂管(故治在今广西桂林市)观察使郑亚之邀,入其幕为书记。此诗即为在桂林幕府期间,游历所作。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诗。诗以客居思乡为情感原点,以回程景象为发散点,将远居他乡的孤愁与对家乡的思念融为一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声色俱见,表达深沉的怀想。
首联“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写江边之景:南方因为温度高,所以到了秋天依然感觉不到萧瑟的秋意,四处依然是葱郁旺盛的植物;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之上,本来清朗的江面,似乎迷蒙着霭霭的雾气。秋士见阴而悲,毕竟是到了秋天,依然能捕捉到来自心底的一丝愁绪。这里显然是以乐景写哀情,不过含蓄了一点。江上的迷蒙更能让人想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相同感受,所以,起笔虽然是直写,好像不动声色,其实已将思乡的情丝悄悄缠绕在景物之中,不过是难以清晰感受到罢了。总而言之,首联用乐景哀景相帮衬,一反一正,目的是为诗歌后面抒发思乡之情渲染氛围,蓄势造情。
颔联“空余蝉嘒嘒,犹向客依依”,重点描写寒蝉凄切。作者感觉到它的低鸣好像是在抚平自己远离故乡的愁绪,又像是在呼唤自己,不忍其离去。作者虽然采用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但是选择意象上还是逐层入情的。“空余”,写眼前除了蝉鸣外再无一点声响。此二字更是指示性的伏笔,让读者不致误解颈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之义,又为收尾做铺垫。到了颔联,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线路更加清晰,就这样慢慢过渡到核心情感的出现。颈联“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写小村上的群狗跑来迎接并护送我这孤独的苦行僧回宅,沙路平整,曲径幽幽。这说明作者已经离开了江边,距自己的住所越来越近了。犬一直围着自己跳来跳去,说明作者在此居住已有一段时日,也正是说明离开故乡已经很长时间了,已经到了萧瑟的秋天了,时间过得可真快。此情此景下,作者一边是从任上回到住所的喜悦,另一边又是回去之后的孤独无聊,不知道自己是该向前走还是向后走,踌躇在心,迟疑不前,就那么站在原地,思绪邈邈。此时的李商隐,妻子已经病故,孑然一身,远在他乡,虽然做了幕僚,杂事也不多,但是那份孤独无依的感受一刻也未曾远离,所以可以理解他此时矛盾的心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僧徒,实是调侃之语,言外有一丝的苦涩辛酸。在这样的心境下,再引出本诗主旨——思乡,那种苦味就不是一般思乡之作可以相比的。
尾联“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写作者因为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正想抬头向西北方的故乡看上一眼,但地平无高处,无高处可以观望,只有阵阵鹧鸪的哀鸣在耳边萦回,好像是正在催促他赶紧回家。鹧鸪啼鸣在历代诗歌中是常见的意象,用在此处,与西北望相比衬,则愈见思乡之深切。诗歌结尾,作者用鹧鸪飞鸣来烘托思乡的情感,使得整个意境饱满深沉,更何况此时已是向晚时分,天色渐暗,思情渐浓,那种自伤自怜的情感自然溢于言表。
全诗以写思乡为核心,从眼前景写起,一层一层逼近内里,正是作者情感自然发展的轨迹。诗作前六句写一路上的秋景,虽然恬静悠闲,结句却抒发了思乡不得归之感慨秋日暮色中,寒蝉依依、群犬相护、鹧鸪催归,好像只有这些虫、兽、禽等天物,懂得苦行僧般的诗人孤独至极的心情。尤其犬护独归的画面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犬把作者看成本乡人,又隐隐透露出谁人可知的悲凉,一个寂寥独归、西北望乡思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名家点评
清·姚培谦:上半首,是桂林气候如此犬护僧归,人、物各有依栖之所,而望乡远客,又见鹧鸪之恼我情绪也,真是无可奈何。(分体笺注《李义山诗集》卷三)
清·程梦星:此述从事郑亚为不得已而行之情也前四句言桂林气候绝异京师。五、六言其地之荒僻。末言回望京师,远在西北,不逢来人,但见鹧鸪南翔而已,其何以为情耶?《《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上)
清·何焯:第二(句)本说无日不雨,却从“晴”时点出,对法变换。曲折有味。“村小”一联确是题位。(《义门读书记》)
清·何焯:鹧鸪飞但南向,见《吴都赋》注。僧犹有归处,而我独南去无家,徒有蝉声尚似故乡耳。(《沈辑评本》)
清·纪昀:平正之篇。前四句一气流走,颇有机致。五六句撑拄不起,便通首乏精神,并前四句亦觉庸俗矣。此等处如屋有柱,必不可顺笔写下也。(《抄诗或问》)
清·纪昀:前四句颇有气格,五六句拄不起,并前半篇亦成滑调矣。此等处如屋有柱,必不可顺笔填凑者,晚唐之靡靡,病多坐此。(《沈辑评本》)
清·张采田:晚唐诗格,虽异于中唐,然终胜宋人以后,未见其必靡靡也。且晚唐家派亦不同,不得一概无别。纪氏专守定坊刻《三百首》及宋后人《集》,随声附和,抹杀晚唐,岂通论哉?甚矣!诗家赏音之未易遇也。(《李义山诗辨正》)
清·张采田:义山冬使南郡,而此诗有“地暖无秋色”句,故冯氏疑为近游。然考《樊南甲集序》作于十月舟中,其起程或不妨在九月,有此等诗未可知也。(《玉谿生年谱会笺》)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即日》

