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骑行两门镇

(2020-01-08 01:33:19)
标签:

2020

旅游

健康

分类: 骑行记录
       两门镇这个名字,好像在我还没有来濮阳的青少年时期就有耳闻了,直觉是很特别,也很神秘,总感到这个地名里面蕴含着一些什么。后来到了濮阳事务繁杂也没有专门去过,倒是骑上自行车畅游以后,有过几次在两门镇擦肩而过的经历,但还是没能深入探访一番,不过对于两门镇这个地方的向往,仍旧是一如既往、历久弥新。2020年元月4日,终于逮到一个机会成行了,人到中年在小群里发帖骑行两门镇,我欣然随往,只不过帖子的主要目的是吃庆祖的驴肉,到两门只是捎带,是为吃而骑,而我却是独钟于两门,寄情于两门,也暗藏心思,终于能够在时隔几十年以后去揭秘了。还是那句老话,没有去过的地方,骑起来就有动力,更何况是去一直向往的两门镇。行前度娘了一下,关于两门镇的资料很少也很简单,只显示了两门镇位于濮阳老城西南角,距县城26公里,明洪武二年(1369),赵、李二姓从山西洪洞移居此地,故名两门,清光绪年间形成集市。1987年建镇。2005年11月,濮阳市完成撤并乡镇工作,濮阳县撤销两门镇,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海通乡管辖。两门镇是历史名镇,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商贸业比较发达,是濮阳、长垣、滑县三县交界商贸流通中心。而关于想看到的历史古迹,给出的文字显示只有两门古城墙(夯土寨墙)、北门城隍庙、东大寺、李姓祠堂、两门清真寺、两门天主堂、回木沟、两门炮楼(已毁)和东门大柳树等等,看似不少,但都没有更一步的详解,更没有文物级别,所以认为,其观赏性都不会太高。想想也是,两门在解放前既没有成为官府衙门的所在地,也不是高官巨商的故里,仅仅是一个人口较多商贸流通发达的集市大寨,拥有上述古迹已经是声名不凡了,至于现在还能看到什么,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成行的这天天气还好,轻雾之后还是晴天,关键是不冷,骑在路上还出了一身大汗。半午从两门的东边骑到了东大街,首先一道延绵土墙横亘在眼前,道路穿过土墙的缺口,往里就是一条大街,一看便知,这是到了两门的东城墙了,缺口之处就是过去城门的所在地,里面的大街就是两门的东大街了。停下来攀上土墙的顶端,望见土墙两边延伸成围拢状,未见中断和建筑物占据,很是清晰完整。两门的寨墙为夯土所筑,没有包砖,虽显近前人工堆砌过的痕迹,但也不失实物遗迹的属性。刚进两门即得一个惊喜,下来在东大街骑了不远,就又看见路北的东大寺了,这也是一处按图索骥的看点。东大寺的名字有清真寺院的嫌疑,但看过以及问了寺里人,都证明这里是一座地地道道的佛寺,一前一后、一旧一新的两座大雄宝殿就是明证。寺院不大,前面的殿堂还是民房的样子,后面的大雄宝殿巍峨华丽,一排功德碑记载了捐助人的信息。对于这样的新建寺院兴趣不大,甚至都没有与里面的佛尊照一下面,心思放在寻古上,终于问得院里侧门旁还有一块出土的老碑,已经没有碑首和基座了,两面的碑文几乎漫漶不可辨认,但还是近前仔细看了看。阳面的“神庙”二字可见,碑阴又辨识出“崇X三X”的字样,结合两门是起始于明朝大移民的洪武年间,以后明清两朝带“崇”字的年号只有明末的崇祯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崇德,如果是崇德三年(即1639年),那时清朝还未入关呢,所以此碑很可能是立于明末的崇祯三年,那么东大寺最晚也是明末就有的寺院了。似有所获,继续寻古,首先就骑到了两门镇的中心十字街,正好逢集,除了临街的店铺,临时的买卖都排列于当街中央,进来就走不动正是繁华热闹的一大特征。已经问得西街有座清真寺,不想是在小胡同里,更想不到是借居在一座民房院落里。恰巧遇见这里的教职人员,很是热情地引领我们上去主房的二楼参观做礼拜的大厅,布置的也很肃穆神圣。现代的气息显然不符合我们寻访的初衷,很快也就退出离去。已近中午,多人已经思饭心切,还有两座复建的城楼可观,弃其规模较小的西门楼,直接顺道去看两门镇标志物的北门城楼。又骑过熙熙攘攘的十字大街,直奔北大街的尽头,一座巍峨的城门楼阁雄踞在前面,三道门洞过车过人,城楼两侧还各有一座小庙,形式很是好看,但也知道这些都是原址之上的仿古建筑了。特意拾阶到了城楼之上,整条北大街展现在眼底,没有一丝一毫的古韵了,但是往两边看,又见夯土寨墙连绵不断,与城门楼紧紧衔接形成合围,看来两门镇最具价值的历史遗迹当属这一圈夯土古寨墙了。一进两门,人到中年就本照着资料向当地人一路打探,但还是没有获知北门城隍庙、李姓祠堂、两门天主堂及东门大柳树的信息,看来这些留在纸上的古董,或许已经不存在了,也可能是像看过的西街清真寺一样,由于是重新复设,当地人不认为是老东西了。两门有历史积淀,四条大街格局仍存在用,夯土寨墙保留完整,还有东大寺 、西街清真寺等复建遗迹,追根溯源,还算有点儿看头,此来不虚,也是解了心愿!午间返骑到庆祖镇北的刘五辈驴肉馆,这里很有名气,果真食客不少。此前已订好了雅间,进来就要了肋条肉、驴尾巴和驴杂三样三盘驴肉制品,最贵的一样居然是75元一斤,结果占到了此餐总价钱的一半,最终大家的A费也高达40元,觉得性价比不好。一瓶酒是未随行的老狼赞助的,大家小酌时都表示了谢意,后来老狼又迎接大家在新南环附近的林海小镇。回城有意骑上了跨越金堤河的长庆路大桥,也叫“凤桥”,凤凰展翅,与大庆路的龙桥遥相呼应,寓意龙凤呈祥。看看新建筑,不断感受濮阳城市框架扩展的宏大气息,也让人精神振奋啊。下午早早地回到家中,我这一个来回是95公里。另记,大河群同行骑友十人:人到中年、笑一个、故乡的云、听涛、劲情、大河、坐看夕阳、沉默、万里飞扬和本人。


