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中英街

标签:
2015旅游健康骑行杂谈 |
分类: 精彩回顾 |

沙头角口岸,在深圳市的盐田区,是进出中英街的通道

出入中英街,需要办理“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工本费十元,有效期两天

进入中英街,不论是大陆公民、香港公民(沙头角居民除外)还是游客,都要持证从这里审验出入

通关以后,第一眼就看到了沙头角河畔的这条特别的小街

1898年刻立的“光绪帝24年中英地界第×号”的界碑立于街中心,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为“一国两制”分界线的标志

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强迫清政府签定不平等条约后,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后,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英国殖民主义者展拓“新界”后重新勘界中形成的

英国人随后竖立了界碑,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并在逐渐的买卖中形成了一条街道,即中英街

这种“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留下了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

左首一侧的骑楼是深圳一方,右边低矮的商铺属于香港

这棵古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根在祖国,叶覆香港”的奇妙景观,同时也见证了中英街的百年沧桑和屈辱历史

中英街虽然购物面积不超过三千平方米,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街两边店铺林立,时尚商品捷足先登,有内地商品不可比拟的优势,曾经产生了吸引各方游客的魅力,一度被誉为“购物天堂”

从1980年起,前来中英街购物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街内水泄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达到七万人次 。然而从1998至今,进关购物的游客就越来越少了

我等徘徊踱过,几乎一店不进,一分不花,但异样的气氛也没有感受到,中英街“特别”也不特别

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有的字迹已经模糊

香港一边的商铺已经破落,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功用

现在,深圳一边的繁华盖过了曾经辉煌的香港一方

“一国两制”下的深港合作,是共创繁荣的基础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

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中英街虽然购物面积不超过三千平方米,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街两边店铺林立,时尚商品捷足先登,有内地商品不可比拟的优势,曾经产生了吸引各方游客的魅力,一度被誉为“购物天堂”

从1980年起,前来中英街购物旅游的人数日益增加,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万人,街内水泄不通,最高人流量一天达到七万人次 。然而从1998至今,进关购物的游客就越来越少了

我等徘徊踱过,几乎一店不进,一分不花,但异样的气氛也没有感受到,中英街“特别”也不特别

中英街共有八处界碑,由于自然风化,有的界碑已经失去棱角,有的字迹已经模糊

香港一边的商铺已经破落,甚至失去了原有的功用

现在,深圳一边的繁华盖过了曾经辉煌的香港一方

“一国两制”下的深港合作,是共创繁荣的基础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

警示钟记叙了中英街割占、抗争、变迁、发展和回归一百年来的历史。钟身上刻着“勿忘历史,警钟长鸣”八字,提醒人们牢记中英街屈辱的历史,告诫后人必须铭记深刻历史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前一篇:喜德盛庆典赛事
后一篇:深圳大梅沙和“羽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