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
夭桃惟是笑,舞蝶不空飞。
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
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

注释
即日:当日见闻也。
小苑:小园。
夭桃:娇艳的桃花。形容女子年少貌美。
赤岭:《旧唐书·地理志》:“鄯州鄯城县有天威军,故石堡城,天宝八载更名。又西二十里至赤岭;其西吐蕃,有开元中分界碑。”耗:音信。
鸿门:汉置鸿门县,其地与雁门、马邑相接,唐时河东道之边地,乌介入犯之处。
缘:围绕。锦字:锦书。前秦窦滔镇守襄阳,久不还家。其妻苏蕙织锦为回文诗以赠滔,滔感其妙绝,因具车以迎苏氏。
鸳机:织锦机。

白话译文
小苑楼上试穿春装,斜倚栏杆观赏晚霞。
花园里桃花怒放,花丛中彩蝶双双。
远戍赤岭久无音信,鸿门一带仍被围困。
几家思妇织成锦字,机旁含泪思念亲人。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即日》
文学赏析

这首五律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春天。《旧唐书·武宗纪》:“会昌二年八月,回纥乌介可汗过天德,俘掠云、朔、北川。”朝廷征发许、蔡、汴、济等六镇之师讨伐。会昌三年春,义山在京守母丧,感叹时事而作此诗。前两联写思妇独守春闺,见夭桃舞蝶反增寂寞惆怅。后两联谓前方战事仍然吃紧,久未通音信,多少思妇织锦书寄给征夫,眼中噙满伤心的泪水。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了同在春日斜阳之下的贵族少妇和征人之妻两种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精神面貌,含蓄地表达了对上层社会的不满和对征戍者的同情以及对时局的隐忧。

