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七)——咏史怀古诗(词)专题
(2018-11-30 12:48:39)分类: 古诗文阅读 |
咏史怀古诗(词)鉴赏
一、
1、概念
“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是翻阅古书,捡点旧说,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而陈述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精辟。
2、类别:
(1)咏古迹,(2)怀古人,(3)忆古事。
3、思想内容:
(1)感慨盛衰无常,(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4、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抒发感慨,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尤其是做为六朝古都、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更是成为古代诗人们感情的集射地,不知触发了多少人的怀古之情,金陵怀古几乎成为咏诗的一个专题。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或是理性分析,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5、归纳咏史怀古诗的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
(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
(4)表现手法:对比、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
(6) 语言:含蓄
(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6、鉴赏步骤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头脑中历史知识库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词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作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了诗人感想的媒介了。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也就是诗人引发诗思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诗,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意识到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
(4).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五饵曾闻贾谊言。取惜妾身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 王昭君》);对汉元帝统治的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而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其它的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很好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时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
二、学以致用
咏史怀古诗(词)专题练习
一、天津桥春望
雍陶
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
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1 请简要分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 这首诗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特点?请你写出最为突出的一点,并作简要分析。
二、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 两首诗都以“汴河”为题材,但所写的重点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 这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分析。
三、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释:台城: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
结绮临春:陈后主营造的两座楼阁。
1 这首诗以“台城”为题,其中蕴涵着诗人怎样的历史反思?
2 结句“只缘一曲后庭花”显示了这首怀古诗高超的表达技巧,试作简要分析。
四、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
1 这首诗在描写人物上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你结合作品作简要的分析。
2 葛洪的《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画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与此相比,这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五、山坡羊·长安怀古
赵善庆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
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化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请简要分析这两首元曲在内容、手法和风格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一 1 结构上,“望”贯穿始终。一、二句为望中所见:春水融融,云霞倒映;翠柳如烟,随风飘荡。三、四句也为望中所见:宫殿紧闭,辇车无迹,莺衔残花。前者是近景,后者为远景。
内容上,通过“望”写出了宫殿残破的景象,委婉的抒发了作者难以言说的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2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二句诗人先描绘明媚绮丽引人入胜的春津桥日图,三、四句写宫殿紧闭、寂寥萧条的景象,在鲜明的对比中寄寓诗人吊古伤今之情。
二 1 李益: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朝灭亡的感慨。
皮日休:看似为汴河“罪名”,实则巧妙的对亡国之君进行了强烈的斥责。
2 李益:以描写为主,触景生情。
皮日休:以议论为主,欲夺故予,角度独特。
三 1 诗人反思了六朝相继灭亡的历史原因,感慨:奢侈豪华,荒淫误国。
2 诗人借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用听觉形象来代替抽象的议论。无边野草的凄凉中,《玉树后庭花》的乐曲在空中回荡,使人联想到当年轻歌曼舞的场面,让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可听可感的具体形象。
四 1 衬托手法。用“黄沙”“堆雪”营造气氛,衬托昭君愁苦的心情;用旁人“掩泪听”,衬托弹琵琶的王昭君内心的悲苦与哀怨。
2 《西京杂记》将罪过推到画工身上,说明王昭君的悲剧是小人从中捣鬼。 这首诗将矛头指向统治者:由于当政者的无能,导致国家民族的衰亡,使妇女成为牺牲品。诗人以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为主题,深化了昭君出塞的意义。
五 内容上:
赵:主要写山河残破之景,抒写黍离之悲,进而抒发人生无常,好景易逝的无奈之叹。张:主要写统治者的罪恶和百姓的苦难,抒发满腔的愤怒控诉和忧世忧民之情。
手法上:
赵:主要是通过写景抒情。张:既有写景抒情又有作者的直接抒情。
风格上:
赵:凄婉幽怨,沉郁怅惘。张:锋芒毕露,悲壮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