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羲之、孙过庭怎样论述楷、草关系?2020年10月22日
(2022-03-22 16:48:20)
王羲之、孙过庭怎样论述楷、草关系?
内容提要
王羲之观点:“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
孙过庭观点:“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
“真”即“真书”,指楷书。他们虽然说
法不同,但都认为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
随着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人们期望传递信息的文字不断提高书写速度。于是“趋速快写”成了汉字书体演变的基本动因:正书因此由篆变隶、隶变楷;篆、隶、楷也因此演变出了各自的草写体:篆有草篆,隶有章草,楷有今草。
具体说隶书,由于趋速快写,同时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向保留隶书波磔的潦草方向变章草;二是向去掉波磔保留隶书骨架的规整方向变楷书。正书都有赴急潦草趋势,楷书自然也被草写草化。为了与章草区别,后世将楷书的草写体称为今草或草书。也就是说,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萌生期楷书,创行于汉初,成熟于钟繇,史称魏楷,后世演变分化为楷书繁体字和楷书异体字。从当今看,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繁体字,一部分草字对应楷书异体字。
这是历史事实。我认同“草书来自楷书草写”的观点,因此将自己的草书字法学术著作定名为《楷书草写基本法则研究》。
王羲之论断:“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
王羲之除有书法作品传世外,世上还传有六篇书论。学术界基本评价,认为六篇书论可以看作是大王派书法理论的说明和总结。王羲之在《用笔赋》中讲:“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或”当“如果”讲,“驻笔”就是停笔,“真”指楷书,草即草书。意思是如果改变楷书一写一停的写法,破除楷书法则,楷书就变成了草书。在这里,王羲之遵循汉字演变的历史事实,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他的这一论断廓清了草书来源的种种迷雾,否定了草书来自章草,甚至来自篆、隶的错误观点。所以草书字法,实质是楷书草写法则。这里说的“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是指草书的整体而言,不排除个别草字是对篆、隶的草写事实。
孙过庭书谱:“图真不悟,习草将迷”
唐代孙过庭在他的书论名著《书谱》中,专门写了一段论述楷、草关系的话,头一句就是“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意思是学写楷书,对其笔画、结构缺乏透彻的了解,学习草书就搞不清草字为什么这样写,搞不清草书为什么要以使转为形质。因为楷书笔画里有许多折画,使转就是对这些折画的转弯草写。如果孙过庭不认同“草书是对楷书的草写”,为什么在这里要拿楷、草关系说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为什么没有说“不悟章草、篆隶,习草将迷”?由此可以看出,他认为草书不是对章草、篆隶的草写,而是对楷书的草写。文中,孙过庭还明确讲“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兼真”,是指“草书要有楷书形迹”;“殆于专谨”即“缺乏规范”的意思。这句话译成白话文就是:如果草书笔画不与楷书笔画对应,草字不兼有楷书笔画、楷书结构的形迹,草书就缺乏规范,草书就出了格;如果不把楷书按一定法则写潦草,写成行草字,那么就写不出翰札这种文体。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