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作者:石刻迷

(2022-03-13 14:18:48)
标签:

转载

分类: 拓窟馆景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驼山石窟是中国北周至唐代佛教石窟寺。在山东省青州市西南的驼山主峰东南崖壁上。共有大小石窟 6处,摩崖造像群1处,葬窟1座,造像638尊。开凿于北周末年至唐长安三年(703)。元初道教占据驼山寺,改建成昊天宫。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驼山石窟位于山顶南面,共有五座洞窟和一处摩崖造像,共计造像638尊。最大者通高约6米,最小者不足30厘米,造型神态各异,种类繁多,雕凿技艺精湛。造像题材,按其形象和铭文的记载,主要可以分作如下几类:一是西方三圣像;二是释迦牟尼像;三是千佛像;四是观世音菩萨像;五是天王、力士像;六是供养人像,是出钱造像的人为自己或为其亲人刻出的供养像。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从此山门进人石窟区。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石窟,是古代一种在岩石上开凿而成的寺庙建筑,里面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和石刻。这里共有大的石窟5座,大小造像638尊。最大的通高7米有余,最小的尚不足10厘米。造形精美奇特,雕工流畅细腻。造像题材多为西方的三圣像,即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其次是千佛像、力士像、飞天像及较小的供养人像等。石窟开凿于北周至中唐我国佛教兴盛时期,时间跨度约150年,距今1500年左右。这些佛雕造像,雕刻技艺精湛,保存完好,是我国其他佛教造像群中少有的精品,是研究我国古代雕塑、绘画艺术和佛教发展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88年1月3日,被国家定为首批重点保护文物。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由东向西先看第一窟,这窟造像是最具审美趣味。它是唐朝前期的作品,经过了两次开凿。第一次是在唐朝初期。不久便遭破坏。原来的两罪护法天,头部完全破毁。北壁菩萨的头部也被破除。主佛像的被毁程度也就更为严重。到了武则天统治时期,由于佛事的兴盛,青州密教在原来石窟的基础上,又把进深向内推进了160厘米,重新造出了主佛像和胁侍菩萨。

 

主佛旁边是她的两位弟子,左边是迦叶,右边是阿难。伽叶头戴僧帽,穿腋下开襟的紧身袈裟,两手屈于胸前,右手拎着一串佛珠。他的面部肌肉瘦削,颈部的喉管与筋络,清晰可见。胸前的三条肋骨,在衣领的开口处,明显的暴露着,触目惊心的瘦。由此表现了伽叶的迟暮高龄和饱经风霜。