前四句描绘贵家女子无忧无虑,悠闲得意的生活情景。“小苑试春衣,高楼倚暮晖。”这位贵家妖姬袅袅婷婷登上高楼,面对着楼下小巧玲珑、花草繁茂的花园,无忧无虑地在那里试着春衣,然后倚靠栏杆,观赏着夕阳映照下姹紫嫣红的春景。一个“试”字,传神地写出她那对镜穿衣、左顾右盼、搔首弄姿、顾影自怜的情态,大有“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的意味;一个“倚”字,又活画出她那雍容不迫、悠闲自得的闲情逸致,仿佛陶醉在“夕阳无限好”的爽心悦目之中,令人想到王昌龄笔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的诗意。如果说首联只是纯用白描手法的人物写实,那么颔联则是用比兴手法进一步以景托情:“夭桃唯是笑,舞蝶不空飞。”上句化用《诗·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意,以暗示贵妇年少色盛、充满着青春的欢笑;下句化用杜诗“穿花蛱蝶深深见”(《曲江二首》)和“留连戏蝶时时舞”(《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诗意,以喻富家夫妻团圆欢聚的幸福,恰如彩蝶双飞,她没有别的妇女那种形单影只的空虚。妙在两句既写出贵妇登楼所见:园中桃红柳绿、莺飞蝶舞的景物,又以景喻人,衬托出贵妇青春韶华的欢乐、伉俪谐守的幸福,似景似人,妙合无痕。修辞上运用借喻,双关物我,意蕴丰富而形象生动;又暗中用典,如盐溶水,自然巧妙而不露痕迹。“夭桃”而能“含笑”,着一“笑”字,不仅园中景物全活,而且人物情态毕肖:在贵妇欢乐得意的眼中,“夭桃”也是“巧笑倩兮”。“舞蝶”之飞,着“不空”一词加以限制,顿然耐人寻味。暗示出贵妇得天独厚的优越幸福感,与下文征妇的“含泪”恰成鲜明对照。且对仗中嵌进“唯是”、“不空”这类虚词,使“夭桃”之笑,“舞蝶”之飞的意态更臻传神。
颈联和尾联则换了另一副笔墨,描写出征人之妻的幽思哀怨。“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诗人笔锋陡然一转,思接边陲,“视通万里”。“赤岭久无耗,鸿门犹合围”这两句正写当时时事:上句说远戍赤岭一带防御吐蕃的征人久无音耗,归期无日;下句说鸿门一带仍被回鹘军队所围困,战争正在进行。这既是思妇“含泪”哀怨的思绪,也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隐忧。在意脉上与前四句形成陡转,章法上亦有不同:前四句写贵妇于国事了无牵挂的悠闲自得,是实写;此二句写征人之妻遥思边境丈夫音沉信杳、生死难卜之忧,则是虚写。在时空的拓展上也产生了大幅度的跳跃:“久无耗”与“犹合围”暗示出时间之久远;“赤岭”、“鸿门”与“小苑”、“高楼”,则显示出空间之殊异。此联对仗也见工巧,“鸿”谐音“红”,与“赤”同为颜色,构成真假对,而“赤岭”与“鸿门”又是地名对。尾联再挽回笔锋写眼前现实:“几家缘锦字,含泪坐鸳机”。这两句承颈联而言:正因为边疆战士久无音信,生死不明,致使多少家中思妇因为锦书难寄,只能坐在织锦书的鸳机旁边含泪思念远戍的丈夫,那针针线线,经纬交织的锦书,凝聚着思妇多少相思、忧虑和哀怨。
此诗描写两种闺情,除使用对比映衬手法之外,在遣词设色上,接受了齐梁宫体诗艳丽工巧的影响,但内容密切联系时事,风格也不流于浮艳柔靡。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是对齐梁宫体的一种改造。

名家点评
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全篇均从思妇着笔,构思颇近王昌龄之《闺怨》。桃花含笑,舞蝶双飞之春色,正所以兴起思妇之离情,为尾联之“含泪”作反衬。“赤岭”一联,冯注甚确。诗的遣辞设色接近齐梁体,而借闺怨反映时事则可以说是对齐梁体的一种改造。诗的思想感情比较深沉,腹联空间、时间都很广远。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少将》

族亚齐安陆,风高汉武威。
烟波别墅醉,花月后门归。
青海闻传箭,天山报合围。
一朝携剑起,上马即如飞。 

注释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宗室传》:“太祖次兄子安陆昭王(萧)缅,建元元年封安陆侯,累迁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加都督,卒,赠安陆王。”
“族亚”句言少将为皇族旁支。风高:风仪高超。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有武威将军刘尚。尚为宗室子孙。此句亦取其为宗室之意。
 青海:即今之青海湖。唐军与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交战。《新唐书·吐蕃传》:“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百里一释。有急兵,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传箭:谓军情紧急。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祁连山亦曰天山,亦曰白山,在张掖、酒泉二郡界。”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武侯庙古柏》

