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2022-03-14 21:09:56)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文美图

惊蛰节气养生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那么惊蛰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古人诗词中描述惊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惊蛰三候


       古时候人们是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满园的桃花已经盛开了,朵朵娇艳。

       二候仓庚鸣:春天来了,黄鹂早已经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开始鸣叫了。

       三候鹰化为鸠:“鸠”在古时候为布谷鸟,仲春时因“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到了秋天时,鸠再化为鹰,飞到天空中。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惊蛰的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是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

    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养生概要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

  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可多食鸭血、菠菜、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诸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中医所说的体质不同于人们常说的气质。气质是人体在后天因素影响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总和,也就是""的特征,而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即体质可以包括气质,但气质不等于体质。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点要点。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及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等,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特别是冰糖蒸梨对咳嗽具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制作简单方便,平时不妨把其当作甜点食用。另外,咳嗽患者还可食用莲子、枇杷、罗汉果等食物缓解病痛,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最好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之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了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要吃炒豆。人们将黄豆用盐水浸泡后放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象征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吃梨,意为与害虫别离。


  在少数民族地区,广西金秀县的瑶族在惊蛰日家家户户要吃"炒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还要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其实""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义。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养生方法


舒展经络,调和气血


  人体经历了长时间的冬,阳气尚未完全透达于全身,此时不宜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阳气消耗过多,感染疾病。惊蛰时节,养生要以舒展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只有经络得到疏通,气血才可流遍全身,方能使机体正气充沛,从而抵御疾病。舒展经络建议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泡脚等相对柔和的活动。

  

饮食有节,慎吃寒凉


  惊蛰时节,气候乍暖还寒,人体阳气较弱,在饮食上我们要避免食用性质寒凉的食物,以免引发腹痛、腹泻、痛经等症状。同时,也尽量避免少吃酸性食物,因为酸性食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过多摄入容易影响气血运行。

  

祛湿健脾,增强正气


  春天细雨纷纷,空气湿度大,容易造成回南天,回南天气会令居住的环境变得潮湿,湿邪入侵人体,则会令人出现疲乏、慎重、腹泻等症状,因此建议在养生上要注重祛湿。健脾祛湿的药材有茯苓、薏米、淮山等,适当服用不仅能健脾祛湿,还能培养人体正气。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不同体质应辨证养生



  在中医看来,不同体质的人在惊蛰时节的养生重点是不一样的。惊蛰时节,大家一定要注意分清自己的体质,切勿乱吃乱补,以免弄巧成拙。比如,阴虚体质者养生要注意保阴潜阳,避免摄入爆烈辛辣之品;阳虚体质要注意多食壮阳食品,如狗肉、羊肉、鸡肉等;血瘀体质应多做由于与心脏血脉的活动,可常吃具有活血化淤的食品;痰湿体质要避免湿邪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中。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养生方法



   阴虚体质


      1.精神调养 阴虚体质的人性情急躁,常常心烦易怒,这是阴虚火旺、火扰神明之故,应遵循添澹虚无、精神内守的养生法。加强自我涵养,养成冷静、沉着的习惯。少参加争胜负的文娱活动,节制性生活。


       2.环境调摄 阴虚者,畏热喜寒,寒冬易过,热夏难当。所以有条件的人,每逢春夏季,可到海边、林区、山区去旅游,休假。住房最好选择居室环境安静,坐北朝南的房子。


      3.饮食调养 其原则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蔬菜、甘蔗等。有条件的人可食用一些海参、龟肉、蟹肉、银耳、雄鸭、冬虫夏草等,燥烈辛辣之品应少吃。

      4.体育锻炼 不宜过激活动,着重调养肝肾,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阳虚体质


    这种人多形体白胖,或面色淡白,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

养生方法:  


     1.精神调养 阳气不足的人常表现出情绪不佳,善恐或善悲。这种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多听音乐,多交朋友。


    2.环境调摄 阳虚体质的人,适应气候的能力差,冬季要避寒就温,春夏要注意培补阳气。做到无厌于日,即在春夏季多晒太阳,每次不得少于十五至二十分钟。这样可大大提高冬季的耐寒能力。

    3.体育锻炼 阳虚体质的人,春夏秋冬都应加强体育锻炼,可采取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等项目。日光浴、空气浴是不可缺少的强壮卫阳之法。


    血瘀体质



       凡是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肌肤干燥,眼眶黑暗者多为血瘀体质之人。


养生方法:


     1.体育锻炼 多做有益于心脏血脉的活动,如交谊舞、太极拳、保健按摩等能使身体各部都活跃起来的,是有助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


     2.精神调养 血瘀体质的人多有气郁之证,培养乐观情绪至关重要。精神愉快则气血和畅,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有利于血瘀体质的改变。反之,苦闷、忧郁会加重血瘀倾向。

    3.饮食调养 常吃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食品,如桃仁、黑豆、油菜、慈姑、醋等,经常煮食一些山楂粥和花生粥。

   痰湿体质



      形体肥胖,肌肉松弛,嗜食肥甘,神卷身重,是痰湿体质人的明显特征。


养生方法:


     1.环境调摄 在阴雨季节,避免湿邪侵袭;不宜居住在阴冷潮湿的环境里。

      2.饮食调节 应该多吃健脾利湿;化痰祛湿的食物,如白萝卜、扁豆、包菜、蚕豆、洋葱、紫菜、 海蜇、荸荠、白果、枇杷、大枣、薏苡仁、红小豆等。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

      3.体育锻炼 痰湿之人,多形体肥胖,身重易倦,故应长期坚持散步、慢跑、各种舞蹈、球类等活动,活动量应逐渐增强,让松弛的皮肤逐渐转变成结实、致密的肌肉。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转载]惊蛰节气养生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