两边的菩萨像亭亭玉立,不再是庄严神圣,而是娇媚俏丽。颈下佩饰着极为复杂的璎络项圈,手佩臂钏,上身袒露,头梳螺旋式发髻,手持一朵鲜花,腰间裹以袜肚,肩上的帔帛飘然下垂,下身如蝉翼般的长裙紧贴肢体,勾勒出女性所独具的优美曲线,恰似出水芙蓉,被许多前来观赏的艺术家称为“东方维纳斯”。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唐天授年间,武则天执政,天下太平兴盛。法明和尚编撰《大云经》献给武则天,称武则天乃弥勒佛下凡,应主皇权。武则天大为高兴,下令将该经颁行天下,并在全国修建“大云寺”。僧侣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的政治需求,有意把主佛雕为女性形象。所以,本窟主佛造像体态丰满端庄,面部圆润慈祥,胸部隆起,带有唐代女性的审美情趣。她还带有精美的莲花项链,项链分为内外四层,最外一层由大片的莲瓣状的金箔组成。裸露的右臂上,还带有一只金质臂钏。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这一窟的造像题材十分丰富,还有共同托举宝塔的飞天、护法天中的不知名的怪兽、供养人像等。主佛座下有一处题记,记载为青州刺史尹思忠在长安二年所开凿,这一年,正是武则天称帝的第12年。这尊佛像传递着大唐盛世的富贵与尊严。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二窟为隋代造像,亦为方形平顶窟,主尊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是为“西方三圣”。正壁及侧壁密凿千佛,窟门处凿二力士及小龛若干。
隋代自立至亡只有37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短短的一瞬,夹在北朝与唐朝两个佛教造像的高峰期之间,隋代造像充其量只能算作一个过渡。在这个为时不长的过渡期中,客观地说,隋代造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也涌现了一些精品力作。但从总体上看,仍属瑜不掩瑕,它的变革总不及后世对它的诟病来得更猛烈,比如头大身子短,体态粗硕,整体造型上显而易见的比例失调;比如面部表情呆滞木讷,身体姿态刻板僵硬,再无飘逸灵动的婀娜美等等。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这是典型的隋雕佛像代表作,且保存得极为完整。中间阿弥陀佛,面目清秀,嘴角上翘,似在微笑,身着袈裟,上有用赭石色绘出的方格。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为直线线条,刀法流畅,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这两尊菩萨当初装饰得极为华丽,千年的日晒风吹,当时彩绘的颜色依稀可见。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据说犹为奇特的是,在北边石壁下方,有一个西方弟子雕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翻领长袍,腰系皮带,足蹬尖头皮靴,波斯人的相貌雕刻得生动形象,此为青州石窟造像一绝。这说明,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波斯人在青州居住了。可惜当时没有注意到是哪一尊。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门边两位力士,赤裸上身,怒目圆睁,手举兵器,是力量的像征。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两边雕有两尊菩萨,头上高冠造型奇异,雕有复杂花纹,并有化佛和宝瓶,冠两旁有较大的如翅,如翅上引出两条下垂的飘带,颈部佩有连珠状的项链和极为精致的璎珞,长裙曳地,宽阔的裙带下垂至脚面,微笑的面孔、亭亭玉立的身材,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穿戴衣着多为直线线条,刀法流畅,是隋朝最流行的雕刻刀法。这两尊菩萨当初装饰得极为华丽,千年的日晒风吹,当时彩绘的颜色依稀可见。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三窟是驼山石窟造像中体量最大者,主像亦为一佛二菩萨,主尊阿弥陀佛高逾六米,观世音、大势至菩萨胁侍左右,环壁亦雕凿千佛。
此窟造像与第二窟在风格上极为相似,如不先入为主予以提示的话,人们或许会不假思索地将其同视为隋代造像,但就是这样一处隋代风格非常显著的造像,却有“北周”乃至“北周至隋”之说,依据大都是从佛座上同样没有纪年的“大像主柱国青州总管平桑公”造像题记而来。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三窟是最大的一窟。开凿于北周至隋代,有一佛二菩萨和341尊千佛像,主佛像高7米,是中国隋代第一大佛。这时,青州佛教极盛,开凿造像之风大兴,能工巧匠们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在驼山掀开了石窟造像的辉煌一页。
正面是主佛像的雕刻艺术水平极为高超。他鼻高目长,面容丰满;双眉弯弯,纤细修长;双目如月牙,似睁若合;鼻梁修长,鼻翼丰满;双唇微张,下颌突圆;圆大的耳轮,垂于腮颊两侧。威严庄重的神态中,流露着智慧与善良的笑意,让人感到和悦可亲。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佛像的手印很重要。手印又叫“印契”,它象征佛的内在智慧与公德。这尊佛像的右手是屈肘伸掌、手心向外、五指向上,这种手印叫“施无畏印”,表示佛救济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安心,无所畏惧。左手是手心向上置于左膝,成禅定印。