蜀相阶前柏,龙蛇捧閟宫。
阴成外江畔,老向惠陵东。
大树思冯异,甘棠忆召公。
叶凋湘燕雨,枝拆海鹏风。
玉垒经纶远,金刀历数终。
谁将出师表,一为问昭融。

閟宫:深闭的祠庙。
惠陵:这里指刘备的陵墓。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屡建战功,有“大树将军”之称。
召公:指召穆公,宣文王之政,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开创“成康之治”。
金刀:暗指刘家天下。
昭融:光明,指帝王的鉴察。

译文:
蜀国丞相祠堂前面的柏树,像龙蛇一样捧着诸葛武侯庙。
柏树的树荫已经延伸到外面的江畔去了,老柏树的枝干伸向东面的惠陵。
大柏树令人想起了冯异,甘棠树让人回忆起召公。
湘燕之雨凋零了柏树叶,海鹏之风吹散了柏树枝。
诸葛武侯在玉垒山筹划国家大事的历史已经久远,刘家的天下也历经劫数而终结。
谁来再如诸葛武侯般书写一篇出师表,鞠躬尽瘁一生只向帝王鉴察忠心?

赏析
用典贴切。借大树将军与召公的典故,暗指诸葛亮在武功与文治方面的贡献。运用拟人。“思”“忆”,运用拟人手法,暗指百姓对施德政者的怀念,表明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联想自然。由大树将军与召公,联想到诸葛亮,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羡慕之情。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寄成都高苗二从事》

家近红蕖曲水滨,全家罗袜起秋尘。
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

越客:作客他乡的越人。多泛指异乡客居者。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寄成都高苗二从事》
(时二公从事商隐座主府)

红莲幕下紫梨新,命断湘南病渴人。
今日问君能寄否,二江风水接天津。

注释
题注中“座主”指商隐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时的主考官李回。大中元年八月丙申(初三),由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出为西川节度使。诗中自称“湘南病渴人”,则诗当作于商隐在桂林幕时,约在九月。高苗二从事:高,陶敏谓指高瀚。李回节度西川,奏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掌节度书记。见拓本《唐故朝议郎河南府寿安县令赐绯鱼袋渤海高府君墓志铭并序》。苗从事:名未详。
红莲幕:幕府的美称。《南史·庾杲之传》:“王俭用杲之为卫将军长史。萧缅与俭书曰:‘盛府元僚,实难其选。庾景行(杲之字)泛渌水、依芙蓉,何其丽也。’时人以入俭府为莲花池,故缅书美之。”左思《蜀都赋》:“紫梨津润。”此以纪秋令及高、苗新入幕,故曰“紫梨新”。
湘南:此指桂林。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朔山,故桂林一带可称湘南。病渴:患消渴疾。此处双关求仕之情急切,与《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意近,言外有分津沾润(切“紫梨”)意。
二江:指内江、外江。此亦兼喻高、苗二从事。天津:天汉、天潢,即银河。风水接天津,明言风水相接,果能寄否,实暗喻高、苗与李回朝夕相接(李回系宗室,故以“天潢”喻之),当可沾溉分润于己。有希其援引入幕意。

名家点评
清·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此羡二公之得所依归也。湘南瘸渴人,紫梨余润可得一沾耶?
清·屈复玉谿生诗意》:湘南病渴,正需紫梨,风水相接,果能寄否?盖托言也。
清·纪昀《玉谿生诗说》:诗亦风韵,但意旨不甚了了。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岳阳楼》