两门镇是历史名镇,在原址重建的北城门规模不小,无疑就成了现在两门镇的标志物骑行两门镇


这一天清晨,有浓重的雾气,在新拓的文明路骑过,就看见了原来赵村遗留下的这棵老树,朦朦胧胧中更加有形
骑行两门镇


集合地点选在了戚城公园的东门口,到的较早,闲等中就注意到了马路对过的这幅场景
骑行两门镇


半午,骑到了两门镇的东大街口,雾散了。攀上原先夯土的东寨墙,东寨门遗址的缺口以及两边延展的寨墙都一目了然
骑行两门镇


沿着东街往里走不远,就看到了路北的东大寺
骑行两门镇


称作“大寺”的祭祀场所,多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院,但这里却是不折不扣的佛教殿堂
骑行两门镇


一前一后两座大雄宝殿,显示了佛寺不断壮大的过程,功德碑上留下了民间捐资人的信息

骑行两门镇


孑立于侧门的这块石碑,是寺中唯一的历史见证,但大部分字迹已无法辨认了
骑行两门镇


阳面的“神庙”二字可见,碑阴又辨识出“崇X三X”的字样,结合两门是起始于明朝大移民的洪武年间,以后明清两朝带“崇”字的年号只有明末的崇祯和清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崇德,如果是崇德三年(即1639年),那时清朝还未入关呢,所以此碑很可能是立于明末的崇祯三年,那么东大寺最晚也是明末就有的寺院了
骑行两门镇


此来两门,事前做了好多功课的人到中年,在遇见镇上的老人时便不断地实地打探,以期不放过一处历史的遗迹
骑行两门镇


两门明代成集,解放后即为乡级(公社)所在地,1987年正式确立为两门镇,直到2005年被撤并,但如今两门镇的俗称依然流行。到了十字大街,古镇的格局再现,逢集的街道上也仍然延续着商贸中心的功用
骑行两门镇


两门大集,农历逢双日开市,今天腊月初十正好逢双是集,除了临街的店铺,临时的买卖都排列于当街中央,进来走不动正是繁华热闹的一大特征
骑行两门镇


自古两门镇有东南西北(新街)五条街,除了集市,每条街都有一个会,每个会都有玩意儿,西街的背阁、抬阁,北街龙灯会,南街狮子会,东街高跷会,所以到了每年的春节,两门街上就更热闹了
骑行两门镇


两门镇回民不多,西街胡同里的清真寺尽管也有历史渊源,但现在只能屈居于一户民房大院中,已经没有文物的属性了
骑行两门镇


巧遇的教职人员很是热情,带着大家上下参观,做礼拜的殿堂设在了二楼
骑行两门镇


最后又穿过热闹的十字街,直奔北街入口的北门楼
骑行两门镇


听说现在两门镇只在北门和西门的遗址上重建了城门楼,而北门楼又是规模最大的一座
骑行两门镇


拾阶上到城门楼上,整条北大街展现在眼前,没有一丝一毫的古韵了
骑行两门镇


城楼上往两边看,原先的夯土寨墙清晰完整,看来两门镇最具价值的历史遗迹当属这一圈古寨墙了
骑行两门镇


近午,出了两门的北门,也就结束了在两门镇的寻古探幽
骑行两门镇


其实此行有一大半的骑友,更在意中午的这顿驴肉大餐

骑行两门镇


驴肉价格不菲,最贵达到了75元一斤,三样三盘,占到了此餐总价钱的一半,最终大家的A费也高达40元。还有酒是未随行的老狼赞助的,大家小酌时都表示了谢意
骑行两门镇


后来又添了两道驴身上的特色菜,一盘干煸驴肺,另一盘是炒驴血,血是白色的,神奇吧
骑行两门镇


这家驴肉店就是庆祖的刘五辈驴肉馆,很有名气,食客也不少
骑行两门镇


可在饭店就地吃,也可买了带走
骑行两门镇


归程特意骑上跨越金堤河的长庆路大桥,也叫“凤桥”。这时老狼也骑着普通自行车来迎接大家了
骑行两门镇


桥中央两侧树立了凤凰的造型,远处看犹如两只展翅高飞的凤凰,寓意凤舞九天、蒸蒸日上
骑行两门镇


汉白玉的桥栏板上也雕刻了凤凰的图案,与凤桥的命名相呼应
骑行两门镇


在凤桥的下游,大庆路金堤河大桥命名为“龙桥”,龙的造型也正在安装。一龙一凤,双桥呼应,寓意龙凤呈祥
骑行两门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骑行王称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