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笑谈寓言《鹬蚌相争》

标签:
转载 |
分类: 诗文美图 |
笑谈寓言《鹬蚌相争》
最近网上反映,有位11岁的小朋友,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提出异议,说:鹬鸟被夹住了嘴巴,怎么还能说话呢?这个故事不合常理。竟然把老师难住了,老师怎么说也说服不了小朋友,连出版社也无法把事情讲清楚,只是表示,尽管小朋友提的有道理,但是他们也不打算把历史文稿改动。
小朋友善于独立思考,能提出问题是值得鼓励的,但是老师无法给他一个令他信服的解释却也令人无语。其实对这个问题,作为老师可以反问小朋友:即使鹬的嘴巴不被夹住,他能讲人话吗?即便动物也有动物自己的语言,那么鹬与蚌是不同物种,它们之间语言能相通吗?小朋友无法回答,老师可以继续问:《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能飞天遁地,能72变,你见过吗?也许小朋友会回答:“那是神话!”这样就把小朋友套住了,“既然神话小说能虚构,为什么寓言就不能虚构呢?”。老师就可以给他讲解,小说、神话、故事、寓言、笑话等属文艺作品,不是新闻报道、纪实。新闻和纪实必须实事求是,按事实说话,不得虚构捏造,才能有公信力;而小说、神话、故事、寓言等文艺作品,是可以虚构的。
说到寓言,无论中外,都喜欢把动植物“拟人化”,无论飞禽鸟兽、牛羊菜花都能说人话,从中说明一个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就是说明两个人或两个国家相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趁机会不费力就得到利益这个道理。所以鹬和蚌之间的对话就是虚构的,没有必要去研究它们能不能讲话。就像孙悟空能飞天遁地一样,都是可以虚构的。
小朋友分不清文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这并不奇怪。但是,有知识的大人有时候也可能犯糊涂(有真糊涂也有假糊涂)。几年前,某个“大学教授”对公安部门打击造谣者有意见,竟然在微博中把歌曲《北京有个金太阳》当做消息,诬称为“官谣”,扣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大帽子。明眼人看出,一个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不可能分不清消息新闻与文艺作品的区别的。这个反动“教授”不是真糊涂,而是装糊涂,借机发泄他的反动观点。
我发表了民间故事《财主与长工》,就有博友点评说,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事,是效仿“愚人节”云云。恐怕这位朋友是一时没有搞清楚文艺作品与真消息的关系,把故事情节与现实生活混为一谈,本来这故事也有搞笑的成分,他却当真了,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是愚人节。当然,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它可以夸张、可以虚构。如《林海雪原》中的人物原型杨子荣本来在剿灭土匪时牺牲了,但是小说却让他继续战斗下去,最后取得完全胜利。
众所周知,许多文艺作品、电影,总要在开篇前声明“本片(篇)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