其一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
想要驱散平生的忧愁,我来到洞庭湖畔,登上岳阳楼。平生:一生。岳阳楼:见“昔闻洞庭水”条注。
用以形容为遣郁解愁,到洞庭湖等风景名胜游览散心。亦用以说明自然风光能使人心旷神怡,缓解或消除烦愁。
“欲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阳楼”,这是很多游人的共同体会。观赏着绮丽的洞庭风光和千古名楼,谁不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不过,欣赏名胜古迹有时也是为了排遣积郁。

“可怜万里堪乘兴,枉是蛟龙解覆舟”
可喜的是,此行得以乘兴纵游万里,至于长路风波,蛟龙覆舟又何足畏惧! 这是诗人在不得用世、罢幕职北归时写下的诗句。对兴风作浪、妄图覆舟的“蛟龙” (指政敌)极为蔑视。把升沉无常的政治生涯,视为万里乘兴之游。以壮阔的笔触,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打击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可怜,可喜。堪,能够。解,会。

诗的一、二句,突出一个“愁”字。说人要散愁,就应到岳阳楼来。事论经他一渲染,似乎格言化了。诗人这么说,与他的经历有关。他对前代的贤者是深知的,如张说、韩愈、刘禹锡等,均因被贬来到岳州,留下了千古名篇。这些贤者及其作品,虽有愁怨情绪,但总以怀念屈原为先导,因屈大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代的人。人们有愁能散,有积怨能化解,这是岳阳楼的伟大神气。李商隐能悟出这一点,是一项可贵的发现。
  诗的三、四句,联系实际。“可怜”一词,能形容诗人“愁”的内容。在广东惠州时,可想象贬地偏僻、气温不适,官职低下、生活窘迫等,都会使人心情不好,但商隐不远万里乘兴登上岳阳楼,希望化解心头的愁烦。在楼上激起思想波澜的是“覆舟”,诗人有两意:明写湖中现实的船翻了,暗喻心中、官场的船翻了。“解”是明白的意思。百姓说是蛟龙作怪,其实覆舟的原因很多:气象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人为有舵技低劣、失策驾航,还有船只破旧等都可酿成灾难。诗人是想到了,因他在句首用了一个“枉”字。这是“徒然”之意,若破除迷信,就不会说蛟龙覆舟,人们是徒然地明白了这层意思。诗歌隐含着:要责怪皇帝,但也须分析主客观的情势,勉励自己面对风浪,正视现实,要勇往直前,不断奋斗。这正是岳阳楼给指明的方向。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岳阳楼》

其二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释
岳阳楼:岳阳西门城楼,唐玄宗开元中张说所建,俯临洞庭,为观览胜地。
汉水方城:原指楚国誓死抗击齐国入侵的决心。此指楚国地域广袤。《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汉水,水名,又称汉江。发源于今陕西宁强,流经湖北,在武汉处汇入长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方城,山名,在今河南叶县南。一说方城指春秋时楚国北面边境上的长城。由今河南方城县循伏牛山,北至今河南邓县,为古代著名的九塞之一。带:领有。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
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
高唐雨:此指男欢女爱之事。宋玉《高唐赋序》:“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玉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果梦与神女遇,其状甚丽。”此指楚顷襄王七年迎妇于秦之事。
无心入武关:据《史记·楚世家》:秦昭王约楚怀王于武关相会,“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怀王死后,楚顷襄王不思报仇,反而于七年迎妇于秦,以一妇而忘复仇。武关,古关隘,是秦国的南关。旧址在陕西商县东一百八十里处。

白话译文
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
为什么自从迎娶了秦女做了一场高唐云雨梦,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心思去攻打武关。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岳阳楼》文学赏析

这首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当时,诗人由桂林北上来到岳阳楼,抚今追古,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岳阳楼》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谕楚王沉溺女色,使国势衰颓。李商隐的咏史诗,常常嵌入统治者沉溺于女色的慨叹,咏史中兼有爱情的色彩,是其咏史一大特色。
这首七绝前二句写楚国强大。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楚国统一了南方,若能乘胜前进,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当时,诸侯四邻谁也不敢指责楚国打乱了周天下的秩序。这其实是借周失权柄、诸侯坐大之事暗喻唐王朝藩镇割据不服从中央。
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这件事是楚怀王还是楚襄王,历史上曾有很多争议。诗非具体的历史,不必去考证,只是泛指楚王即行了。历史学家会分析:秦楚之战,楚国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等因素,故亡于秦。但是诗是靠形象来说话的,靠神韵、兴趣来表达。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色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这一总趋势完全正确,所以这首七绝倒是从大处着墨,抓住了历史主流的。