佛像以莲花座坐于金刚座,双膝几乎与窟门同宽。我们如由窟门外向内看去,看到的是主佛像和环绕它的千佛像。千佛像玲珑剔透,主佛像硕大无朋,视觉上的强烈对比,衬托得主佛像分外雄伟、庄严、气魄宏大。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更具魅力的是,两尊肋侍菩萨,还不是隐藏于左右石壁之后,而是分别露出身体的一侧。这种若隐若现的艺术效果,吸引人们走进主佛像,急于看清菩萨的全貌。当人们走进时,就站到了主佛像的双腿之下,这时便愈加感到大佛的气势磅礴。这属于当时的一种造像手法。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两侧的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身材窈窕,目如飞风,头戴化佛高冠,冠径小于头径,面目略微清瘦,颈部没有横线,项链呈箭头状,宽大的外袍,肥肥的袖子,直拖到地面,下摆整齐,很少有变化,并且上身过长,肩宽,比例严重失调。这种雕刻手法表现出一种富于幻想的神秘色彩。最为特别的是,观世音菩萨垂下的右臂,长度超常。臂弯还未伸直,手指已到小腿,倘若伸直,只怕要触及脚背了。这位“长臂观音”,其实是密教千手观音的过渡。因此也就弥足珍贵。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该窟主佛基座正中,刻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几个字。据《隋书》记载,这位大像主名叫韦操,与他的叔伯兄弟韦世康、韦孝宽等都是拥护隋文帝杨坚的开国重臣。北周末年,杨坚为北周丞相,独揽朝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以功臣自居,心中不平,便举兵发动叛乱,各地纷纷响应,聚众至10余万。杨坚命令韦孝宽带兵讨伐,韦操也随军参战,历经两个月,擒杀尉迟迥,平定了叛乱。韦操有功,被晋位柱国,封为平桑公,任命为青州总管。第二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韦操也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于此可以查证,这尊造像开凿于北周,完成于隋朝初年。
这尊巨佛建造于隋朝初年,当时已经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这种“大雄英相”的造型,透出隋文帝一统天下,扫清六合的宏大气魄,展现着民族融合后的丰厚,国家统一后的张力。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四窟也为一近似方形窟,规模中等,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均损坏严重。主尊善跏趺坐亦称倚坐,造型为弥勒佛所专有。正壁凿若干小龛,左右侧壁凿千佛。从布局模式到造像风格,皆符合唐代特征。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四窟遭到严重破坏。主佛像以善伽跌坐的姿势,坐于与佛窟同宽的金刚座上,双脚踩地。两边是菩萨像,头部已残破,我们只能看到宝冠上垂下的飘带,以及由肩上垂下的帔巾。细致的璎珞,在胸前联结于一个兽头形的饰物上,然后向下分别垂到腿部。从胸前兽头形的饰件和没有下垂的裙带,以及腰部稍有曲线来看,这一窟造像是初唐时的作品。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在主佛像右上方这一小龛中,有一对夫妻的供养人像。形制十分小巧,丈夫跪于左肋侍菩萨的左下方,双手合十。妻子跪于右肋侍菩萨的右下方,双手托有供养品。古代的石窟造像一般是信奉佛教的信徒出资建造,并按时供奉,被称为供养人。其中有些人也借此将自己的雕刻下来,以示虔诚。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门口的力士像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五窟为一小型窟,主像凿一佛二菩萨,主尊高肉髻,螺发,内著僧衹支,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左手抚膝,右手残,应为施无畏印,面部虽因风化漫漶而不识五官,但矇眬中仍不失清秀。后有椭圆形头光,头光两侧及左右侧壁凿有小型龛若干。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五窟也是最南面一窟,凿于北齐,是小型石窟,大概与山体巨佛同时开凿。这窟所雕佛像精巧细致,主佛像面部清瘦,盘腿而坐,内穿僧衣,外披袈裟,衣褶挺括流畅,背有圆形佛光,并刻有一周莲花瓣。莲花是佛家的法物。莲花的运用,带有赞美和供养的意思。在光背中刻制出莲花,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佛光的形象化表现。驼山的主佛像中,光背中刻莲花的,唯有这一处。
这尊主像是佛教造型中典型的“瘦骨清相”,有魏晋风度的余音,是陶渊明的菊花诗,谢灵运的山水情。两旁的观世音、大势至两位菩萨,面部清秀,身材修长,高冠上垂下飘带,颈上饰有漂亮的项圈。长裙曳地,中间裙带上刻有花瓣形图案,精美异常。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第五窟外面。现在所有的石窟均被严密地保护起来了。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这里还有一处摩崖造像。摩崖造像与石窟造像有所不同,顾名思义,石窟造像是建造在石洞里面,而摩崖造像则直接雕刻在悬崖上。这组摩崖造像开凿年代为隋代至唐初,分组雕成,共有七组、15尊佛像,规制较小。它的整体方位,正好面对巨佛。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转载]青州驼山石窟

驼山上的五座石窟和一处摩崖,都已经看过了。以上五座石窟,第一、二窟为中型佛窟,方形平顶,窟内长宽两米有余,佛像位于佛座之上。第三窟最大,是一个摩崖尘拱龛,进深两米,主佛像高大。第四、五窟为小型窟,方形平顶,三面有坛基,属坛基造像。驼山石窟集北周、隋、唐三个时代为一区,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艺术特点和追求,真可谓是雕塑艺术的一幅历史画卷。
驼山石窟,经过了1400余年的沧桑,至今仍保存完整。咱们中国的石窟造像,残损的原因除去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最重要的就是佛、道相争,加之60年代的运动。驼山石窟除在元朝被道教略有破坏外,60年代运动期间并没有损坏。居住在山下的王家庄村民,在“破四旧”期间,自动持枪上山日夜巡逻,保护造像,才使驼山石窟造像安然无恙。他们都是保护国宝的功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