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访汤阴张骞祠和双石桥
 (2020-04-23 02:29:30)
	
			
					(2020-04-23 02:29:30)		| 标签: 2020旅游健康 | 分类: 骑行记录 | 
疫情解禁之后“快乐驿站”的一个大骑行帖,一下就聚拢到了新老骑友三十余位,两个多月宅家,大家确实都憋坏了(选自猪猪上传照片)
早已春暖花开,北中原的田野正是麦苗清茁、菜花灿黄的时候,还有那个风车咿呀呀地在转

跨过卫河就到了五陵,也就从内黄境内进入了汤阴

每次路过都看见两家并排的熟肉摊都生意红火,这次也忍不住买了一些,竟然还遇上了美女操刀

骑上火龙岗,远远地就望见了汤阴县菜园镇南博望岗上的张骞祠,红墙黄瓦,气势恢宏

张骞祠,又称“府君庙”,俗称“高汉庙”

张骞,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

功劳显赫的张骞回国后,汉武帝封其为“博望侯”,表彰其沟通东西促进国家和平发展的不朽功勋。所以建祠的这座高岗也就称作博望岗了

地处中原的汤阴为何有张骞祠呢?守祠人讲,当年张骞曾在这里治理过黄河,所以留下了张骞祠

但有人质疑,此地供奉出使西域的张骞属于讹传,证据是张骞从没有来过这里,真正供奉的而是曾任荡阴县令的张迁。多年以来,众口不一,但在此地兴起的庙会却兴盛悠远

张骞祠原规模较小,仅有石砌窑洞三孔,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重修府君庙记》石碑记载进行了扩建,这就表明这里的张骞祠最晚在明朝初年就有了

现在的张騫祠由三间窑洞式的平顶建筑组成,平顶之上增建南天门、玉皇阁等,张骞祠与玉皇阁统称“大阁”,构成了这里的主体建筑

张骞祠中间圈洞为张騫正面泥塑坐像,两边各站一员战将侍卫

两侧墙壁绘有图画,张骞出使西域,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是汉武帝时期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

这一幅描绘当年张骞曾在这里治理黄河,也是留下这座张骞祠的渊源

除此之外,这里还建有牌坊、大阁、二阁、东西厢房、配房、各种殿堂,祭祀各路神灵

整个建筑群宏伟庄重、古色古香,为博望岗增色不少,也成了这一带的地理标志

距离张骞祠西北方向两公里,在菜园镇高汉村西边的汤河与永通河交汇处,有古代桥梁双石桥

双石桥建于明代中叶,确切年代不详,目前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两桥同时建造,间距22米,且相互连接,故名双石桥。两座连体的姊妹石桥构成一圆弧曲尺型,全貌形似“裤裆”,又称“裤裆桥”,又因洪水曾漫桥而过,也称“漫水桥”

汤河起源于鹤壁市,双石桥汇入永通河,在内黄县注入卫河。干流全长73.3千米,其中汤阴县境内51.2千米

永通河由山洪暴发冲刷自然形成,起源于汤阴县宜沟镇琵琶寺水库,由西向东,于光绪27年(1901年)命名为永通河,流至菜园镇西双石桥入汤河,全长37公里

永通桥长25米,宽7米,高3.5米(水面以上)。主拱龙门石下有浮雕吸水兽

汤河桥长25米,宽6米,水面以上高3米

双石桥上都装有栏杆,部分残失,现在均已补建

双石桥历经数百年沧桑洗礼,仍在“服役”之中,限载5吨

回程骑在火龙岗间,瓦岗乡南里于村有座凤凰山,在当地百姓中被亲切地称为庙岗

其主要庙宇是碧霞宫,即碧霞元君行宫,又名圣母庙,民间俗称奶奶庙。相传,凤凰山上的碧霞宫始建于唐代

与张骞祠一样,碧霞宫也是建在凤凰山的顶端,柏林森森,远远可见,所以特意上前拜访,但大门不开,只好门缝里窥望一眼作罢

午饭吃在汤阴县瓦岗乡西头的这家烩面馆,地方宽大,食客也稀,正符合防疫要求

一碗十元,面相不错。但多日不骑,又顶风骑了一上午,以致累的食欲不振了,面没吃完,净喝啤酒了

次日,从道口回濮阳,路过龙碑小憩随拍

这一带扩建了街心小公园,是骑车歇脚的好地方

使用“六只脚”作记录,可还是在进濮阳间罢工了,留下个一个未能闭合的缺口,算计下来这一趟是190公里的路程
							
		前一篇:清明踏青骑行濮北
										后一篇:骑行汤阴任固菜园三古迹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