名家点评
清·沈厚塽《李义山诗集辑评》:何焯曰:“责襄王荒淫而忘父。”
清·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注》:义山登岳阳楼,观其地足以用武,忆其事竟以忘雠。
清·屈复《玉溪生诗意》:言楚有如此之江山,而荒淫亡国,可为永戒也。
清·纪昀《玉溪生诗说》:此是登楼见山川形势,偶然触起当日楚王以如此地利而不能报秦故云尔也。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药转》

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
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注释
《神仙传》: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冯浩认为本篇系咏闺人私产,以药堕胎。
乐府《河中之水歌》:“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郁金堂,以郁金燃于堂中。
《汉武内传》:“王母谓帝曰:子但爱精握固,闭气吞液,一年易气,二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
青桂苑:指贵家的华美园苑。
紫兰丛:指苑园中紫兰丛生之地,亦即堕胎之所。
长筹:指厕筹。《法苑珠林》:吴氏于建业后园获金像一躯,孙皓素未有信,置于厕处,令执屏筹。至四月八日浴佛时,遂尿头上,寻即退肿,阴处尤剧,痛楚号叫,忍不可禁。太.史占曰:“犯大神圣所致。”有顷以香汤洗像,惭悔殷勤,隐痛渐愈。
《白帖》:“石崇厕中尝令蝉数十人曳罗縠,_置漆箱,中盛干枣,奉以塞鼻。大将军王敦至,取箱枣食,群脾笑之。”

《药转》读记

这首诗题目“药转”费解。《神仙传》(晋-葛洪):“药之上者有九转还丹”。(九转还丹即九转丹。道教指经九次提炼、服之能成仙的丹药。)《赠王仙柯》(唐-中寤):“手种一株松未老,炉烧九转药新成。”《赠隐者》(唐-刘沧):“五湖仙岛几年别,九转药炉深夜开。”《题灞西骆隐居》(唐-许浑):“扫花眠石榻,捣药转溪轮。”《九嶷山》(唐-刘望):“九转药成丹灶冷,五车云去玉堂空。”看来,“药”特别是“上药”,是要经过多次“转”的。只有这些经多次“转”的“上药”才可能“转”病为康甚至“转”危为安。或许这即“药转”之意。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药转》赏析

首联:郁金堂北画楼东,换骨神方上药通。

郁金:草本植物。古人常用来做药物、香料或染料。《河中之水歌》(梁武帝-萧衍):“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后人用“郁金堂”来形容富室女子芳香华美的居室。《独不见》(唐-沈佺期):“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长门怨》(唐-贾至):“莺喧翡翠幕,柳覆郁金堂。”
画楼:雕饰华丽的楼房。《晚秋喜雨》(唐-李峤):“聚霭笼仙阁,连霏绕画楼。”《宫怨》(唐-司马扎):“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换骨:道家谓服食仙酒、金丹等使之化骨升仙。也有用为酒名,标榜其名贵。《谢人惠药》(唐-齐己):“久餐应换骨,一服已通神。”《云仙杂记·酿换骨醪》(唐-冯贽):“宪宗采凤李花酿换骨醪(láo)。”《次韵苏公试药王滑盏》(宋-陈师道):“小试换骨方,价重十冰瓷。”
上药:指仙药;上等药物。《神农本草经》:“上药令人身安命延,昇天神仙,遨游上下。”《高松》(唐-李商隐):“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旧唐书-职官志三》:“凡药有上、中、下三品,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
大意:在郁金堂的北面,在画楼东面,用“换骨神方”之“上药”,豁然畅通。(好药。原来某方面“不通”,上药就通。)

颔联:露气暗连青桂苑,风声偏猎紫兰丛。

青桂:桂树。桂树常绿,故称。《秋山寄卫尉…》(唐-李白):“何以折相赠,白花青桂枝。”《汉宫词》(唐-陆龟蒙):“一身三十六宫夜,露滴玉盘青桂秋。”《初秋留别越中幕客》(唐-殷文圭):“月中青桂渐看老,星畔白榆还报秋。”
偏:正。《曾东游以诗寄之》(唐-皇甫冉):“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
猎:越过;掠过。《风赋》(先秦-宋玉):“猎蕙草。”《应刘豫章别诗》(南北朝-江淹):“猎猎风剪树,飒飒露伤莲。”《疲兵篇》(唐-刘长卿):“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
紫兰:指苑园中紫兰丛生之地。紫兰是观赏植物。花呈紫红色。晚冬至夏初都可能开花,夏季则叶焦花谢。《清思诗》(南北朝-江淹):“秋夜紫兰生,湛湛明月光。”

大意:雾露暗暗地笼罩着青桂苑,风声正掠过旁边的紫兰丛。(青桂苑,紫兰丛或是实景。也暗指特定人的居处。宵深露重,应是深夜或凌晨。“暗”“风声”透漏这次治病或涉隐私,是偷偷摸摸干的,是在深夜或凌晨干的。)

颈联:长筹未必输孙皓,香枣何劳问石崇。

孙皓: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的孙子。
长筹:一是指长期筹划。二是指厕筹。“厕筹”相当于现在的手纸。《法苑珠林》(唐-道世):“吴时于建邺后园平地。获金像一躯。讨其本缘。谓是周初育王所造。镇于江府也。何以知然。自秦汉魏未有佛法南达。何得有像埋瘗于地。孙皓得之。素未有信。不甚尊重。置于厕处令执屏筹。”
石崇:西晋时的大富豪。香枣:《白帖》:“石崇厕中尝令婢数十人曳罗縠,置漆箱,中盛干枣,奉以塞鼻。大将军王敦至,取箱枣食,群婢笑之。”

大意:这个隐秘的地方非常奢侈,某人对这里也很熟悉。

尾联:忆事怀人兼得句,翠衾归卧绣帘中。

翠衾:翠被。(翠色的被子或翡翠鸟色的被子。)《长恨歌》(唐-白居易):“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绣帘:华丽的帘幕。《已凉》(唐-韩偓):“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菩萨蛮》(唐-冯延巳):“画堂昨夜西风过,绣帘时拂朱门锁。”

大意:回到房里绣帘之后,躺卧在翠衾之中。回忆这件事,怀念这个人,还得到了以上诗句,

这首诗也是千百年来挺折磨人的一首诗。虽字词都很简单,但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均不知所云。现说一点浅见:前二联说的是一件事:在一个富贵人家的院子里,在画楼东边,在郁金堂(暗指女子居处)西边,她和他在夜雾笼罩的青桂苑见面,这里深夜露重,夜风吹着一丛丛的紫兰。他把一个按照“换骨神方”配置的“上药”交给她了。这件事就这样搞掂了。后二联是他对上述事情的感想:干这些隐私之事,我常常都是任由感情即兴发挥没有“长远谋划”,在这方面与孙皓有得一比。因此总是惹出麻烦。但我不仅可以弄到解决麻烦的“换骨神方”的“上药”,还可以在夜深露重的时候神不知鬼不觉地送达约定地点。处理这种隐秘之事,我熟门熟路,不需要请教石崇。你看现在她已“归卧绣帘翠衾中”,而我也正在回忆此事思念此人还琢磨出一些诗句,忍不住得意忘形,特记录在此。

此诗的主角也许是作者自己。诗中接受“上药”的女子当是居于富贵之家,详无可考。李商隐肯把这事记录下来,也说明李商隐的诗有一定的纪实性。

[转载]b114、唐·李商隐诗选(十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